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下媒介传播的变化,社会问题的被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司法领域的监督。其中的监督不乏非理性的成分,已有大量的文章关注了网络舆论对司法的负面影响。面对这样的影响,本文从相反的角度阐述了在司法实践中,面对网络舆论的特性,我国司法部门应该采取何种理念、应用何种策略与行动来打造、净化与维护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减少以及消除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使网络舆论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既是网民表达理性诉求的"公共领域",同时也是以盲动性为特征的"乌合之众"群氓狂欢的舞台。现代社会网络舆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加强规制。在此时代背景下,考察网络舆论规制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二重性"特征。这里仅从网络舆论规制的价值取向、网络舆论规制的方式、网络舆论规制的实效三个维度对网络舆论规制的"二重性"问题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④网络舆论则是公众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一种舆论类型。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其中不少观点和意见迅速聚集、发酵并形成网上舆论,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可以说,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作为舆论的一种类型,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具备舆论的一般特点.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一般是由网络媒介发挥其特殊功能将个人反应机制进行汇集、有机融合并最终形成聚合效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形势下,网络舆论引导越来越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今天,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导向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舆论的定义、网络舆论特征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措施三个方面来对网络舆论引导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普及,广大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网络中,并就共同关注的事件话题自由发表言论,由此产生了现代网络舆论。当前,网络舆论的影响日趋显著,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探讨了现代网络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全面分析了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为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悦 《新闻世界》2014,(5):132-133
近几年,网络社会崛起,网民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网民参与到信息的发布与扩散中来,一系列事件都在网络舆论的漩涡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正成为舆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论的风起云涌,一方面表明我国网民的网络使用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网民存在媒介使用水平不高、媒介素养缺失等弱点,构建完善的网络舆论机制,发挥网民的作用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赵华  冯晶 《新闻世界》2010,(6):179-180
本文以宏观审视和微观剖析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我国网络舆论表达的形态演进。分析显示我国网络舆论表达的形态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丰富,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就是公众通过互联网这种载体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网络舆论因网络媒体所具有的海量的信息,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等特点而呈现出与传统传媒舆论不同的特点,如:舆论主体的分散,舆论形成速度快,内容丰富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首先应全方位探讨网络舆论形成的环境因素,一般来说,网络舆论的形成,需要群体环境、意识环境和特定的传播环境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其中不少观点和意见迅速聚集、发酵并形成网上舆论,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可以说,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然而,有的部门和领导干部对此重视不够,结果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以新的视角看待网络舆论,不仅将其看成是广大网民向党和政府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而且将其看成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新渠道.从而准确把握网络舆论发展趋势,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需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涌现出多个网络热点话题,由此而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出现.本文希望通过研究网络热点转化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转化机制,从影响舆论变化的主体、舆论转化的条件和舆论转化过程进行阐述.最后对网民、媒体、政府提出策略参考意见,尽量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近年,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它对促进社会开放、政府透明,营造公正、平等、宽松的社会舆论氛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网络舆论也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冲突性和难控性,这些负面特点,使其舆论放大器作用和舆论暴力倾向日渐凸显。  相似文献   

12.
网络是个舆论高地。4亿中国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和发布者。而网络舆情的出现,既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也保障公民的舆论监督权利。然而,网络世界犹如江湖社会,真相与假象共融,真话与谎言并存,作为党政部门如何正确应对网络涉法涉诉事件?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3.
翟明杰 《东南传播》2018,(7):106-109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舆论的重要集散地,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是影响社会事件的事态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文章从舆论的形成期、爆发期和消退期三个阶段入手,探讨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通过分析舆论主体的认知、情感和动机因素,揭示出舆论主体的宣泄性、从众性和极化性,从而为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报刊之友》2013,(9):27-27
主持人语:2013年8月21日,各大网络媒体平台的话题热点被一位网名为“秦火火”的网络红人引爆,与此同时还有一位网名为“立二拆四”的网络红人。令人诧异的是两位网络红人的“出名”却是因为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网络舆论一片哗然。在我国网络法律制度日益健全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网上蓄意造谣传谣、扰乱网络秩序、非法获取经济利益等行为已经成为法律严厉打击的对象,在公安部门的重拳出击之下,网络犯罪将无所遁形。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言论较自由,则网络舆论监督就愈显重要,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开展正确的网络舆论监督,具体来说,作为网民,  相似文献   

15.
"两个舆论场"现象产生于大众传媒主导的传统媒介生态之下。在社会转型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网络社会初步成型。"两个舆论场"被吸收、融合,形成主体多元、场域统一的网络社会舆论场。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多元力量在新舆论场中意图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场,即物理事实、社会事实和概念事实来争夺话语权,以占据社会资源分配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6.
刘荣 《新闻世界》2016,(1):55-57
"两个舆论场"现象产生于大众传媒主导的传统媒介生态之下。在社会转型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网络社会初步成型。"两个舆论场"被吸收、融合,形成主体多元、场域统一的网络社会舆论场。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多元力量在新舆论场中意图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场,即物理事实、社会事实和概念事实来争夺话语权,以占据社会资源分配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7.
张传香 《新闻知识》2012,(1):41-42,38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于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或简言之为网络舆论和民情.网络舆情常态化,并不意味着波澜不惊而是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点.互联网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网络舆论虽不够严谨,却越来越值得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越来越积极地应对和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8.
张姝  璩静 《中国出版》2012,(20):37-39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技术特征看,网络传播具有传播形态多样化、交互性和实时性三大特点。在此基础上,网络舆论也具有议题设置的平民化及舆论演化蝴蝶效应的特点。在网络舆论引导上,应注意网络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提高各级政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9.
陈咏梅 《新闻世界》2011,(7):134-135
舆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它不只是消极地反映社会,体现公众的集合意识及其倾向,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社会,反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与行为方式。网络舆论成为整个社会舆论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也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实上,网络媒体一出现就承担了这种不可推卸的使命,并充分利用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把舆论监督开展得有声有色。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双重作用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本文也对网络监督的这种双重性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当前新媒介发展日益加速、数字公民越来越为社会主导力量、网络舆论日趋丰富化这一现实为研究背景,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网络舆论表现出发,以3·8马来西亚航班失踪事件为例,借鉴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由此总结出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形成规律,并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媒体及政府部门在事件报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