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太平天国虽然没有办过报纸,但有过办报的主张。他们的办报思想是进步的,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太平天国的办报思想,主要反映在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上。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准备时期,曾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在香港、广东一带居住多年,接受了一些资本主义思想。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公元一八五九年),洪仁玕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份建议书——《资政新篇》。建议书中,除了提出修铁路、开工厂等主张外,还建议设立新闻馆,出版“新闻篇”(即报纸),得到了洪  相似文献   

2.
关于近代中国提出制定新闻法第一人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是康有为;第二种观点认为是郑观应。但实际上近代中国首倡新闻立法的人是洪仁玕。洪仁玕明确提出必须进行新闻立法,并对新闻立法的原因和必要性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也是洪仁玕在香港期间学习和研究了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后提出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迫切愿望。其现代价值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反复强调开办新式新闻事业,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系列新闻理论的重要观点。首先,洪仁玕再三提出要创办新式的新闻事业;“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事势常  相似文献   

5.
在时间的序列上,有关新闻观念的表达,洪仁玕要稍早于王韬,在他的《资政新篇》中,就辟有专门的章节来探讨“新闻”,较之于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等著述,要早上十来年。但,洪仁玕有关报刊理念  相似文献   

6.
洪仁玕(1822—1864)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的族弟,1851年金田起义时,他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后来在广东组织起义失败,便逃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6年。1859年6月他从香港来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当时正值太平军由胜转衰的危机时刻,他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第二号人物。到天京后,洪仁玕向洪秀全呈奏了一篇文章,称为《资政新篇》,主张仿效西洋,实行建工厂、开矿山、  相似文献   

7.
洪仁玕为挽救太平天国的危局曾试图实行资本主义法制改革,但终因大势已去而未能付诸实践,然而他的改革思想却在其著作《资政新篇》中得到系统阐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最早提出国人自己办报理念和理论的人,洪仁玕的新闻思想十分具有前瞻性,他对于报纸的作用、功能,以及对报人要求的阐述,直到今天仍是新闻理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西方文化的熏陶、太平天国农起义政权的建立及其宣传政策的影响,是洪仁开新闻思想的渊源;总理朝政、权重一时的地位,革故鼎新的《资政新篇》,使这位农民起义领导者的新闻思想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9.
洪仁玕(1822—1864)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的族弟,1851年金田起义时,他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后来在广东组织起义失败,便逃到香港,在香港生活了6年。1859年6月他从香港来到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当时正值太平军由胜转衰的危机时刻,他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第二号人物。  相似文献   

10.
董奎 《新闻三昧》2006,(7):14-14
改进文风,对每一名企业宣传工作者,特别是企业报的采编人员来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必须苦练“内功”。一要苦练思想境界的内功。把改进文风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即思考如何“为文”,更要想如何“为人”。文章是思想之舟,文风是精神世界的外化。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的人,能够具备好的文风。因此,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既是改进文风的内在要求,也是改进文风的根本动力。思想深则文风醇,境界高则文风美。党的新闻工作者随时要做到心中有党性、胸中有群众,自觉视人民利益为至高至上。时刻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  相似文献   

11.
“轻薄为文”四字,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戏为六绝句》中的一首绝句,其诗的开头两句是:“王杨卢骆当时作,轻薄为文洒未作。”“为文”,就是作文,就是我们说的写文章。“轻薄为文”,则是指写文章时,态度不严肃认真,轻浮,不庄重、这是一种极坏的文风。当年,一些人很轻率地不负责任地写文章讥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初唐四杰”,杜甫看不惯他们,所以写诗对这些人予以批评。当年杜甫写诗批评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但作为一种不好的文风,却谬种流传,其子孙绵绵,直到今天。涤荡“轻薄为文”之风采编手记…  相似文献   

12.
所谓舆论监督,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体,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实施新闻批评,以明辨是非,扶正祛邪。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有新闻篇以泄奸谋,纵有一切诡弊,难逃太阳之照矣。”①这一观点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这个观点是洪仁在谈论“禁朋党之弊”时提出的,所以一般研究者认为这不过是洪仁对付朋党势力的一个建议,②想通过报纸将朋党的各种谋划昭示于天下,使其阴谋无法得逞,以达到加强太平天国集权统一的目的。这样说固然不错,洪仁也的确有这样的目的,但若综观全文,将这一观点和《资政新篇》的写作背景、写作宗旨联…  相似文献   

13.
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讲“民话”有助于发挥公文服务于人民并为其造福的作用.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文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整治公文文风的一个突破口.讲“民话”应当务实抑浮、贵直忌曲、尚易戒涩、求鲜弃腐.  相似文献   

14.
元末明初,“文体承元末之陋,皆务奇博。”作为文治武功勋业彪炳的一代“肇兴英主”,朱元璋深明治乱之道,十分重视加强和完善自秦汉以来的文书工作。他深刻地认识到官文书对国家治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自上而下地对官文书进行改革,提出“明白易知”。“通道理,明世务,无事浮藻”的官文书理论,并采取一系列有力的行政措施,改革明初繁浮的官文书文风,规范了官文书制度,由此奠定了明朝文书工作在中国官文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孙进军报道:“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为文”的写作新风正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16队学员中兴起,这是该队大力开展文风教育取得的可喜成果。该队结合以往新闻系出现的文风不正的反面典型,及时开展了“刹歪风、正文风”活动,对学员进行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如何做人,如何为文”的专题讨论,由学员谈体会、写感想,逐渐树立了“要做文,先做人”的思想。切实端正了文风。为把文风教育落到实处,该队在每周队务会上,都要讲评一周内全队学员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良苗头,强调文风不正的危害性,然后由学员利用班务会…  相似文献   

16.
古均州(现丹江口市)地处汉江之滨,丹江人汉江之口,在旱路和空路尚不发达的古代,她是汉水水运线上一个重要的中转商埠,素有“荆襄襟带,雍予咽喉”之称。丹江口市档案馆收藏着一件清朝同治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谕》,距今有136年。此件纸质,长约55cm,宽25.5cm,正文清晰完整,文中的“谕”和文尾的“切毋违此谕”用朱笔圈点醒目,用印中“爱新觉罗载淳”亦可明辨。《谕》的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范伟 《兰台世界》2016,(5):113-115
南宋中期抗战派文人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主张文气,即追求刚大劲健的文风,用来振作气势、鼓舞力量;二是主张意与理胜,语言纯粹和易,追求一种质实的议论化。这两方面的文学思想促进了抗战主题奏议感发力与议论化特点的形成,对他们所作奏议文的雄辩文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写文章的一条原则:“惟陈言之务去。”由于斡愈的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浮靡华艳的形式主义的文风而发的,所以很快地风靡文坛,对于改进当时的文风,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到底什么是“陈言”呢?韩愈以后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我觉得清朝刘熙载说得比较全面。  相似文献   

19.
“纪实文学不纪实!”—广大读者早已忍无可忍,由尖锐地批评而愤怒地谴责了。 但,某些出版社对于读者的呼声,闻若未闻,而某些不负责任的作者犹我行我素。这是不能不令人担忧而予以关注的。 “一个愚弄世人的弥天大谎”一文,对《女兵进藏纪实》的严肃批评,深望能使故弄玄虚以愚弄世人者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20.
(二) 韩愈领导古文运动的成功,是跟他对散文创作上的正确认识和创作实践上的杰出成就分不开的。我们想对这方面作些初步的探索。由于水平的限制,在这里只能很粗浅地说说. 一、坚决不移地宣传儒家思想,贯彻文以(?)(?)的主张。六朝以来柔靡浮艳的文风,跟消沉颓废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要扫荡这种不健康的文风,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韩愈在他的散文中,坚定不移地宣传儒家思想,排斥佛家和道家思想,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精神,反映出士人被压抑的不平之鸣。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作用的。他把这种思想贯彻在创作里,一定的内容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因此,韩愈力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