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收费”现象的一般解释是,由于政府将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窗口学校和优质学校,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并由此引发了择校热。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择校收费”现象形成的政策根结。  相似文献   

2.
关于教育乱收费问题的县(市)教育局长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发现,各地基础教育阶段存在着乱收费情况,而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学校对收费的依赖程度增大,教育负债和择校制度是乱收费的客观诱因和推动因素,因此公办学校应退出教育收费的主体角色,分阶段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3.
由于学校之间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存在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产生了择校问题,择校乱收费问题也伴随而生。择校费冲击了教育公平,拉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对家庭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政府需要扩大教育投入,缩小校际差距,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达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择校收费行为。  相似文献   

4.
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市场机制的介入是产生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主要动因。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择校形式的合理性,择校费的合法性以及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成为目前争论的焦点,从而引发了针对改革原有公共教育体制的三种不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英男  郝春东 《考试周刊》2013,(97):166-167
择校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择校是指家长由于占有优质教育资源,主动放弃就近入学的权利,通过考试,缴纳择校费,购买校区房,托人找关系等方式,为子女选择到教学质量优异、升学率高的学校就读的自发行为。在城市,择校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校际差异大,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求。择校为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危害了教育公平,滋生了教育腐败,加剧了社会分层,影响了社会稳定。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它的公共属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只能由政府提供,因此,缩小校际差异,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通过补偿计划改造薄弱学校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25):141-142
在我国义务教育由不均衡阶段向均衡阶段过渡的时期,择校问题是一大难题,影响教育公平,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择校问题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当前优质教育短缺、分配不均衡矛盾的产物。本文基于素质教育理论、规制理论以及寻租理论,认为解决我国择校问题的根本路径就是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又离不开择校问题的解决。为此,应从遏制规制中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方面着手,让公民拥有均衡地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进而解决择校难题,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力量异常重要。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本质上是一个受制于整个社会结构的、具有约束性的社会选择行为,行为的主体是家庭和学校。而家庭社会资本和学校社会资本就为探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的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视角。治理择校问题可采取对家庭资本较少的弱势群体子女进行教育机会补偿、缩小教育鸿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规定划片就近入学、免试入学等,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选择行为进行限制,其目的是方便就学,减轻家长负担,公平服务全体儿童发展。然而,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配置不均,学校之间差距过大,民办中小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选择”的作用。随着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使得教育选择问题通过“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分择校”等方式出现,而前两种方式有不断升级之势,成为阻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桎梏。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原则是针对择校现象提出来的。针对择校存在的各种弊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加强公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等,希望遏制择校现象。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择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府不应过多干涉家长的择校权。政府行为应体现出效率、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如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管,提供足够、优质的教育资源等,选择学校的权利则应交给家长。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收费"现象的政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择校收费"现象,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市场机制深度介入办学过程并交互作用的结果.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对转制学校的政策支持,以及由此形成的优质学校的创收冲动加剧了这一现象的蔓延.这使得当代中国义务教育利用市场机制的过程表现出了既有别于历史,又不同于西方的三个方面特殊性,即市场机制出场时间的独特性、启动市场机制动机与目标的独特性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独特性.新世纪政府必须在增加教育供给、均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构政府与市场合理有序的治理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