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我有意把它们合起来讲。分析艺术形象时,我看到同学们对孔乙己和范进的命运极为关心,便命了两个思考题让他们讨论。  相似文献   

2.
范进和孔乙己分别是《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中的主要人物。他们都是五十多岁的老童生,都是在科举考试道上的下等读书人,他们亦痴亦狂,不断追逐功名,都想爬上“人上人”的地位,他们都是科场上的疯子,最终落得个悲哀下场。  相似文献   

3.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连林风,杨怀云《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同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佳作。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却有异曲同工之效。现将二者的不同点比较如下:1.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范进中学》写于1...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不怎么得志更不得势的读书人,我对《孔乙己》《范进中举》这类写读书人的悲剧小说有着特别的关注,我总想以他们为镜,更好地看到自己并反省自身。那么,我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呢?  相似文献   

5.
张德敏 《现代语文》2007,(6):114-114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不停的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了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几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  相似文献   

6.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在人教版义教实验教材中,虽同是九年级学习的两篇课文,却不在同一个学期当中教学,《范进中举》在上册第五单元中学习,《孔乙己》在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学。但这两篇课文体裁同为小说,  相似文献   

7.
范进和孔乙己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两个读书人。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疯了,孔乙己再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只感到滑稽好笑。然而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智地认识和批判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并从感情上憎恶那庸俗、丑陋的官场生活和人情世态。我们可以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在分析范进和孔乙己时,详细分析其所处的人环境,以增强学生对课思想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强横霸道,凶恶残酷,对偷了他家东西的孔乙己“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备受凌辱,中举后众人争相送米送鸡送酒,极力巴结讨好,就连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也忙去拜访,送银子,给房子,攀附拉拢唯恐不及。举人到底是什么官.如何这般了得?  相似文献   

9.
现行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一文,节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世态和人情。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真实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
从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描写分析了《孔乙己》“白描入骨”的美学特征;从众人笑孔乙己和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两个细节分析了《孔乙己》“细节摹神”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人们立刻想到孔乙己。“噫!好!我中了!”人们立刻想到范进。孔乙己和范进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其中两篇小说都涉及到科举制度。那么,热衷科举的孔乙己、范进,怎样才能沿着科举的阶梯一级一级地爬上去呢?  相似文献   

12.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13.
范进与孔乙己之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现主题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深刻透彻分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时代背景。小说《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和《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 ,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封建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 ,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幸受害者。但是 ,一位疯癫的举人范进和一个落魄的童生孔乙己 ,他们的性格内涵有一定差异。范进懦弱委琐 ,甘受屈辱 ,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孔乙己虽穷困落魄 ,却自诩“君子固穷” ,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孔乙己…  相似文献   

14.
范进和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典型形象,他们的遭遇浸透了封建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哀,范进的可悲,在于他的精神已被封建科举污染;而孔乙己的可悲,则在于他的性格已在封建教育中变形。从他们的人生遭遇、个人追求以及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等方面,都能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最短的一篇,也是作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作者用寥寥数页的简洁凝练的笔墨,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丰富的主题意蕴。然而,对《孔乙己》的主题解读,几乎形成定论的是:《孔乙己》是与《范进中举》一样,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的批判。然而,简单地将小说的主题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对...  相似文献   

16.
《孔乙己》和《祝福》这两篇小说,除了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形象外,其他次要人物也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他们对于表现小说主题,揭露社会现实,衬托主人公的悲惨命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和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都被收入中学教材。尽管两位作家的生活年代相隔近两个世纪,接受不同的文化思想熏陶,有着各异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思维模式,但两篇小说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召力都是震聋发聩的。  相似文献   

18.
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的缘故,我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有着一份比其他作品都更为特殊的感情。我知道对《孔乙己》的评析文章已有许多,我对此也读过一些,但总感到未能写出我读《孔乙己》时的复杂感受。我也曾多次试图写一写自己阅读《孔乙己》的感受,但每每一试图落笔,就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而且觉得怎么写也写不出、写不清楚我的感受,由此,我算是真真体会到什么是“言不尽意”了。  相似文献   

19.
宋益琴同学问:“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他们同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应该如何认识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同学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就能更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形象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的形象,虽然出自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代表了从科举阶梯上跌落下来和爬上去了的两类封建知识分子,在文坛上各领风骚。先看孔乙己,他苦读大半生,连半个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在教读、赏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二者有诸多相同与相异之处,现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一、写作背景《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