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开放性题”其不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创造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应注意多阅读、多收集、多积累有关数学开放性题的资料、信息,充分利用课本的习题,并将其改编成为开放性题,在平时教学中渗透开放性题,再进行开放性题的专题训练,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的深入促使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以 “一题多解”方法在两道常见高中物理习题中的运用为例,旨在说明通过习题的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深化思维层次、拓宽思维广度、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军秀 《考试周刊》2008,(23):185-186
发散思维是中学阶段要培养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本文主要探索在习题变式、实验教学及课本的知识拓展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式,使学生学活知识.  相似文献   

4.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基础,本文从解题训练的五个方面,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组合练习等方面提出了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师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本例习题的创造性使用来体现并逐步完成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习题所具有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发展性的作用,深入挖掘例习题潜在的思维发散点,努力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时机和素材,强化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用好课本 ,充分运用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习题 ,研究其内涵与解法 ,充分“挖潜”与“变式探讨” ,并力求举一反三 ,推陈出新 ,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对掌握一类问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灵活应用 ,具有极好的数学教育价值与训练功能。现以高中新教科书《数学》第二册 (上 )第 1 1 9页习题 7为例 ,进行挖潜与变式探讨 ,用以说明深挖例习题训练功能的巨大教育价值。题 过抛物线 y2 =2 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抛物线相交 ,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 y1、y2 ,求证 :y1y2= -p2 。学生不难作出如下简证 :设过焦点F( p/2 ,0 )的直线AB…  相似文献   

7.
课本习题是数学知识应用的结晶,典型习题具有的丰富内涵.课本习题具有的丰富内涵,深入的研究与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启迪思维,达到解一题,知一类,提高一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熊韬 《物理教学》2013,(1):41-42
本文提出在习题教学中,要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激发学生思维发散跃迁。  相似文献   

9.
毛金华 《考试周刊》2010,(39):181-183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与一题多探的习题教学,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课后习题是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很多高考题都能找到课本习题的影子.对于课后习题,在教学时,不能就题论题,要倡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图11问题呈现人教版选修2-1(A版)第73页习题:如图1,M是抛物线y2=4x上一点,F是抛物线的焦点,以Fx为始边、FM为终边的角∠xFM=60°,求|FM|.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作为与“封闭题”相对的一种全新习题类型——数学开放题,它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创造思维培养、锻炼的路径,其对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启蒙阶段,选择相应的数学开放题进行学习能有效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为他们成长为具有创造品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呈平 《考试周刊》2011,(13):187-188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辐射型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从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立体地、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因此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发散思维的培养要比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更为重要。作者从高中物理教学出发,探讨了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型思维,综合吸纳多位同行的经验,对如何设计发散型习题,以及发散型习题的设计类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本中例习题的潜在功能,寻求一题多解(证),以点带面,不但能诱发学生的解题欲望,提高兴趣,而且又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黄忠武 《甘肃教育》2010,(16):52-52
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每节课习题讲完之后,教师应把原题加以变化,进行“变式训练”.例如,改变题设条件,变换问题情境,进行问题重组等等.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再练习、再提高的机会,引导学生对题目合理地思维发散,从而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以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思考现象,追求多样化解答和设想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它的显著特点是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解化学题也是这样,贵在思维变通.对同一道习题,要寻求尽可能多的解答方法,促使思维发散.下面以元素推断题中最为常见的“三相邻”元素推断题为例,谈谈思维变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课本上典型的例习题,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教育教学价值,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这些题目,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能够不断的开掘出新意,训练发散思维、联结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其综合素质;一道好的习题,常常就是一个好问题,不仅可以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式的变式训练;可以进行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推广与演变;  相似文献   

17.
数学发散性思维之于高中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开阔思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教师通过一题多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既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又能充分利用习题资源.  相似文献   

18.
课本是学生知识资源的依据,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是学生务必要掌握的.因考虑到教学的阶段性要求,课本中的例题一般或体现某个定理(公式)的应用,或体现某种解题(思想)方法,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有利于学生模仿、操练.笔者以为,适时、适度地对课本例题(习题)进行拓展,值得提倡.通过拓展,建立联系,整合知识,提炼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借鉴,学会欣赏,激活其思维发散.本文就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上)第六章“不等式”中的小结与复习中的参考例题来具体地谈谈如何拓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非常重要,要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多种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学生思路。  相似文献   

20.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育中的核心课题之一。命题的重组发激,是发散思维的一种最常见类型。本文通过课本的实例,论重组发散的方法及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