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社会思潮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思想潮流,一般产生于社会历史的大转折时期,晚明社会思潮的形成及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晚明的文人思想家们,对晚明文学思潮的产生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晚明社会思潮在《金瓶梅》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董其昌受明中叶文学思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老师莫如忠.其中莫如忠与唐宋派的关系密切,使得莫如忠的文学主张与唐宋派一致.因此,董其昌虽然身处晚明,但在对待唐宋派与"后七子"的文学分歧时,始终恪守着唐宋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一种文学思潮的兴起决非偶然,它总是与其时代的经济、政治和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皆然的客观规律。与晚明“性灵”文学思潮几乎同时的欧洲的文艺复兴,虽然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但它们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一次伟大的进步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娇红记》是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一部优秀剧作,这部爱情婚姻悲剧体现了晚明时期“言情”的文学思潮。文章将《娇红记》与它之前的经典言情戏曲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相对比,探究其言情特点,得出结论:《娇红记》的言情思想有一定的超越性,一方面,从作品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来分析,情的意蕴一步步深化;另一方面,从作者创作的主题思想来看,情的意蕴一步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期的文化变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变动的核心是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转变和文化人格的转型。晚明士人自我意识转变和文化人格转型的社会基础是明中叶之后日益高涨的市民文化运动,其思想基础是阳明心学的崛起。晚明士人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狂”、“隐”两种类型。它为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注入的资源是个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晚明性灵文学的世俗化倾向——以袁宏道为代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们对性灵文学的理解多在其重真情、重个性的基本内涵、似较少关注其世俗化倾向。从性灵文学的流变看,它在明代以前偏重雅的意义,而在晚明的时候则发生了向俗化方向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从以公安派特别是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晚明性灵文学思潮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7.
《晚明文人的文化传播研究》是聂付生从传播学视角研究晚明文化特征的一部力作,它的完成具有学术拓荒的性质,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研究视野的前瞻性。其立意之新,足以启迪后来者的智慧,导引学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其把握精准,能在十分有限的篇幅中,把晚明时代作为一个特定的个案,自由地纵笔游刃其中,实事求是地解剖那个时代文化传播的历史风貌和特征;其视野之广,轻易地将晚明时期的文化传播置于一个动态的、多层面的、相为影响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8.
晚明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本思想.在此大背景之下,《金瓶梅》持儒家伦理观为主要创作思想,秉持忠孝悌道;借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来布局篇章、安排人物命运及情节架构.儒释道三教在小说中是糅合并存、而非割裂独立的.  相似文献   

9.
晚明浪漫文学思潮的出现,与当时经济政治的变化分不开的,并且它是在王学特别是在左派王学和异端思想孕育下诞生的。唐宋派、徐渭导其先声,李贽开其端,经汤显祖的发展到袁宏道达到高潮,冯梦龙则代表其演变的尾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戚继光的文化交游活动为视角,对戚继光的文化身份进行了解读,并藉此对晚明时期“武臣好文”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指出戚继光的文化交游活动是晚明社会“武臣好文”现象的典型代表,为晚明社会的多元文化增加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主义”是humainism的译名。在中国,晚期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适宜于称为人主义。人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艺复兴运动,但它是近代明的滥觞。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有相当多的学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化的精神总括为“人主义”。本对“人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并有所辨析。  相似文献   

12.
居于中国学理论传统主流的儒家学,倡导“以理驭情”,这一主流观念在其承继,发展与流变中走向了“以理灭情”歧路,在与道学传统和拟古主义的颉颃中成长起来的晚明尚情思潮,力求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过分束缚,争取个性的自由发展,它重“本心”,“童心”,倡“真情”,“至情”给晚期坛带来了一股勃勃生机,这是对传统学观的一次有力匡正,对此,我们应给于足够的重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章比较了云间派与竟陵派、唐宋派、娄东派及虞山派文学思想的异同,认为复古主张与性灵思潮在明末文学中有合流的趋势。云间派的兴起正反映了这一趋势,不能因为他们主张文学复古,就简单视之为是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反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入手,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明代社会思潮的演变流程,分为明代前期和明代中后期两个方面。接着阐述了《牡丹亭》这部戏剧与明代社会思潮的契合点,此剧与明代中后期的社会思潮有着很大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作为个体生命本质存在的至情与快乐适意、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15.
商贾的忏悔与元明文人的自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文学中出现了若干忏悔赎罪的商贾形象,这对于当时文人自悔自赎的心态颇有影响。明代中期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廷相、徐祯卿等复古派,是从商贾在伦理道德层面的忏悔转到文学艺术的层面的自悔;王世贞、谢榛、吴国伦等复古派后劲的自赎,有利于他们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由格调转向性灵;袁中道、谭元春等晚明革新派的自悔,也有利于深化晚明文艺启蒙思想。显然,明代中后期文人群体的自省自悔,从特定的层面展示了“真文人”的心态,是明代中后期尤其是晚明文艺启蒙思想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与晚明小品之关系,自始至终受其民族情感变化的制约。上世纪,1911年归国乡居时期的《越中"游览记"录》,是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之发端;20年代至30年代初,是周作人寻找新文学源流、推崇晚明小品及进行理论总结时期;1933年之后晚明梦幻破灭,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的视角发生了转变,继而转向对中国新文学源流的探溯,但局限明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男风”现象为晚明社会盛行的一种风气,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了“男风”文化。明代的戏曲作品中涉及“男风”现象的近十部之多。剧中的主人公多为出身低贱、年龄偏小但外貌俊秀的少年男子。题材上或演绎历史,或编自现实。这些“男风”现象与晚明社会蓬勃的商业经济、极端的纵欲思潮等息息相关,也与统治者的帝王之好和传统的封建法律、家庭观念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从明初的高启,历经明中期的杨慎、吴门词派、王九思到明后期的王世贞、施绍莘、陈继儒、高濂、卓人月等的词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曲化现象。明词的曲化,实是文体演进规律使之然,反映了词由乐而文、历俗而雅发展过程中的反拨,是词学发展中的一种回溯现象。明词的曲化,并非弊病,它正好是构成明词体式上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叶至清末,作为当时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人性解放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领域内表现人的自然欲望与丰富感情、反映人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创作的思潮兴盛一时,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创作思潮明显地背离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即强调文学的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内容,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从而使文学向人性指引的方向复归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明清两朝的文学创作带有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安徽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自明代以后,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明清两朝的安徽笔记体小说家在历代笔记体小说的创作风格影响下,先后创作了众多有影响的作品,形成了其自身各成体系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