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州立大学校长遴选是高度政治化的过程,受到立法机构、法院、媒体、州长、州高等教育治理机构和师生等多方利益群体的影响。基于共同治理理念下的校长遴选制度保证了各利益群体的参与权,但是也使得遴选过程变得复杂和困难,并导致诸多遴选失败案例出现。而不管是基于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开放遴选,还是基于威权治理模式下的封闭遴选,都必须致力于解决参与者的合法性、权威和责任之间的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美国公立大学校长的遴选拥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政府、大学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是其显著特征。以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校长遴选为个案,从参与的广泛、深度和效度三个维度来分析,可以发现美国公立大学校长遴选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参与主体分布广泛、参与渠道丰富多样、遴选过程公开透明、广开言路广泛咨询、协商讨论共同决定、遴选结果各方满意。  相似文献   

3.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建的第一所公立大学以来,日本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步走向完善。通过对两所颇具代表性的日本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案例剖析,从中归纳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双会共同治理,代表校内利益的单边治理,"校——学院或学部"双层级治理,学术与行政双轨并行治理,通过特定人员或各类委员会进行治理协调等。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公立大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各种利益相关者都迫切需要话语权与控制权.如何处理教代会与党委、校长、教授会、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公立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主题.本文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五种治理主体各种的角色、职能及彼此关系,希望对公立大学领导者及相关治理主体梳理关系、明晰思路、维护权益、洁身自好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多校园系统是美国公立大学普遍采用的治理模式之一。作为美国公立大学的典型代表,纽约州立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总校与分校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治理模式,以董事会、校长、教授会等为基础的总校治理结构,与拥有较大自主权的分校治理结构,两者共同为纽约州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种治理模式有助于多校园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且能够有效协调分校、总校及其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公立大学建立董事会制度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文章在简述国外大学董事会制度产生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立大学董事会制度的变迁,阐述了3个发展阶段各自的特点,进而对公立大学董事会的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大学实行"董事会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想并对该制度作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7.
公办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混合所有制与国企混合所有制存在内在契合,借鉴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五会一层”治理结构,结合我国高校在实践中形成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形成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党委和董事会领导下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制”和“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职业经理人负责、专家治学、民主参与”治理结构,对于公办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社区学院全球享有盛誉。文章阐述了社区学院两次转型历程:人文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创业教育成为转型的新元素。进一步总结了章程制度变革的特点:外部治理由K12集权制转向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内部治理体现在董事会、校长及学术评议会三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创业组织的建立。对美国社区学院转型历程与章程变革的探究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校转型与章程变革。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问题成为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公办高校纷纷制定章程,研讨成立理事会和董事会的可能性;民办院校则面临着分类管理以及相应的治理方式的选择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在董事会领导下实施校长负责制的股份制院校,这所院校的股权结构的演变、董事会成员的构成、董事会职能以及股东会、董事会、院长之间的关系和这所民办高校成功处理相关治理问题的经验,为讨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10.
法国大学经历了从双重集权管理向分权下的共同治理模式的转变,彰显了外部干预与学术自由的矛盾冲突,表现为政府权力、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复杂博弈与动态平衡,潜藏着经营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风险。科层组织治理的边界与行会组织治理的复归是公立大学规避制度风险、实现公共服务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公立大学的法权治理模式应借助市场化改革潮流,建构多元衡平的法权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章程,在一所大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是纲领性的,是层次最高的。自2012年初,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制定各自的章程以来,对于大学章程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我国已有几所大学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毋庸置疑,大学章程对于一所大学的制度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大学与大学章程之间的关系包括大学章程与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大学章程对于一所大学的地位、意义及作用等,还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马勇 《江苏高教》2007,2(2):9-11
在综述已有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学之"大"的要素,主要有大校长、大师、大学生、大文化、大德与大爱等.并尝试概括与分析了大学之"学"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性,即:大学的空间叫学府;大学的时间叫学年、学期、学时;大学的主体叫学者与学子;大学的核心管理叫学术事务管理;大学的风气叫学风.进一步从大学之"大"与大学之"学"的双向耦合中探讨两者的根本联系,揭示大学的本质规定与特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制度: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制度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这是中世纪大学模式确立以来各国大学发展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了的。然而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 ,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并未完全确立。本文针对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中国大学提出的挑战 ,就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学正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转型、从创造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型、从学科向跨学科转型、从知性到德性转型。大学转型主要是通过不断变革其理念与制度以实现转型合法化,大学章程是大学理念与制度的载体,建设大学章程以凝铸电子文化时代理念、强调"应用性"价值、重构跨学科逻辑制度框架、融德性于制度设计,从而有助于大学实现科学转型。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合并的关键是大学文化的融合。大学文化的融合要克服文化的异质性,发挥其融合性。要迅速完成管理体制的统一;加快学科融合步伐;构建新的办学指导思想;重建大学精神;关心教职工切身利益;以发展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一所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大学,正是一所不断忧虑和看到自己危险的大学,没有这种忧虑可能就成不了优秀的大学。大学忧虑包括外部环境和自身两方面的原因。大学不是商业机构,不是政府机构,不是军事机构,大学就是大学自己。大学忧虑社会环境的同时,要始终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大学决不能做的"。那些大学所忧虑的事项或者对象,正是大学忧虑的原由。当忧虑的大学不再忧虑时,大学已不再是大学;当忧虑的民族不再忧虑了的时候,民族的灾难正在降临在头上。当人民可以自由地嘻笑怒骂之时,当大学可以自由地表达之时,真正灿烂的文化亦必形成和发展,大学谓之大学,民族谓之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7.
大学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的企业家精神”和“大学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正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两者之间既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又有着内在的冲突性。如何实现大学精神与大学的企业家精神的统协整合是21世纪大学的理性选择,这就是人文精神加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介绍了美国俄亥俄医科大学与图兰朵大学实现历史性合并的过程,提出了两校作出合并决定的背景。作者也评述了合并过程的管理结构和计划结构,讨论了新图兰朵大学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大学改革的无效与大学精神的缺乏不无关系,由于大学精神的缺乏,使得大学改革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半途而废。重新认识大学精神在大学改革中的作用,以大学精神引领大学改革的方向,激发大学改革的生命力,使大学改革形成合力;重塑大学自由学术的理性精神、学术自由的法制精神、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精神、服务社会的关怀精神,以促进大学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was planned, advanced and established with both national and German models of a University in mind. Civic reasons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University need to be viewed within a broader motivational context. Eve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civic place, the University was conceived as a modern University with multiple founding visions. The set-up goals shifted as the size and complexity of the University increased and early ideas of social mission were either restricted or largely absent in practic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nature of the original institutional commitment to the ‘civic’ dimension of the University between 1900 and 1914 and highlights the many tensions that emerged between the growing academic standing of the University and its continued enthusiasm for the City and regional lin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