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解析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从以下方面对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进行了讨论:(1)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否培养出了优秀运动员;(2)生源情况;(3)与体育部门协同配合情况;(4)与竞赛市场是否平衡。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未能培养出优秀运动员;其生源受到我国运动训练体制和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体制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条块式体育管理模式不相融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由于其政府行为而导致各高校竞赛水平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了各高校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使高校竞赛市场失去平衡。  相似文献   

2.
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国内外冰壶高水平运动员主要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从组织架构、招生、训练、梯队建设、经费、场地器材六个方面对我国冰壶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进行了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冰壶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冰壶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冰壶运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通高校培养运动员的模式,运动项目的设置与布局,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以传统项目为主,与扩大竞技体育人才队伍总体要求不符;获得奖牌运动员主要依靠专业队训练,绝大部分运动员大学生不能真正完成学业;运动员资格未按教育部要求注册,甲、乙组运动员无区别,挫伤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性等。建议:合理运动项目布局;完善运动员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加强运动员资格审查等。  相似文献   

4.
学校是培养各类人才、出各类人才最广阔、最重要的基地,优秀的体育人才,高水平运动员后备力量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尤其是基层体育部门应从少年、儿童抓起。抓好学校学生的业余训练,今后高水平运动员就在他们之中,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需要多年系统  相似文献   

5.
美德澳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提炼出三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成功共性之处,即:适合国情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庞大的后备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高水平的体育科研服务;充裕的体育经费;关注大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应积极吸收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优秀经验,改革和完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对提高国家竞技体育水平和推动高校体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以清华大学的田径运动员胡凯和邓亚萍,人民大学奥运跳水冠军郭晶晶,北京体育大学举重奥运冠军张湘祥为案例,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模式进行研究,为高校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参加近7届奥运会各运动项目的获奖情况分析,得出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不足。因此,探讨如何根据运动员的培养方式,造就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我国在竞技体育舞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为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几方面不容缺失:①走"教体结合教育先导"的培养模式;②注重高水平运动员与基层运动队员之间的经验交流;③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支撑力量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经过20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培养运动健将的培养模式。从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实施背景、发展历程、运行现状等方面展开分析,探究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明确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本质。运用战略管理的研究思路,针对现行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基于绩效考核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运动员培养框架,从而有效促进高水平运动员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高效、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奥运会优秀田径运动员年龄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1956年第18届奥运会至2004年第28届奥运会的优秀田径运动员的年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从第23届奥运会后优秀田径运动员年龄呈上升化趋势,最明显的特征是,越来越多的30岁以上的“老运动员”参与奖牌的竞争;当今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的年龄有增大的趋势,并且女子运动员的增大幅度大于男子运动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英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L T AD模式的认识基础、基本构架、组织管理、资金投入以及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结合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组织管理模式、政府公共投资以及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篮球前四名球队中锋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多项技术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女子篮球中锋队员已经具备了世界优秀中锋的形态学基础,但是2分球、3分球命中率、前场篮板、助攻、盖帽等还是与美、澳、俄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优秀女子篮球中锋陈楠已经接近世界优秀中锋的水平,但是其他中锋队员的技术有待于提高,板凳深度不够,阻碍了中国女篮走向更远。  相似文献   

12.
韩国在汉城奥运会后,其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经久不衰,与其完善的运动员保障工作有重要关系。韩国运动员保障工作着眼于“放”与“管”结合,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而我国主要依靠政府,由国家统包统揽。从比较中对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提出了建议,希望对体育事业发展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3.
提高我国优秀网球女子双打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技术统计与分析、临场观察与比较 ,揭示我国优秀女双运动员在基本技术、打法特点、主要得失分结构等方面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差距。得出 ,应突出重点 ,集中精力抓奥运攻坚项目 ;遵循网球双打制胜规律 ,找出对付双上网战术打法的有效手段 ;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加强配对间的默契与交流 ,精心设计应对各种打法类型的发球、接发球抢攻战术等 ,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球女双竞技水平。针对奥运会任务 ,提出了相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要求防守队员对有球队员采取更加积极,带有较强攻击性的防守,给有球者造成巨大的压力,迫使其出现失误、犯规或防守者直接抢断球发动反击。本文通过对中国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在1996 年奥运会篮球赛中防守有球队员攻击性的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中国运动员在此方面的不足,为提高我国篮球运动员防守的攻击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体坛竞争越来越激烈,优秀竞技运动员的培养一直被认为是各国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加之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在竞技运动体育中如何延长优秀竞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追求最大训练效益,是当前我国体育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外优秀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以及参加第29界奥运会男篮前三名队伍和中国队队员的年龄情况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指出影响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运动寿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武汉体育学院体操队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做了详尽的了解和梳理,并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武汉体育学院制定的"亦读亦训"的训练体制为竞技体操选手的成材提供了良好的体制保障。体操运动员早期基础训练要重点抓好基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注重发展其个性和基本技术的超前训练。  相似文献   

17.
近两届冬奥会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 1998年第 18届冬奥会与 2 0 0 2年第 19届冬奥会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的动作难度、动作质量及实力格局的比较研究表明 :4年来世界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动作难度与动作质量呈显著同步提高之势 ,揭示了该项目的发展方向 ;从上届冬奥会的美、中、瑞、乌 4强到本届冬奥会的澳、加、俄、中 4强 ,世界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实力格局发生了变化 ;以李妮娜为代表的我国年轻运动员已跻身世界优秀运动员行列  相似文献   

18.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比赛中外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探讨中外网球运动员年龄、体重、身高、克托莱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体重、克托莱指数特别是身高方面,中国运动员整体素质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中国男女网球运动员与国外优秀男女网球运动员相比较,只有身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国教练员要根据我国网球运动员身体条件制定出适合的训练、选材、育才模式和标准,弥补不足。  相似文献   

19.
第 28、 29 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参赛情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文献资料、常规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第28、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平均身高、体重和年龄、各6场比赛各项技术指标及得失比、运动员配备、集体凝聚力、球星作用、特长队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平均身高、体重和年龄变化不大,年龄仍然偏小;除运动员配备还需加强外,其余各项内容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While the Los Angeles Olympic Games in 1984 constituted Romania's best performance ever, 2012 London Olympic Games were characterised by the worst performance in its history. During the time between these two events, the country went from being a communist regime to a liberal government. This transition invites conside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Romania's sports policy underwent and its repositioning with regard to the Olympic Movement,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1989 turning point. Analysis suggests that, in failing to professionalise Romanian sport, the Romanian Olympic and Sports Committee (COSR) was tempted to readopt a model of state-financed sport, with the aim of reinstating the nation to its former position among the world's sporting eli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