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文薇 《考试周刊》2010,(7):179-17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如果不注意正确地观察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那么就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去启发;如果教师“举一隅”而没能觉察到学生是否能够“以三隅反”,又如何确定是继续讲下去还是应该变化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一隅”?  相似文献   

2.
初中古诗词教学无论对学生应试能力还是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而言都至关重要。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么,如果我们没有“举一隅”或者这“一隅”也没“举”得恰当、有效呢?学生还能“反三隅”吗?  相似文献   

3.
举一反三,“从懂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有关事情”,是治学的良方之一,是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式学习的习惯.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教师举了一隅,而学生不能以三隅来说明印证,  相似文献   

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主张是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人所持“强说人”观点和“教师就应该换另一种办法施教”的观点是对启发式思想的否定与割裂。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的启发主张,就必须正确认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涵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也说:“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启发之。”孔子这话不是单单强调“启发”本身的功能,而是强调启发前学生要具备足以使“启发”成功的条件,也即“愤”、“悱”的状态。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进一步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可见,  相似文献   

6.
1 启发的渊源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学生“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强调“学一思一行”的过程,从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学习的规律。他的思想被后代儒学所继承,如宋代的朱熹认  相似文献   

7.
翻阅我国教育史,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历来是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语文教学自不例外。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旨在说明,教学者,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不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深入思考有所体会,想说又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句话表明了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宋代朱熹强调学生“为学是自己为学”,并把学习比做饮食,说“不能只待别人理会,  相似文献   

8.
举一隅以三隅反中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要求他的学生举一隅能以三隅反。我们现在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包含了古人的这一成功经验的。数学问题,虽然千差万别,但其中也有一些属于同一类型。如果我们能将同一类型题目的解法总结出来,举其一隅,让学生以三隅反,这对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无疑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在一片讨伐声中被驱逐出课堂.启发式教学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老师的提问如何更有价值?现根据教育家对“启发”这一问题的论述,联系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某些经验和教训,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0.
<正>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主张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认为是苏格拉底首创,事实上,孔子才是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之父。其启发式理念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首先,孔子强调必须待学生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实施启发;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对《论语》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存在着严重的误解。皆认为学生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复重教之”。这种解释源于郑玄,被历代注解家所沿袭。笔者认为:首先。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有救无类”的教育思想;其次。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第三,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第四.从文字训诂的角度看。这种解释是增字解经。笔者认为。“复”字的意义是走回头路,即走旧路。这句话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来说的。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教师就不能再走老路了,要改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的,不是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就不再教他了。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是一致的了,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论述应当如何采用启发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我们应当恢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本来面目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把问题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你教他一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方,例如教他东方,不能由东方推知南方,西方,北方,便不再教他新的东西了。 孔子这段话所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和学两个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教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主体,他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一…  相似文献   

13.
"少教多学"的理念古已有之,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到十九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数,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再到二十世纪叶圣陶"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再到当下的"自主、全作探究",无不强调了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确立其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建军 《考试》2009,(1):88-88
课堂教学反馈,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论语》中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及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有效地处理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更有针对性进行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施教原则,它强调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时要积极动脑思考,融会贯通,发挥其主体作用。这对于今  相似文献   

16.
“举一反三”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诗曰:“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这些都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必须正确处理“一”与“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训诂二则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于“不复也”各家解释均为不再教他或不再告诉他。经分析应该是:(如果学生)不能把学过的东西举一反三触类彷通,那么就不能再用原来的办法教了。对于“外户而不闭”的解释,应该是:使门在外(敞开着)而不关上插住(或抵住)。“外”用如动词。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它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良好时机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要领,做到“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  相似文献   

19.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特定的活动情境或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饱含激情的情绪状态中,使其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与震撼,  相似文献   

20.
《论语·述而》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据《词典》释之,是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成了教师的常用词,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