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将数字水印用于数字化音视频产品的版权保护,弥补了传统的数据加密方式的不足,成为数字版权管理的有效手段。传统加密技术在数字版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是,数据一旦被解密,数字内容就可以非法复制和传播。因此提倡将版权信息作为水印加入数字作品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保护策略。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以一种分散的方式、较低的成本快速创作和分享数字作品,但传统的版权制度和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品的传播与流通,信息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基于知识共享协议,使用ASP.NET4.5、Html5、CSS3等技术设计开发了多终端B/S架构的数字作品分享平台,实现了开放版权数字作品的快速发布、在线欣赏和下载。经测试,系统各项功能运行正常。该平台为公众提供了获取开放版权数字作品的途径,使得数字作品的流通性和可及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版权"技术措施"法律问题本质上是传统版权法领域的利益均衡在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被打破后产生的一个特殊问题.一方面,版权人在面对海量盗版行为时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救济,需要通过技术措施加强其对作品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作品被施加技术措施之后,合理使用传统版权法规定的作品使用行为却又受制于技术措施本身及其相关的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传统出版形式、传播手段、阅读方式、市场主体乃至赢利模式、消费观念及消费需求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了数字化媒体化转型,并导致整个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结构性转变。虚拟无介质的数字出版会不动声色地将传统出版就地狙击。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将会颠覆人类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阅读方式。对此,必须转变观念,迎接挑战,迎接“狼”的到来。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化出版在内容产品、消费模式、产业形态等方面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的变化。如解决好出版业转型时期出现的产业链、盈利模式、版权等问题,可使得传统出版业能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赛塞 《继续教育》2004,18(12):67-68
远程教育课件是将传统的教材和传统的课堂授课搬到网上,即把传统文字教材和课堂教学录像数字化后通过互联网传输给学生的教育方式。由于远程教育的使用和再现是数字化的作品,因此,远程教育课件与一般作品比较有明显的差异。目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数字网、有线电视广播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远程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1日,"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与版权保护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国内部分高校、省属社科院负责人和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相关人员出席了论坛。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与版权保护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如下共识。一、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期刊版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保护期刊版权对于繁  相似文献   

7.
数字网络时代,作品得到充分的传播,而版权侵权也更加容易。如何实现作品在广阔空间的交流并兼顾作者及作品使用者的利益,成为数字时代版权保护研究的新课题。作为一种新型的版权使用许可方式,创作共用授权条款给网络版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从创作共用授权条款的产生背景入手,分析条款的版权法基础,进而探讨其与传统版权使用许可的异同,并对知识共享的未来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社会环境中的位置,对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版权侵犯与操作作出了相关探讨,其中主要是文献的下载、上传、传递、超级链接等行为。最后,从我国目前的文化保护法律基础出发,将公有作品与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分成两个讨论点,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权是数字版权保护法律环境中版权人和邻接权的享有的一种专有权,电子出版物制作中对版权作品的利用受到该权利的制约,对此可以依据拟使用作品的不同版权状态采用不同的数字化权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版权制度的宗旨是保护权利人(版权人、邻接权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尊重智力成果的社会氛围,鼓励权利人创作既多又好的精神产品,还要构筑有助于作品传播利用的法律机制,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可是,版权理论中始终存在着如何既保护权利人对作品的独占以承认其智力劳动价值,又能使作品得以充分造福于社会的矛盾。化解矛盾的着眼点是权利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这是版权制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少的一种法律制度。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作品的传播也从传统的文字形式演变成了数字形式,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著作权的保护出现了新的问题。具体讨论了互联网中的文件传输是否构成复制,提供链接是否构成侵权,中国《著作权法》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传统著作权的关系三个方面,来介绍了网络传播中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无纸办公已成为常态,电子文档代替了传统纸质文档.电子文档未经著作权人的授权,在互联网上大肆传播,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窃"取了著作权人的劳动成果,挫伤了著作权人创作的积极性.保护著作权人的知识产权势在必行.文章利用VBA技术构建并实现在文档的页面、内容及属性中自动嵌入著作权人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保护文档版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著作权法早于1991年6月1日起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对于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广大作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对于完善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发展对外科学文化交流,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就是版权,是广大作者对其创作的文艺作品、科技作品依法享有的出版或作别种处置的专有权利。版权意识,作为广大作者意识集合体的一个方面,必将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是在客家地区广为流传且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越发重视,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也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为关注,对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展示与传播已然成为对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现阶段,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充分推动了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数字化技术所具备的存储性和开放性的优势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此,我国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也应重视对数字化的运用,确保通过其实现有效的展示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输作为新崛起的一种传播方式,急需被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来维护版权人的利益,而各国版权界对将其界定为何种版权权利来保护有不同意见,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发行权和公众传播权上。本文通过分析各国关于这两种权利的规定,认为将网络传输行为视为传播权来保护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试论网络作品著作权及其侵权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作品是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和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作品,它包括数字化作品、数字式作品和主页作品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分别归属于原作品的著作权人、创作的作者和网站管理者。网络作品在网上传输实质上是作者使用作品的方式之一,应由著作权人享有不同于传统复制权和发行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在认定网络作品著作侵权责任时,一般侵权人和ICP应承担完全的过错责任,而IAP较适宜承担有条件的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无论何种作品,在网络环境下,版权人的利益极易被侵犯,而当今各国版权法还不够完善,不能提供令版权人满意的保护,因此,版权人纷纷寻求自我保护。技术手段为版权人的自我保护提供了可能。技术保护措施是版权人及其相关权利人采取的权利保护措施,将其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是版权法在数字和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但是技术保护措施并未如人所愿,很简单的就纳入版权法中,在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立法中却将其偏离出了版权法的概念范畴,与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相矛盾,甚至以特别法的方式出现。技术措施在有效保护版权人利益的同时,却超越了版权法的范围,大大压缩了社会公众的权利空间。  相似文献   

18.
1.引言E时代的到来,EB、EC、ED、EMAIL……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加工、存储、传输方式,因特网的全球传播能力更是拓展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时空领域。科技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因特网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数字化技术精确、廉价、大规模的复制功能使得数字化作品(如电子出版物、电子绘画、电子音频视频作品)的随意拷贝、篡改易如反掌,给现有的版权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信息的各种不安全隐患使网上交易的认证和防伪举步维艰;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能力的成级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上的著作权保护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作品数字化转化、在网络上传输作品和链接等行为的法律性质和网络作品合理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使得图片、音乐、电影和电视节目等音像产品正向着全数字化制作、存储和传播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使得数字信息的复制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信息的安全保护问题却日益突出,如何在数字作品中加入版权信息,保护产品著作权人的权益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数字水印技术就是为满足这些多元化的需求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