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剑虹 《教育导刊》2001,(23):45-46
新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课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学有余味,既是教学主体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的体现,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现以《我们家的猫》一课为例谈谈笔者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语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叶圣陶先生也曾对“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作出精确的评价:“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当前推进的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大纲精神引导学生“会读书”,通过“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驾驭能力。一、注意“读”法的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内容,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等方面下功夫。1.掌握读懂课文的四个基本点。一是…  相似文献   

3.
郭乃选 《学周刊C版》2010,(6):120-121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朗读训练.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书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教师讲。学校应该是书声朗朗。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而不管是学习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必须要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达成共识,那就是都要重视朗读。身为一个在农村小学任教十多年的语文教师,耳闻着孩子们拖长着声音唱戏般的朗读,心里总是纠结不安。目前,在农村小学,唱读是让众多语文教师头痛的事。唱读时由于学生在字与字之间都额外的拖长了音,导致阅读时无法思考,谈不上语感,感情朗读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了。现在,我们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现状非常令人担忧:低年级的孩子数读较多,中年级的孩子大多是唱读,  相似文献   

6.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成了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营造氛围,激发自主阅读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传统的阅读教学无法适应这一要求。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记抄背这一现状,首先要还给学生读书思考,发现、探索的时间。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阅读,能让人拥有聪明的头脑、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灵和幸福的人生,能引领人走向丰富、贴近智慧。有声的读便于读熟,无声的读便于思考。无声的读也就是我们课标中强调的默读。教育现状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有声的朗渎课堂上特别关注,尤其是公开课到处是书声朗朗,但是对于默读的培养和训练显得尤为单薄。  相似文献   

8.
陈龙标 《师道》2012,(6):33-3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仍习惯用自己的思维去“框定”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观点去“统一”学生的观点。学生“读”教师之要“读”。“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这既违背学生阅读的基本规律,也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有鉴于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呼唤并大力落实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学生,不过多规范,不越俎代庖,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包容他们的奇思妙想,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张扬。  相似文献   

9.
数学中的“读”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读”,指在教学中读概念、法则、题目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以领读、范读为主。中年级可以让学生集体读,指名个别读。高年级学生可以自由读、默读。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阅读中加以点拨、分析,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读”不仅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还应体现在课外的每个环节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以“读”为契机,做到“以读导学,以读促思。”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读”的训练。一、课前自学教材,重在“会读”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华章》2007,(Z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的首要位置上都有朗读要求。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阅读总是读。”读是前提,只有通过读,才能有所感悟,也只有深入地读,才能入情入境,逐步产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  相似文献   

11.
目前 ,小语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中 ,“读”是关键。因此 ,依据“大纲”精神 ,我们就应牢牢抓住这个关键 ,练好“读”功 ,优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效果。而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 ,“读”功的练又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学生阅读是否达到自主入境 ,是否掌握一定的科学的读书方法。那怎样才能有效超脱传统滞后的不良阅读习惯定势 ,真正有效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呢?为此 ,我校中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开展阅读教材分析会、说课评优、录像课评点、…  相似文献   

12.
于长春 《成才之路》2010,(23):46-4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左右。要完成课标对他们提出的“阅读量145万字”,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自读课本》。就成了完成课标要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越来越为教学所重视。教师应创设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追求静思默想;应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追求与作者感情达成共识的激情;应鼓励“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的场景,追求个性的感悟。一、此时无声胜有声——读出思想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大多数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许多阅读课,特别是公开课,教师生怕课堂安静下来,“书声朗朗”成了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也往往成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但是,有声的读书往往追求读的形式,课堂的热闹氛围,结…  相似文献   

14.
给阅读找个快乐的理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师意识到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而科技的发展又不断给社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电视、手机、电脑、网络逐步普及,我们的学生也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加之学生课业的繁重,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学生有时间读书吗?学生对阅读还有多少兴趣?学生能从阅读中找到快乐吗?而《语文课程标准》又明确要求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读物,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能将学生的目光…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整本书阅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是学生的自主阅读。在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整本书阅读过程的推进,有针对性进行引导,落实好“三部曲”。第一部曲:读前引导课在学生进入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要教好“读前引导课”。读前引导课,教师要专注激发兴趣、把握整体、制定计划三个关键方面。1.激发兴趣。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温儒敏强调,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并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纵观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教育信息,让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深知: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举措,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近几年来,我校大力倡导建设书香班级。  相似文献   

17.
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标建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整体把握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洪伟 《内蒙古教育》2006,(12):20-21
“多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也是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教学近几年的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凸显出“多读”的观点。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也鲜明地指出:“以读为本”。的确,“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而阅读教学中,“读”既是教学的手段、途径、方法,更是教学目标中所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多读"的实…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对学生课文阅读的总量有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好一至六年级教材,我们还应该做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者、促进者。  相似文献   

20.
胡小静 《师道》2015,(2):32-33
语文蕴含的人文精神因素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小学语文教师要珍视这份资源——聚焦阅读,要有意识地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阅"与"读"割裂的现象。教师必须通过聚焦阅读贴近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语言文字蕴含的美感,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一、从教师入手:语文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阅读"一词小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阅"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