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非主力薄层稠油油藏利用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东油田九区西块17个非主力小层的储量总和占总储量的37.5%。由于主力小层储层物性好,采出程度高,剩余油潜力较低,挖潜剩余油主要集中在非主力小层。通过采用水平井方式挖潜,有效解决了非主力小层的剩余油动用问题,可为类似稠油区块剩余储量的动用提供成功依据和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文明寨油田于1982年投入开发,经过多次平面、层间调整,目前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近几年对厚层夹层识别、平面展布规律及层内韵律段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表明厚层韵律段仍有较大潜力,通过不断开发实践,实现了"层中找层,水中找油"认识上的突破,初步形成了厚层韵律段研究、挖潜技术系列,为提高采油田收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明6块受井况恶化等因素影响,区块开发效果明显变差。为改善高含水后期注水开发效果,本文开展以极复杂断块油田构造研究为突破点的油藏精细描述以及剩余油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制定不同构造特点及开发特点的调整治理技术政策,改进和完善适应高含水期注采井网优化及精细注水开发技术。通过井网优化恢复、层间精细调整、层内有效挖潜,改善水驱效果,自然递减得到有效的控制,实现稳产。  相似文献   

4.
油田开发的后期,主力层水淹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剩余油挖潜难度越来越大。而作为相对非主力层的一些薄层虽然含水相对较低,但又具有低液量、易出砂、油稠的特点,运用单一的措施产能低,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必须配套应用挖潜工艺措施才能提高其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指导下的细分小层技术,针对厚油层层内非均质影响,对剩余油监测手段进行了优选,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测井,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层内分层能力达到0.5米-0.8米,剩余油挖潜对象从二、三类层向一类层厚层转移,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体现了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矢量化井网技术在胜二区沙二9-10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 《内江科技》2013,34(1):89+110
我国东部油区胜坨油田1990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2002年主力油层普遍进入近极限含水开发阶段,特别是以沙二段下油组反韵律沉积为主的开发层系,综合含水高达97.3%,采出程度39.3%,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套损套坏井多,井网适应性差,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的稳产基础。因此,如何经济有效地优化注采井网,延长老油田经济寿命期,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后期开发单元采收率,已迫在眉睫。为此,以胜二区沙二9-10砂层组为例,开展"大网套小网"矢量化井网调整及产液结构研究,利用数值模拟进行井网及井距论证。该技术在胜二区沙二9-10的成功实施,将指导胜坨油田类似区块储量提高采收率的开发调整,破解近极限含水单元提高采收率难题。  相似文献   

7.
在储层精细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水驱特征曲线法、物质平衡法,结合生产动态特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在平面、纵向的分布规律。认为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水驱油田的开发效果。注采井网完善的地区水驱效果好,采出程度高;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区水驱效果差。实践证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是合理可信的,对类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家楼油田纯56块沙三中储层为浊积岩,平均孔隙度21%,渗透率2553.9×10-3μm2,单层厚度30米,物性好,采出程度高(43.17%),特高含水(98.1%)。东部井区采出程度高,注采比高、地层压力高,西部井区采地层压力低,剩余油分布于油层顶部水动力圈闭形成的滞油区。2014年利用水平井挖潜剩余油过程中优化水平井轨迹、差异化筛管完井减缓油井水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原油田极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储量占总储量的15.8%,主要分布在文明寨、马厂等油田。目前采出程度25.04%,综合含水88.7%,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剩余油认识难度大,加之构造复杂、井网损坏严重,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难度大。针对此情况,以文明寨油田为主要对象,研究极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效益挖潜技术。  相似文献   

10.
水平井技术在边底水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华油田广一区潜33油组油藏为典型的边底水油藏,地层能量充足,在利用直井井网开采了30多年后,主力层已基本水淹。由于直井开发水锥现象严重,开发状况不断恶化,导致采收率低,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无法采出。针对该油藏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利用水平井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不但明显提高了采油速度,改善了开发状况,而且采收率由52.3%提高到55.4%,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宗霞等 《内江科技》2014,(3):72+58-72,58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中孔中渗非均质断块油气藏,目前油田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规则地分布于油藏中。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利用动静态综合分析研究与密网格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精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部署实施了剩余油挖潜方案,使油藏含水上升率下降、采收率提高了。  相似文献   

12.
东濮凹陷乃至中国东部各大油田主体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目前,开发上多采取细分层系、改变液流方向、深度水驱、放大生产压差增加产液量等方式手段提高主力油层采出程度。但由于储层内部结构及渗流特征认识不清,导致无法准确把握主力油层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无法实现剩余油的系统高效挖潜。本项目以文留油田文79南块为载体,以砂体内部结构分析为切入点,构建砂体内部结构模型,分析砂体内部低渗缓冲遮挡及高渗绕流屏蔽对渗流差异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从而明确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卫58块具有"常压、中渗、稠油,边水活跃"的特点,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井网基本处于半废弃状态。在剩余油分布和潜力研究基础上,利用部署调整、侧钻井,深层低效井上返等手段恢复完善注采井网,在井网完善区通过污泥调剖、动态调配,调参提液,补孔调层等手段解决层间平面矛盾,提高水驱效率。  相似文献   

14.
油水同层在某断块具有较大的分布面积和厚度及相当可观的储量。由于油水同层含水饱和度较高,动用难度大,多数井未射孔。本文对某区块油水同层分布及潜力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射开油水同层井的开发效果,研究了不同类型油水同层的潜力大小及挖潜方法,见到了一定的调整效果,并对今后此种类型井的挖潜方式及方法提出了一些意见,有利于更好的进行油田高含水期的综合调整。  相似文献   

15.
在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高含水阶段,由于层间矛盾加剧,主力层高含水向其它层窜流,导致找堵水工作面临较大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江苏油田试采二厂研制应用了分体式液压找堵水管柱,通过液压开关控制不同层段的生产,以消除层间影响,实现对潜力层挖潜的目标。该技术在现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赵辰军 《内江科技》2011,32(9):117-117,94
针对注水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极为零散,挖潜难度加大,注多采少矛盾日益突出,注水开发效果逐渐变差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16块这一典型的欢西油田高效注水开发区分析研究入手,转变注水开发思路,由全面注水向优化部位注水,由多层注水向主力层段注水,提出并开展了"潜力层注水"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孤岛油田在注聚后单元高采出程度、高含水,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和水淹状况复杂,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应用反相乳液深部调堵剂及封口段塞堵剂的技术,在中一区Ng3水井深部调剖取得较好应用效果,深部堵调有效扩大了波及体积,是“双高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状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桩西长堤油田馆陶组下段为例,针对特高含水期薄层底水油藏,采出程度不高、含水上升快的问题,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和生产动态资料,表明油藏纵向上各小层剩余油分布差异大,局部未动用。通过复算储量,并将油藏按动难易程度划分为一、二类,有针对提出剩余油挖潜方法。通过交替开采、细分层系、扶长停井等方法,水驱效果大为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采出程度可以反映剩余油的多少,从而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影响采出程度的因素为开发和地质条件。本文根据某油田V层系油藏特征,应用流线模拟方法,建立非均质模型,分析不同采液速度、井距、平面渗透率级差、地层倾角等因素对非均质油藏采出程度的影响。根据不同平面渗透率方向性设计了反九点井网方式下的0°,45°,90°三个模版来具体研究,回归出采出程度的相关式,与统计分析所得的经验公式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该方法为预测非取心井采出程度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措施井层优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厚层水驱数值模拟模型的构建和厚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剖析厚层夹层及其对地下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认为夹层是影响储层内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提高剩余油预测精度,从而更好地指导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并重点研究了夹层对厚层剩余油分布影响的模拟,认为在高含水后期对存在夹层的厚层来说,剩余油富集的潜力大于无夹层的厚层,也是高含水后期主要的挖潜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