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与"变异理论"打交道的增多,我对"变异理论"有了自己的理解。本文旨在探讨"变异理论"在"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的教学中的运用。一、探索过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这一内容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非全新。通过之前的教学,学生已知道不吸水的物体浸在水中会排挤同体积的水,已经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这一内  相似文献   

2.
我们通常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即先在量杯或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记住水的体积,然后把不规则固体放入水中,再读出水面上升后水的体积,两者的差就是固体的体积。如果测量体积比较小的固体,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而且遇到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还要把固体压入水中才能测量,很不方便。下面,大家快来试试我发明的微小固体体积测量仪吧,它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让学生经历测量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2.在观察、思考、操作  相似文献   

4.
一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密度 若 p物>p水则采用排水法, 用天平称其质量( 或弹簧测力计 测其重量 ),用量筒测体积 (即 “二次” 测量法 ),利用密度公式 p=m /V, 即可求出所求物质的密度。 若 p物相似文献   

5.
刻度尺能够帮助我们简单测量规则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等,但对于那些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否也用刻度尺来测量他们的面积或体积呢?其实,只要我们巧妙地将刻度尺和一些常用的工具或水结合起来,不仅仅面积、体积,而且还能测量质量、密度等.试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五年级科学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要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会改变.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认为改变物体的轻重和大小.物体的沉浮就会改变。鉴于此.教材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物理课上,我们是用量筒排水法来测定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在测定较大不规则固体体积时,我发现,由于使用较大的量筒,量筒每格刻度内所表示的数值不容易读准,这样,测量误差就较大。怎样才能提高测量精度呢?我回忆起阿基米德定律:当被测固体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它所排开水的体积和物体的体积完全相等,即V排=V物。由浮力公式可知:V排=F浮/ρ水·g,因此,只要测出F浮,就可很容易地求得物体的体积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弹簧秤上直接读出被测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经过仔细思考,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被测固体挂在弹簧秤下面,移动弹簧…  相似文献   

8.
《水的浮力》(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第五册)一课,按教材要求,第一部分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分四层进行教学: 1.用泡沫塑料做实验,感知水的浮力。 2.用其它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做实验,感知水的浮力。 3.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4.指出物体在水中受  相似文献   

9.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重点不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具体测量、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是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当遇到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时,要学会打破常规想法,重视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学古人的探究精神,善于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发现规律、应用规律,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密度的测量涉及到质量和体积的测量,以及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是历年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同时密度的测量又属于间接测量,即通过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而达到测量密度的结果.只要能够得到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值,就可以算出物体的密度,于是就有了通过测量力而间接算出质量,通过测量长度而间接算出体积,或通过测量浮力而间接算出体积等等多种方法.在中考中,考查密度测量的题型更是异彩纷呈.下面是密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供大家参考.1.用量筒和水测能漂浮在水中的物体的密度的方法.量筒取适量的水,体积为V1,物体放入量筒中漂浮时体积为V2,设法使物体沉…  相似文献   

11.
图1图2 图3 要测量固体的密度,需要先测出它的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可用天平.测量形状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测量一些长度,用公式计算.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课本上只举出了密度比水大、不吸水、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固体,如石块,采用浸没排水法测量其体积.怎样测量其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呢?本文给出测量四类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测量密度比水小、不吸水、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固体(如石蜡)体积的方法(一)悬重法(捆绑法)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1;2.把适当大…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对上海市新编教材六、七年级两学年的教学实践,感到教材编写得较好,特别是评估测试题打破原来的框架、题型新、较开拓。例如六年级第二章测试题:在一个底面半径是10厘米的形状为圆柱体的容器里放进一块岩石后,水面升高了5厘米,问这块岩石的体积约多少立方厘米?我感到它不仅单纯的考查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情况和计算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能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在分析试卷时用符合原题条件的一只有水的大烧杯和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请没有做出此题的学生亲自实验,通过实验他们一下子就感到石头的体积就是以5cm为高,20cm为底面直径的圆柱体体积。使学生了解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规则物体的体积来研究的这一基本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水的浮力》不仅是初中《科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困惑最多的内容.为此,笔者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设计了针对性实验,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典型问题1浸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浸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吗?实验器材:200 g钩码,弹簧秤,烧杯.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的重力(弹簧秤示数为F1)和钩码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F2,计算出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F1—F2.  相似文献   

14.
鄂教版小学自然第一册第12课《沉和浮》的内容是根据《自然教学大纲》总目标“使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编排的。沉和浮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地认识与沉和浮有关系的自然事物 ,为学习水的浮力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打下基础。教材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在水中的沉浮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是小船载重的选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是以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 ,小学一年…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  相似文献   

16.
在教阿基米德定律 F浮 =ρ液 g V排 时正确理解“V排 ”是关键 ,而通过液面升高来求 V排 这类问题 ,学生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下面谈谈怎样理解 V排 =SΔh。( S为柱形容器的底面积 ,Δ h指液面升高的高度。)(一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 ,学生很容易理解 V排 等于物体的体积。怎样理解 V排 =SΔh呢 ?如下图所示 ,设柱形容器装深度 h的水 ,V水 =Sh,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 ,水面上升Δh,显然 :   V水 + V物 =S( h +Δ h)V物 =SΔhV排 =SΔh即图 2中 ,两阴影部分体积相等。(二 )当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 ,V排 等于物体浸在水中的那部…  相似文献   

17.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18.
张文亮 《教育文汇》2013,(19):42-42
一、少“步调一致” 学生的创造性是无限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当我们放手的同时会发现学生是一杯永远喝不完的水,学生的世界是如此五彩缤纷。一位老师在教学《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课前了解到学生很乐意研究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于是教师在准备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带来自己想研究的物体,结果学生们带来了很多富有意义的材料:果冻塑料外壳(形如微型小碗)、较重的盘子、苹果、西红柿和马铃薯等。  相似文献   

19.
有关潜水艇工作原理的这部分知识是在教材中“浮力的利用”这节内容中出现的 ,笔者认为教材中对其工作原理的叙述 ,这些年经过了一些变化 ,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 ,初中《物理》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中对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这样叙述的 :如图 1所示 ,潜水艇两侧有水舱 ,向水舱中充水时 ,潜水艇逐渐加重 ,就逐渐潜入水中 .当水舱充满水时 ,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 ,潜水艇可以悬浮在水中 .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时 ,潜水艇变轻 ,从而浮出水面 .图 1 潜水艇的浮沉从这段叙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 :(1)潜水艇是…  相似文献   

20.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重点内容是建立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概念。使用书上的方法,取一个烧杯,在烧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烧杯中,观察实心团排开的水量,然后依次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观察测量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量的变化(如图1所示),发现学生实验后误差极大,学生小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一、表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