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惊奇通常是遇上了不可思议 ,出人意料之事 ,使人感到惊讶和奇怪。惊奇常能有效地促使人们去探索 ,去发现 ,可以说 ,惊奇是人们进入问题研究 ,探索实践时的良好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惊奇感的产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在自然教学中 ,教师对于惊奇感的运用如能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就能把自然课上得更生动、更活泼。学生惊奇感的产生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新课的导入。如何在自然教学中使学生产生惊奇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观察———惊奇观察是自然教学运用引法之一 ,运用观察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惊奇感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
在大洋洲,动物的原始性、古老性和奇特性,令人惊奇,让人疑惑,也促使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例如:  相似文献   

3.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将一些新奇、生动的实验引入新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惊奇是科学的种子,当惊奇有趣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会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好奇的心理能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这时,  相似文献   

4.
丁学明 《初中生》2006,(31):50-51
"幻方"是数学大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吸引了无数的人对它痴迷有加.在"幻方"的世界中,人们主要研究的是正方形幻方的填法,对其他形状的研究涉及较少.其中"六角形"幻方的填法值得我们去了解.一个数学家用了52年的光阴才让这个幻方与世人见面,这不得不让人们为之惊奇和感动.  相似文献   

5.
惊奇与成功     
人们的惊奇,无论是对外部世界,还是对自身的创造,都格外引起我的关注。对外部世界的惊奇,是一种激励。如美丽的山水,激励我们去亲近它;如巨大的自然力,火山爆发、飓风和地震,激励我们在敬畏的同时产生了解它的欲望。惊奇是一种引人向上的心理活动,在对外部世界的“惊奇感”里,提升了人,让他接近和走向比自己强大的世界。人对自身创造的惊奇感,每一次都提升了他对自身的认识。人对科学的惊奇,最终都会产生一种力量:“哦,我们这样做是正确的!”对科学的惊奇,就是对人的思维的正确性的惊奇,“原来我们可以如此正确的掌握规律和运用规律呀!”人…  相似文献   

6.
猜想是人们对事物的结果做出的一种试探性的判断,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猜想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猜想能力是一种高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物理教学经验,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猜想能力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刘耀霞 《西藏教育》2012,(12):17-17
在新课改理念下,怎样才能教好小学数学,打造高效课堂?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柏拉图说:"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有存在的惊奇。"他认为:积极的创造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感情上燃烧其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  相似文献   

8.
我们如果能够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本质里,去体验"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语).则这种惊奇的情感可以强化提出疑问的意识与对疑问的研究.现将作者在对初中数学教材研读中,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分布规律及其一些应用,整理成章句,以体验这种惊奇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进而保持它。  相似文献   

10.
一、激发参与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相似文献   

11.
活动背景:生活在北方的人们,谁没有见过冰雪?冰的晶莹剔透,雪的洁白无瑕,冰雪世界令人陶醉.是孩子们的乐园.冰雪世界里同样有着太多太多的奥妙值得孩子们去探索,去实践.  相似文献   

12.
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看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其实他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在《恶之花》中,有许多诗人对自然歌咏的诗句,仔细分析,我们会理解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明白他心中的"自然"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从而也就更能读懂他诗的真谛。波德莱尔所钟情的"自然",实际上是他对未知世界"美"的探寻,因为在他看来,此岸世界的"美",已不能引起人们的"惊奇"与"颤栗",必须到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和发现"惊奇"。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激发人们去探索新知识的源动力,是促其主体发展的基础条件.小学的英语教学应该把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作为主要任务,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理论源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他指出: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美国心理学家克雷齐在《心理学纲要》中指出: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常提醒自己,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一、灵活妙问,让导入更具引力  相似文献   

16.
地球周围的大气,不仅是地球上的生物圈赖以生存的呼吸环境,也是地球生命系统重要的保护屏障,同时也为地球上的人们提供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象,激励人们去探索宇宙之奥秘.1.极光  相似文献   

17.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合理的猜想,没有猜想的数学,也就不会有创新.数学其实就是人们探索事物本质的过程.在探索中,人们会运用一些已有的经验去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想,当这些猜想被大量的事例证明之后,就形成了概念.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运用猜想的方式去探索数学规律,让他们在猜想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并为他们的创新提供契机.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首只有两行的诗; 诗作出自巴黎大剧院的一次诗歌朗诵晚会; 此诗被广为传诵。——你相信吗? 也许我们忘记了第一次和雨的嬉戏,也许我们失去了对下雨的惊奇,也许,我们失去惊奇的不止是下雨……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会逐渐失去对事物的惊奇感,而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惊奇感是快乐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五岁的男孩看见指南针不停转动,最后总是指向同一个方向.他心中顿时充满惊奇:没有一只手去拨动,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从这个时刻起.他相信事物中一定藏着某种秘密,等待着他去发现.  相似文献   

20.
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一百个世界,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儿童有一百种语言,/这一百是一百个一百的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种。/学校和文明,/使他的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儿童:/不需用手去做,/不需用头脑去想,/只需听不要说,/只要理解不要快乐,/爱和惊奇/只属于复活节圣诞节。/他们催促儿童/去发现早已存在的世界,/儿童的一百个世界/他们偷走了九十九个,/他们告诉孩子:/游戏与工作/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想象/天空与大地/理智与梦想/它们是水火不容的。他们就这样告诉儿童:/一百种并不存在。/儿童却说:/其实真的有一百。——[意]马拉古奇《其实有一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