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2.
窦汉东 《武当》2015,(1):28-29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独特内劲的运用方法。它源之于肾,润于百骸,通达九窍四梢,伸筋壮骨,使内劲收敛而增强。缠丝劲还能促消化,畅气血,稳固根基,平衡阴阳。一、缠丝劲之源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通神达化之道,是区别于其他内家拳的重要特征。习练陈式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落胯;心气下降、呼吸自然、屈膝圆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及区分缠丝劲的4种方法,结果认为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脊,表现于内则是丹田贮存、遇用外放,4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于脚,主宰于腰、丹田,而形于手足的空间旋转曲线。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缠法也。提起太极拳,大家必然联系到缠丝劲,缠丝劲是螺旋劲的一种,是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武术大都讲究螺旋发力,然而缠丝劲作为术语首见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因其符合太极学说原理,也成了太极拳的标志特征。陈鑫(1849-1929年),字品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也是中国近代武术史  相似文献   

5.
陈发科于1928年到北京公开传授陈式太极拳,是近代陈式太极拳发展中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式的一代宗师。陈发科在北京近三十年的传拳授徒实践过程中对陈式太极拳有所发展与创新,增大了拳架动作的螺旋缠丝劲,创造了一些新拳式,对一些过去有式无名的动作赋予了名称,把陈式太极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经其修订的拳架成为后世流行甚广的陈式...  相似文献   

6.
王庆喜 《武当》2010,(3):22-23
习练陈式太极拳,首先要把握陈式太极拳之“意”、“气”、“身法”要点,着重掌握“缠丝劲”的练法要义,再遵循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三个习练阶段,要求循序渐进,从而练好太极拳。  相似文献   

7.
李驻军 《精武》2009,(8):52-53
洪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经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洪均生先生几十年的研究,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其它拳法之优,并融自己的研究、技击心得创编而成,其结构更加科学合理,简洁实用。整个拳法以螺旋缠丝劲为基础,以“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为主导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为学者开辟了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击奥妙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孙国玺 《精武》2009,(1):41-43
陈式太极拳推手是独具风格的传统推手方法.主要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虽少,但变化多端,充分体现了太板拳的棚、捋、挤、按、揉、捌、肘、靠的基本技法。通过推手练习。可以全面提高拳术水平。此套推手法是由陈式十七代太极拳宗师陈发科先生所传.在太极大家洪均生老先生的继承发扬下,汇集以洪派太极拳现任掌门人李恩久先生为首的多位洪派太极拳名家的数十年经验总结.是现保留并继承的陈式太极拳唯一的一套正宗推手法。今介绍给广大爱好太极拳和太极拳推手的人们,不仅以此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太极拳推向世界之时,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太极拳的缠丝劲和毛笔书法的运笔这两种看似不相关联的事物有着必然和内在的联系:他们同是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方式。文章主要以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与毛笔书法运笔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抓住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分析二者在本质上的一致,并互通联系,最后找出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进行描述并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2,(6):54-54
北京读者张强问:练习陈式太极拳时,发劲震脚有什么健身价值? 冯志强答:练习陈式太极拳时,许多人都错误地理解了发劲、震脚,他们不是发劲,而是努劲;不是震脚,而是跺脚。这种错误的做法,不仅毫无健身价值,反而对身体健康有害。比如,金  相似文献   

11.
胡克禹 《武当》2004,(3):17-19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研究事物与事物间的区别,就要十分重视研究它的特殊性。研究太极拳也是如此。中国的太极拳主要有陈、杨、吴、武、孙、赵堡六大门派,拳架风格各个门派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陈式太极拳善用缠丝弹抖之劲,爆发力强;吴式太极拳是在杨式小架基础  相似文献   

12.
螺旋缠丝,纵放屈伸;一派大家风范,一路过关斩将;《武林大会》陈式太极拳擂台赛上,王战军轻松夺冠。王战军,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他的父亲就是当代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四大金刚之一的王西安。  相似文献   

13.
一、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一般内功拳相同,要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不停顿地收放运转,还要使肢体不停顿地做屈伸进退的螺旋缠绕运动,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换句话说,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  相似文献   

14.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棚、捋、挤、按、探、捌、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棚、捋、挤、靠、探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 逢力必棚, 逢棚必缠, 逢缠必转, 逢转必沉。 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 、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  相似文献   

15.
张军波 《中华武术》2007,(11):52-54
河南省禹州市张书勇发来E-mail我一直练习陈式太极拳,在这些年的练习过程中,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陈式太极拳中"内气"和"内劲"的区别在哪里?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陈正雷答:关于太极拳的内气,人们都觉得很神秘,论述的人也很多。我认为,内气可以看作是通过长期的太极拳练习.在体内产生的一种微量元素(姑且这么说吧)。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都能感  相似文献   

16.
马原年 《武当》2006,(5):11-13
对于陈氏太极拳的“缠丝法(精、劲)”,太极拳界褒贬不一,褒者称“缠丝法”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太极拳命名的由来”。贬者却认为“缠丝法”是“不科学的说法”,是“故弄玄虚”。对于名人名著,笔者不敢妄言或褒或贬,但笔者精读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陈图》)后,发现书中有不少疑点。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缠丝图是以《太极拳全书》中陈式太极拳篇的有关“太极图”的论述(讲的是手臂的顺逆缠丝)为依据,结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理论,把步型的变换、腰的旋转与手臂的缠丝合为一体,形成一个“周身一家”的全身太极拳动静缠丝运动,太极图的演练是按着划定的顺逆各三条转换线和步型的十个转换点来运作。太极图演练的预备动作是:两脚分开约三脚宽,两脚尖外展四十五度,立身中正,屈膝半蹲成马步;上肢动作以右臂缠丝为例:左手长腰,右手位于肚脐前,掌心朝后下。太极图是一个在斜面的轨迹上运行的缠丝线。其最高点是与肩…  相似文献   

18.
文治禄 《武当》2013,(2):22-22
混元太极拳全称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成形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著名武术家、中国武术九段,已故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开创。冯先生是近代著名武术家陈发科和胡耀贞两位先师的入室弟子,深得两位先师之真传,他在其武功练达化境之后,遂将心意六合拳内功之精髓和陈式太极缠丝内功有机地融为一拳,使  相似文献   

19.
一、陈式太极十三杆简介陈式太极十三杆,又称十三大枪(加上枪头即为枪),是陈式太极器械套路中长器械重兵器的一种。杆采用三米多长,尾部较粗的白蜡杆制成。套路以十三个动作组成,故名“十三杆”。太极十三杆,套路短而精,没有舞花动作.一招一式用法逼真.威力无穷。它以沾、缠、绞、拦、披、崩、拖、挂、横、扎、抖、架、挑等杆法,独具特点,是陈式太极器械中的佼佼者。练此杆,必须有雄厚的拳术基础。练时要求裆圆步稳.腰扭臂缠,以相当的内劲缠绕杆.身体突然发力。因此,是陈式太极拳器械套路中增长内劲,加大裆腰臂的爆发力,…  相似文献   

20.
简要阐述了陈式太极拳中的力学原理、人体重心线,从怎样引劲落空,怎样蓄发互变、化打合一等方面,对陈式太极拳的舍己从人技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