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导师是研究生的信仰之师、学问之师、品行之师。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学术逻辑意蕴在于:导师和研究生是致力于寻求真理的学术共同体、致力于恪守学术道德的道德共同体、致力于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使命的命运共同体。遵循其意蕴旨归,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学术逻辑的实现理路在于:以导师的学术忠诚唤醒研究生的学术激情、当好学术传导人;以导师的学术操守涵养研究生的学术格局、当好学术训导人;以导师的学术心态优化研究生的学术生态、当好学术引导人。  相似文献   

2.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渐大众化,学术论文抄袭、作假等学术道德问题越来越严重。培养具有良好的学术规范的科研工作者,已经是目前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利用导师的"权威性",建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把"学术道德"的分量充分落实到研究生教育中去。  相似文献   

3.
发现和总结影响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因素,对切实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具有直达病灶、培根固本的作用.以当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常用指标为核心,通过调查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制比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导师、高校、研究生对学位论文复制比存在重要的影响.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要从高校、导师、研究生三位一体角度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基于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导师负责制的特点,利用导师对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示范、管理作用,从加强导师队伍自身建设,建立学生学术行为与导师连带责任制,同时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权利等方面入手,解决这一学术失范问题,净化研究生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北京四所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的问卷调查,分析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知程度、个人读研动机与导师学术道德指导的程度、研究生评价制度均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行为。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即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内生动机、开设学术道德课程,并内外兼修,提高研究生自律与完善制度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6.
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新视角来分析如何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着重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道德建设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术道德建设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通过净化社会学术道德环境、加强研究生培养机构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导师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水平等四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学术研究中的学术道德规范建设,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研究生学风及学术道德现状调研数据出发,通过阐述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进而在研究生、导师、高校、社会等层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就加强研究生学风及学术道德建设提出几点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诱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大问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由产生失范行为的主观动机、手段措施和外部环境三个因素构成,必须加强研究生学术自律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发挥导师的培养和监督作用,进而彻底杜绝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大问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由产生失范行为的主观动机、手段措施和外部环境三个因素构成,必须加强研究生学术自律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发挥导师的培养和监督作用,进而彻底杜绝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产出快捷化、学术抄袭隐秘化、学术成果同质化等方面.这既与学校的功利主义教育理念、学术道德制度建设不到位、学术道德教育缺失有关,也与导师监管不到位、学术道德失范的监督和惩罚机制缺位和学生自身素质低下有关.对此,需要学校、社会和导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  相似文献   

11.
认为研究生道德品格与学术能力的协同发展,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指出成立促进研究生道德品格与学术能力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促使研究生德育转型以服务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鼓励研究生导师与课程教师致力于研究生的品格培养等,是实现研究生道德品格与学术能力协同发展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国外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监管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并且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学术道德传统。各国研究生在学术道德培养和监管上各具特色,也有许多共同点。国外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各国都十分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广泛开设学术道德课程,积极营造诚信学术氛围,注重发挥导师作用等方面。国外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监管体系,主要体现在重视加强学术制度建设,拥有健全的学术道德管理机构,广泛运用防剽窃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方面。当前我国研究生在学术道德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可通过借鉴国外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和监管的经验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学术道德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江西高校为例调查发现,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总体状况良好,但学术道德现状依然不容过分乐观,学术态度心存侥幸,学术失范现象居高不下,这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素养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开设学术道德教育课程,完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净化学术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是加强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尽管学术道德建设不断升级加码,但学术失范现象仍时有发生.为了全面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水平,有效预防和根治学术失范顽疾,应进一步明确学术道德的内涵与外延,采取"政府-社会-高校-导师-研究生"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共建、共享、共管学术信息化平台,构建符合学术活动自身规律的综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学术不端现象诱发的舆情事件频频出现,基于研究生师生关系形成的微观学术环境不容忽视。诸多学术不端案例越来越表明,研究生培养过程当中的师生关系失序是滋生学术道德风险的重要源头之一。门阀式、学徒式、雇员式、亲子式、师友式的“导生关系”都会衍生出相应的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学术道德问题。师生关系失序与学术道德的逻辑关联表现为导师“放养”与学生“佛系”、导师对学生过分溺爱、学生对老师“溜须拍马”、导师对学生“压榨与剥削”、师生关系的“越界”与“越轨”等。这些类型的师生关系不同程度地导致着学术不端现象发生。为有效解决师生关系带来的学术道德问题,需要将科学家精神注入,实现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重建:将追求科学真理作为研究生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将研究旨趣服务且立意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立足于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培养的常态化,强化研究生师生互动规范化的监督举措,净化科研育人生态。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切实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修养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培养工科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与院系的监督管理为契机,普及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综合工科院系管理部门的主管作用、导师的主责作用、院系研究生分会和团总支的协助配合作用,优化院系监督管理队伍;通过对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加强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全过程培养,为中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在很大程度上,研究生学风建设取决于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是研究生学海生涯的第一航标灯。所谓欲正人先正己,导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树立起良好的学术形象,才能引领学生叩问真知,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自觉地端正学风,领略攀登学术高峰的快慰。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导师的道德是一种专业道德,它是指研究生导师在专业发展与专业工作实践中,以及基于研究生导师的专业身份从事与专业工作相关或对专业工作产生影响的活动中,应具备的政治素养、道德观念、情操与品质及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基本思想政治素养、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操守与精神、作为学术领导者的道德与操守、作为团队管理者的道德素养和合作与交往伦理五个部分。推动研究生导师专业道德发展关键在于各级组织合力的发挥、科学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与运行、丰富多样的专业道德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研究生几种主要学术不端行为,讨论了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主要途径.从趋势上看,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将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对研究生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将形成具学科发展特色的内容体系;在途径上,做好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必须加强有关的课程教学,强化导师的育人责任,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完善制度环境体系,形成求真的创新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峻。青年教师在协助研究生导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