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沈从文小说充满原始主义倾向和意味 ,寄寓着反进化的观念 ,构筑起供奉原始态人性的神庙。沈从文小说因此与反原始主义的鲁迅小说后先辉映而互补 ,成为中华新文学瑰宝  相似文献   

2.
鲁迅历来是个反传统的急先锋,他的文学创作显示出反原始主义的特殊文化品位。但他的《故乡》和《社戏》两篇小说却相反,表现出一种向往童年,返回原始的鲜明的原始主义思想倾向,这在鲁迅的作品中是一个少见的特例。本文从社会、人性及原始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鲁迅这种创作思想的矛盾及其产生这种原始主义文学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原始主义倾向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崇慕自然、呼唤生命力和缅怀原始道德为其表现的三大内容,它体现为原始、反原始和半原始三种态度,其形成具有较为复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原始主义是一股世界性文化思潮。对乡村的眷恋与对都市的反感,对原始情操以及东方传统文化的赞美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嘲讽,建构起沈从文原始主义倾向的两面。他的原始主义情结具化为作品中固定的原型人物、原型象征和原型情结,在主观上寄托着作家重构民族文化人格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瑞森的《所罗门之歌》体现了她原始主义倾向。作者重视原始思维方式,批判现代文明的痼疾,希望在精神上返璞归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信仰人类原始直觉本能的力量,构成了这部小说原始主义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边城》是其“边城”情结的载体 ,具有质朴性原始主义倾向。居住在大都市反观边远村镇生活 ,发现并强化了其中美丽的自然山水和风土人情 ,形成如诗如画如梦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文学人类学批评方法,从原始主义文学形态这一特殊视角对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作了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分析,认为新时期云南边地小说已取得突出成就,是50年代“经典性”边地小说之后的一丰碑,其成就甚至并不亚于50年代的小说。究其原因,主要是作家们在表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之时注重于文化学上的揭示与穿透,从而多侧面地反映了云南民族文化心理、精神风貌,使新时期边地小说的表现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考察了三十年代后期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种变化,即:湘西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的中心,其文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抒情的笔致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这和他原先充满牧歌情调的乡土抒情小说相比,显示了沈从文小说创作走向现实的倾向。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本文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作家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首先从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化教育、学艺术、国民人格等方面梳理了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的主要脉络和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其反传统主义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重心所在;其次,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了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具有的反孔排儒、破立统一、毫不妥协的坚定性和强烈感情倾向等三大特征;运用历史分析、逻辑分析和心理分析的方法,追踪探解当时陈独秀反传统主义思想行为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反驳当时和后世对他的误解,从历史和现实的互动中确立陈独秀反传统主义的历史高度、启蒙价值和跨时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丰子恺儿童散文中流露出明显的原始主义倾向,体现为:一是推崇具有原始人格的儿童,反思成人的异化,二是描摹具有原始意味的理想世界;这是丰子恺探索应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方式,其中,也反映出丰子恺对儿童社会化的悲观体认。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2.
论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理解沈从文作品中所蕴含的与同时代不相谐调的另类因素。沈从文审美感受和审美表达的“原人”特色,代表了某种人类被都市现代文明磨损消耗以前的对待自然的本真方式。这不仅使他笔下的“长河”生态呈现出人与自然多层次和谐的生态美,而且还处处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态批评对沈从文的追认,其合法性根源埋藏在苗族民间传说赋予沈从文平视有生无生的民族无意识。民族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基调,决定了沈从文的创作必然超逸出“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范畴,从而使沈从文作品的人道关怀表现出了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别样面貌。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出发点和旨趣所归。在“美丽的忧愁”中,沈从文状绘着湘西少女自然的生命形态,挖掘着她们身上至美至善的人性,从而反观备受传统文化和商业文明毒害的所谓现代都市人的人性异化、人格萎缩和道德滑坡,为拯救我们这个日益堕落的民族精神、重适民族品德,进行着智性的思考和诗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湘西地方色彩和民族特征.风景画、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加深了作品地域文化的内蕴.作品所揭示的某些哲理,是作家生活和经历的概括和总结.艺术空白则是沈从文含蓄表达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文学观念中的善与美是一体的,对以生命为本的超越性的善的追求,使得沈从文文学观念中的善有一种终极性的价值指向,而这种善又是和美的形式合一的,体现为一种抽象之美。沈从文一方面非常重视文学对改造国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种功能的实现必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这使他的文学观念既不同于启蒙作家,又不同于唯美派或纯文学作家。对于沈从文来说,他的试图融合多种对立因素的努力,在现实的层面上预示着一种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沈从文创作思想的内涵,就必须熟悉其作品,在小说中,沈从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往往是包含在人物事件的描绘中;在散文中,沈从文却常常直抒胸臆,点明笔下人事的内在蕴函。散文《箱子岩》悲哀于在压迫下湘西少数民族生命主体性的丧失,悲愤于民族灵魂溃烂而趋向衰败。窥视《箱子岩》尚未阐明的主题便是:民族精神的改造;对待人事的内在蕴涵便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相似文献   

17.
黄修己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是一部构思新颖、实证严谨的好教材。但其中几个问题值得商榷。其中,以“四大绳索”的压迫概括祥林嫂悲剧原因不准确;认为《我的恋人》无具体所指是不妥的;对“战国策”派定性为政治派别是欠妥当的;对“无名氏”的创作介绍过少,评价过低;对沈从文等的创作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有纯洁幼稚的朴素少女、饱经风霜的底层寡妇、情义深重的风尘妓女等等,她们的人格或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或隐藏着女人的芬芳,或带着暗淡的色彩。无论怎么样,沈从文都对她们的形象赋予如湘西清水的质朴与善良。着重以野花为媒介,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进行分类研究,并从作者所采用的塑造手法入手,对她们形象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具有整体性影响。缺失性体验不仅是沈从文最初走上创作道路的深层心理驱动因素,而且潜在地规约着沈从文对于题材的选择、创作格局的形成和艺术风格的建构。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基本上是以自我抒写为中心而展开的,自我形象成为其早期创作的主体形象,这也与沈从文的缺失性体验直接相关。从缺失性体验这一特定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不仅可以发现沈从文步入文坛的复杂心路历程,而且可以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女性形象,既有纯情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少妇、妓女,其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总闪烁着别样的光辉。这是和作者对淳朴情感的追求、对人性美的追求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