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每个汉字几乎都是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六书说”是古人x,l-~量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假借、转注后来被证明只是古人的两种用字方法。)既然汉字是用这四种方法造出来的,而且多数汉字的造字方法十分明显,那么我觉得教师应该从造字方法出发,用“六书”理论来指导学生理解汉字的意义,才能事半功倍,使学生终生不忘。十多年来,我一直做着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转注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注”是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一种造字法。历来各派解说众说纷纭 ,各有优劣得失。正确的理解应当是 :转注是处于前四种造字法上另一个层面的总纲性的造字法则 ,而且能为象形、指事、形声造字法提供用以表义的部件 ,辅助完成造字 ,甚至能为会意字提供两个以上表义部件 ,基本完成造字。可以说转注是使汉字能够据形系联、得以自成系统的关键所在 ,直到今天它仍在造字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再议转注与假借的造字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书”作为一种关于汉字结构的传统理论,其性质归属,历代文字学家说法不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转注与假借的定性。清代学者戴震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多为后代的学者所赞同,将转注与假借划分为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现对转注与假借的造字意义重新强调,并从造字法的标准———汉字形、音、义三要素、转注与假借的造字功能的特点等几个新的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汉字构形理论的基础、先民造字的思维模式和汉语造字的初始事实出发 ,可阐释“转注”、“假借”造字的真谛。它们都是先民在造字过程中 ,思维着眼点由单纯便于“目治”,注重形体 ,到兼重语音与形体过程中萌生的一种造字模式 ,具有思维的共式 ,尽管它们客观上存在着先后相承关系 ,但都依据了循音达意的原则 ,当属同种造字法则  相似文献   

5.
“转注”是在象形、指事、会意之字的基础上增益形符或声符而孳乳新字,因此它是一种造字的规律。“转注”不仅是造字规建,而且是造字法由“依类象形’过渡到“形声相益”的津梁。转注字不同于形声字、亦声字、区别字。  相似文献   

6.
第一部分现代文知识一、常识1、古人说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就是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其实后两种是用字方法,而不是造字方法。说明下列汉字。各属于哪一种。  相似文献   

7.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由语转而注音即为转注。转注造字法是以一个部首字为义符,用一个标音构件而造出新字,新字与源字(义符)同义。转注字是由于远古字音变化而产生的,转注字是义符相同而读音不同的同源字,转注是一种特殊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8.
转注新论     
在深入考察众多学者对转注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造字的结果和转注的定义等方面来论证,认为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转注既是造字法也是用字法。  相似文献   

9.
刘咏涛 《阿坝师专学报》1993,(2):106-108,85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关于汉字的造字方法,传统有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说。权威著作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等,但历代、各家对具体汉字的“六书”分析往往各说不一,甚至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
对于“六书”的认识。从古到今,众说纷纭。最大的分歧在于对转注、假借的认识上。历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从未止息,从未“衷于一是”。在此仅谈谈对“转注”与“类化”的认识。通过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可以说“转注”是在造字过程中间接产生了后来所分析的部分形声字。不排除后来的“类化”是对转注方法的一种借用的可能,用以整理简化汉字。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中,同义复合词由来已久。学界对于它的语素分析、语义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于同义复合词的分类,目前涉及较少。同义复合词的各个语素之间意义相似或相近,有些同义复合词语素之间的意义表面上看起来相同,但是仔细考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意义的细微差别。笔者试图通过探索这种细微差别对汉语同义复合词的分类作出大胆尝试,再结合大量具体词例佐证,以期使人们对同义复合词进行宏观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类特殊的封闭型词汇,即"同一词素+同义词素"所构成的非同义合成词。文章对这类有限的合成词进行了定性兼定量的统计,将其分成四大类,并在此基础上从构词方式的影响及语言规律的制约等角度概括出构成此类非同义合成词的六大成因。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字的90%以上都是形声字。于此,对汉 字的形旁表义功能与形旁的表音功能进行了综述性的评介。  相似文献   

14.
义近形符的通用常被说成是一种构成异体字的手段和方式,其实应当是异体字的性质所决定的必然现象,即异体字中形成差异的形旁往往是义近的。但不能反过来,由意义相近的形符构成的有差异的字形就一定是一字异体(即相通)。《说文》中由"止、足、走、辵、彳、行"等六个义近形符构成的文字,通用与对立同时存在,且对立远多于通用。  相似文献   

15.
裘锡圭先生将文字借用现象概括为形借、音借和义借。进一步研究,发现三种借用除了同义换读是本有其字的借用外,形借和假借都分两种类型:本有其字的借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文字的借用,除了一部分是为了调整文字字形外,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完善其表音表义作用,有时还对语用有所帮助,体现了文字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汉字学理论分析探讨了古代识字教学的可借鉴之处,同时根据现代汉语、汉字特点,对当前识字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具体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转注"新释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假借"是解决语言与文字矛盾的办法;"转注"则是解决文字之间关系的办法,是古人用字造字的指导思想,是后人用字解字和用字编字的办法,是一个历史的复合概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末汉语同义结构研究在我国兴起,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汉语修辞学的主流,90年代后进入成熟阶段。文章从基本理论和理论运用两方面对汉语同义结构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同义结构的前景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六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字学中相当重要的理论,从汉代以来就有许多人著书立说,从不同角度对“六书”理论进行研究,但往往仅拘泥于“造字之本”展开,莫衷一是.易国杰、姜宝琦二位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中有关“六书”问题也沿用旧说,认为“六书”古文字的“造字之本”,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说法,不妨将其解释为“识字之本”.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六书到三书的发展,并比较了六书和三书的异同以及现代学者三书说之间的优长,认为在归纳汉字结构方面,无论是传统的六书还是现代的三书,都有偏颇之处,都不能涵盖古今所有汉字的结构类型。分析了古今汉字的结构类型,用大量的字例证明,汉字的结构原理应该是四书,即表意字、形声字、假借字和记号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