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农村的一切变化。新华社2月播发的《中国农民学“公关”》以颇新的角度反映了农村深刻变化的一个侧面。农村姑娘王春丽为什么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能当上“公关小姐”呢?刚生孩子的农民小崔上了公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第三期发到编辑手里,大家对漫画《对不起,没有您的位置了》发生了浓厚兴趣。你看,“会议消息”这位胖子满面春风,得意洋洋,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占去了大部版面,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真是讽刺得辛辣、有力。一阵讪笑之后,大家又都冷静下来思索一个问题:会议消息为啥难以精简?“胖子”又为何能稳坐泰山呢?  相似文献   

3.
我们现在正从事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全党正按照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使我们考虑教育问题时,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所谓“科教立国”的战略口号便由此而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全党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工作重点“应当包括教育.”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他认为,发展教育不仅是经济的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他因此指出: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从发展战略沦,邓小平同志认为,“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为此,他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当“后勤部长”.此后,他还为当代中国教育制定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改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为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于是,专业教育、业余教  相似文献   

4.
有了一系列的“?”,又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一般地说,采访要进行下去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采访任务,要采访得深入、细致,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矿藏”,还要善于把“提问”变成“交谈”. 一次,我采访长期坚持在海岛工作同志的事迹.这位同志愿意谈,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我把头脑中装着的一长串“?”一个个往外拎,采访进行得挺顺利。可是事后发现,谈得确实不少(?)但都很一般,连有特点的语言也没有.那次稿子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5.
我国档案馆的公关工作目前从总体上说主动性、积极性都还不够,还没有一个档案馆设有相应的公关机构,配备相应的公关人员,公关工作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的"原始"状态,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实际效果也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新闻工作研讨会上,听到一位被邀请到会的宣传干部的即兴发言,众人觉得颇带刺激性,而我则认为观点偏颇,委实不足取。此君发言的大意是:为了多上稿以及多在大报上稿,搞好“公关”至关重要。比方说,企业要出名,可请记者来捧捧场,有必要的话,搞个大型联谊会。如此这般,与编辑套上了近乎,还愁稿子不见报?此君怕众人不谙此道,还特意强调道:“写稿者一定要有公关意识。”妙哉,“公关意识”!如果将此意识灌输并注入到经商者的大脑中,可能会给生意带来兴隆;而将此强加给投稿者,则只会让人投机取巧,搞不正当的交易。以后者而言,若果真如此,那么圈内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步入一个亘古未有的新时期,使全社会各个领域均面临着新的变革,同样也为科普事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背景和驰骋的广阔舞台.这对科普事业的主体之一--科普编辑们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科普编辑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胜任这更为艰巨的任务呢?笔者认为,除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编辑水平外,还应当具备强烈的现代公共关系意识(以下简称公关意识).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有没有一般方法?如果有,它是什么?笔者最近在研读《邓小平文选》时获得答案.小平同志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作报告时说:“报纸搞批评,要抓住典型,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要“合时宜”.这虽是针对报纸批评讲的,但由于报纸批评是舆论监督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和主要形式,舆论监督是由新闻批评转化而来的广泛揭露与裁决,因而“抓典型”、“有头尾”、“善诱导”、“合时宜”,完全可以视为舆论监督的一般方法.它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依然适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公共关系上就是公关意识,它是一种职业素质新闻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公关人员应具备公关意识,这是不言而喻的。新闻敏感指的新闻工作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公关意识指的是公关人员为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和信誉所具备的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观念行为。两者都是一种职业敏  相似文献   

10.
雪影 《网络传播》2004,(4):38-38
网络编辑是“七十二行”里没有的,是个新鲜、时尚的名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好这个职业呢?编辑工作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工作环节有哪些?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工作,认为网络编辑必备基本条件或素质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国际传播的时代,在“地球村”的社会现实下,新闻工作的内容与方式都有了重大改变。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新闻工作者就必须不断扩大视野、更新知识,同时引进更多新的观念,增强新的素质,这其中,科学素质就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有一个明显的新旧事物混合、新旧观念混合的“过渡带”,所有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渡色彩。”那么,这期间的新闻工作是否也有“过渡色彩”呢?如果有,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呢?研讨这个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问题提出来了,需要分析和回答。我想,新闻工作没有在“世外桃源”中进行,因而无法超越历史的“过渡带”。说新闻工作不存在“过渡色彩”是不真实、不科学的。 在总的格局看,新闻工作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市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今天是12月15日,再过16天,这一年就结束了,83年开始.新的一年怎么搞?先从大的形势说两句.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新的一年要有新的进展.就是举国上下,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每个干部,都要有新气象、新成就、新贡献,为实现十二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伟大任务增加新的光彩.这有可能没有?有可能,有四条客观的依据.第一条是政治经济形势比  相似文献   

14.
郭全中 《传媒》2015,(17):24-25
近日,一则2015年普利策奖的本地报道奖得主之一KuzNIa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转行做公关的新闻引爆了媒体圈,不少记者在感慨"无冕之王"光环不再的同时,又发出虽不愿当公关但又不得不当公关的无奈,但实际上,记者只能转型做公关吗?记者如何才能实现更好地转型呢? 做公关是门槛最低的转型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先红表示,根据国外的一份调查报告,国际上三分之二的新闻从业者选择跳槽时都会到公共关系行业.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让长期以来从事舆论监督的、当惯了"甲方"的记者转型去做"乙方"呢?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传统的危机传播观念形成了挑战.以非盈利组织为例,近来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不断爆发危机,展现其危机传播观念的不足.本文选取2011年6月份爆发的“郭美美”事件和8月份的“卢美美”事件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分析事件中危机的传播模式和组织的公关行为,尝试厘清在社交媒体语境下非盈利组织的危机传播特征,并为其建构新的公关制度与观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记者这碗饭究竟怎么吃?记者应具备什么素质?新闻学上的闸述甚详,新闻圈里的议论亦颇多。笔者不揣浅陋,试以“全天候”统之。一日“不舍昼夜”。记者这职业,工作绝非每天8小时所能“了得”。“不舍昼夜”不但是新闻界应提倡的一种精神,也是记者这职业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一种工作方式。你说工作时间是8小时,下班路上碰到的新闻,8小时以外听到的新闻,要不要采,要不要写呢?当然要采,要写。  相似文献   

17.
要重视公关与新闻的联系———兼论“公关新闻”四川联合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天策//本栏责任编辑艾风//针对“新闻策划”这一理论热点,笔者发表了《不要混淆新闻与公关的界限》一文(载《新闻界》976),强调新闻与公关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实践领域和理论范畴,进...  相似文献   

18.
万事从我做起.写新闻何不如此?要想当一名多写多登高产丰收好新闻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就要从自身抓起,取新废旧,具备优良的新闻素质,处处来一个自我更新建新.用新的脚步,跟上新的形势;用新的思想.开拓新的思路;用新的观念意识,寻找新的新闻线索;用新的耳力眼光,去听去看去探新人新事新动态;用新的巧妙笔调,描绘采写新角度新篇章.这样,只有这样!“新”字先行,并在自身扎根,才能写好新闻.因此,要想写好新闻,首先当好新人.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对话被一再重申,成为众多理论研究、争端化解、共识达成的基本要义。对话作为公关理论的核心范式之一,被誉为“公关的元理由”。本文全面检视了对话理论的思想脉络,认为对话既包括形式层面的对谈与双向沟通,又包括伦理意义上的平等、承认与永恒;对话既是人与人之间“琴瑟和鸣”的可行选择,更是组织与公众之间达成认同的理想机制。然而,对话在给公关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想引领的同时,也存在天然的“逻辑悖论”。本文围绕“对话何以可能”这一主题,结合对话公关理论研究的既有成果,归纳总结对话公关的表现形式、价值追求与实践逻辑,并就对话公关的启示、困境与展望做出探索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张瑛 《新闻采编》2005,(2):47-48
随着报纸网络化、无纸化办公的运用,一种新的采编工作方式也随之出现——编排合一,校检融合。这是一种工作的整合现象。编辑集编稿、组版于一身。对于校对而言,将脱稿工作,也就是以前的检查工序。从依稿“校异同”过渡为无稿“校是非”。传统工作方式的改变带动的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校是非”成了工作的重心。在没有原稿的情况下,要保证校对的质量,提高全面综合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