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ANT)分析中国闪联联盟的构建、发展和演化的过程,根据此类联盟中行动者所处位置和角色的不同,把行动者分为核心行动者、主要行动者和共同行动者三类,通过追踪行动者的行动发现此类联盟中核心行动者经历了从政府向企业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是联盟成为转译者来表达各行动者利益并进行互动、磋商和连结起来形成行动网络,同时联结行动者的手段也从政府政策主导向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演变。进而就联盟的长效发展得到以下启示:企业代替政府成为行动者网络中的核心行动者;政府通过政策和服务加强行动者网络联结的强度、扩大网络覆盖范围、缩小网络联结长度;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要建立基于利益共享为基础的协同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2.
我国协同创新的实践大多是自上而下的,缺乏市场化组织的经验,edX平台的做法值得借鉴。在界定协同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回顾了edX平台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平台的协同运营框架。研究表明:协同创新不能单纯地强调资源共享,行动者间的分工与配合也是重要维度;协同创新核心是行动者之间关系网络的建立以及整体和个体利益的同步实现;以非营利性机构为中介的中介中心度高的网络结构是协同创新的优质网络构型;结构洞塑造是优化协同创新网络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跨学科创新团队是当代知识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基于行动者网络和知识网络理论,构建了"物质网—知识网—文化网(M-C-K)"耦合的行动者网络模型和跨学科创新团队"M-C-K"群体行动者网络模型,分析了跨学科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M-C-K"网络协同进化机制,论述了跨学科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过程、形式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组织形态,具有自然和社会普遍结合的特征。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认为创新的实现过程本质上是创新行动者网络成功构建和演化的过程。探讨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和演化模型,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环境三方面出发,研究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揭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路径和关键环节,并以天津科技孵化网络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孵化器协会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核心领导者,它通过建立协会网站,成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孵化资源的积累和共享;孵化器运营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核心动力,以此为目标,地方政府、区域孵化器协会、孵化器和相关辅助性主体被统一在协同创新的系统框架内。  相似文献   

6.
从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环境三方面出发,研究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揭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路径和关键环节,并以天津科技孵化网络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孵化器协会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核心领导者,它通过建立协会网站,成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孵化资源的积累和共享;孵化器运营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核心动力,以此为目标,地方政府、区域孵化器协会、孵化器和相关辅助性主体被统一在协同创新的系统框架内。  相似文献   

7.
平台经济兴起的背景下,传统以产品为基础的创新机制受到挑战.产品经济下,价值来源于产品的使用价值;平台经济下,价值来源于平台所激发的网络价值.价值的转移,要求创新基础的转变.本文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38个平台实践的基础上,对平台下的交易成本、网络价值和创新基础重新进行了探讨,认为:产品创新着眼于终端化布局而非利润创造;网络价值是平台创新的核心,但不是利润核心;基于网络价值的服务,是平台创新的基础,是平台企业的利润核心.本文所提出的平台创新框架,为平台研究提供了思路,也为企业平台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秀红 《科学学研究》2012,30(4):575-580
 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是组织协同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但顾客需求的不连续性、异质性和定制化使得协同创新知识网络呈现高度的不确定性。在深入分析知识网络中知识供给与知识需求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质量屋特有的需求与技术的转化功能,建立了从知识源到核心企业的知识供给波动模型和逆向的知识需求波动模型,分析了供给和需求扰动下协同知识创新风险,定量地揭示了知识网络中知识需求与供给的内在规律。最后以一个案例仿真了上述模型和过程。  相似文献   

9.
赵武  王珂  秦鸿鑫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32-1243
选用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腾讯公司微信业务案例,在分析其外部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基于企业动态发展的视角,将其演进过程界定为用户参与式创新、外部参与式创新、平台创新及跨平台创新四个阶段,梳理出微信各发展阶段的创新路径,以更加微观视角分析企业如何实现开放式服务创新,从动态演进内部逻辑上阐释了基于创新环境、创新源互动网络以及商业平台的开放式服务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基于微信团队、外部组织、用户等创新源间充分互动的平台创新是其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核心和实质。本文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创新源互动网络与协同机制概念框架,丰富了开放式服务创新理论研究,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可借鉴和可操作性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跨学科创新团队是当代知识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基于行动者网络和知识网络理论,构建了“物质网-知识网-文化网(M—C—K)”耦合的行动者网络模型和跨学科创新团队“M—c—K”群体行动者网络模型,分析了跨学科创新囱队知识生产的“M—C—K”网络协同进化机制,论述了跨学科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过程、形式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协同演化的视角,本文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在分析合作能力和创新网络构成和演化的基础上,研究核心企业合作能力如何激发创新网络的主动性行为,实现创新网络的不断升级,进而带动相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核心企业合作能力、创新网络和产业发展相互之间存在正向作用关系;核心企业不同的战略取向决定了三者之间不同的协同演化路径。具体而言,核心企业追求适应战略的三者之间的协同演化路径呈现倒U形,核心企业追求稳定战略的三者之间的协同演化路径呈现倒W形,核心企业追求改变战略的三者之间的协同演化路径呈现向上的S形。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揭开核心企业创新网络更新升级及其基础上产业发展的黑箱。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政产学研"合作主要强调人类行动者及其组织的作用。在行动者网络理论模式下,对"用户"行动者的发现和对非人行动者的重视,使得"政产学研"合作被拓展为"政产学研用物"合作。因为缺失农民行动者的参与和缺乏育种材料,超级稻品种"G"的技术研发行动者网络被证明是一个不成功的案例。研究揭示,组建行动者网络要尽可能发现行动者,重视非人行动者的作用,同时要考虑行动者的主张和需求。  相似文献   

13.
首先分析了模块化对于一流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构建了基于平台模块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了其在模块化嵌入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和演化轨迹;其次,围绕“用户协同-资源协同-组织协同”三个维度,归纳对比了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和平台模块化下案例企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可以被赋予调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功能,而平台模块化既有利于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从“面对面”转向“背靠背”的合作创新,也能通过开放企业平台资源来激发合作伙伴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演化博弈理论,通过构建企业嵌入网络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在不同的成本、信任度和合作度条件下对企业的两种行为策略—"积极嵌入"和"消极回避"的动态影响过程.研究发现:第一,有限理性的条件下,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受企业博弈行为的共同影响;第二,从长期效益来看,嵌入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是企业的最优策略;第三,企业嵌入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成本、企业间的信任度和合作度影响企业是否嵌入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并与其行为策略的转变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降低成本、增加企业间的信任程度和合作程度,可以促进企业博弈实现均衡状态,从而正向推进构建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研究结论对推动企业嵌入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聪  魏江 《科学学研究》2019,37(7):1316-1325
企业内部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组织演化出现的新形态,通过对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运作进行扎根分析,发现海尔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呈现出内外生态跨层嵌套的特殊结构,系统内创新参与者之间涌现出平台模块耦合、多边网络协同等四个协同机制。本案例主要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做出贡献:(1)构建了企业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系统内部成员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外部生态活动,形成生态嵌套结构,打破了已有研究从宏观层面出发将企业视为封闭的同质化节点的局限;(2)探索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创新参与者的关系及结构,提出系统内参与者可通过权威关系和网络效应相组合实现系统治理,是对现有研究只强调核心组织进行持续性主体干预和资源投入来实现系统协同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桥接模块化理论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一种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设计了相应的运行机制.结合案例研究发现:通过解构提升创新竞争力的价值信条并赋予相应模块,可以在平衡企业的创新策略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整合外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以需求为导向、领导企业为核心,融合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等创新主体在内的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有利于加强能力互补、协调分工,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化的过渡;将模块化嵌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并辅以相关运行机制,可以改进协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对分布式创新、协同创新、知识协同、信息共享空间等理论进行整合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平台基础、核心过程机制及运行目标的系统逻辑,总结梳理并构建理论模型,并分别对其要素系统、过程系统及效能系统的构成展开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对分布式创新网络核心功能及目标机制的分析,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运行载体及其与知识协同过程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分别对其机制载体和技术载体的构成及功能展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描述、量化、模拟企业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协同演进的过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创新绩效取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网络协同演进路径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创新网络构建与演化→外部知识内化→创新绩效→技术创新动态能力;随着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创新绩效驱动三要素中,动态能力和创新网络知识内化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递增效应,同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对企业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描述、量化、模拟企业创新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协同演进的过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企业创新绩效取决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与创新网络协同演进路径: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创新网络构建与演化→外部知识内化→创新绩效→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在协同演进的过程中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创新绩效驱动三要素中,动态能力以及创新网络知识内化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递增的效应,同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平台和管理平台对企业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案例纵向研究方法,以演化程度相对成熟的服务于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为实证案例。揭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即网络自组织性、网络动态性、网络共生性、网络自增益性。提出可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初创期、规范成长期。在每一阶段的演化进程中,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主要得益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方核心参与主体的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