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育王岭隧道破碎带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山  张文君  邱波  孙浩 《科技通报》2019,35(2):195-200
隧道掘进穿越断层和节理裂隙破碎带施工过程中易发生塌方、涌水突泥等灾害事故,为保证隧道穿越多裂隙带的施工安全,降低施工灾害发生的概率,施工前有必要对隧道进行超前预报。本文依托育王岭隧道,通过地质分析研究了育王岭隧道的破碎带发育特征,利用TSP超前预报系统、地质雷达和红外探水等物探手段对育王岭隧道的地质缺陷体进行探测,探测结果与现场实际揭露情况基本吻合。综合采用TSP超前预报系统和地质雷达可较为精确预报岩溶区隧道的破碎带发育情况,红外探水基本可以预报裂隙含水情况,其预报手段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2.
隧道穿越的地层赋存有不同类型的地下水,隧道开挖会揭穿岩溶排泄管道,遇到较大的岩溶水,很容易产生突水、突泥等灾害,故在设计和施工中应高度重视;岩溶水一般都具有侵蚀性,这对隧道支护材料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对贵州天马山隧道的勘察,分析预测岩溶水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3.
迟瑶 《科技风》2011,(19):136
岩溶地区在我国比较多见,在这些地区进行隧道施工在技术上的要求较高,假如遇到一些隐性的环境或是条件,处理不当的也有可能会引起水文地址灾害主要有突水和涌水等,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并可能引起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最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整个隧道工程的失败。因此超前水文地质预报在岩溶地区的隧道施工中的作用非常有价值,本文中,笔者主要是对岩溶地区的隧道施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几种常见的水文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对其施工成功和风险预防的作用于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章书 《大众科技》2023,(9):11-13+45
在岩溶隧道施工中,常常会遇到隧道突水等地质工程问题,从而影响工程施工进度。为及时有效地处理地质工程问题,文章以一项穿越岩溶地区的隧道施工工程为例,介绍了其施工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期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浩  邓辉  王丽丽 《内江科技》2012,(2):131+125
岩溶是在隧道施工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灾害,岩溶隧道灾害预报是隧道安全快速施工的重要技术保障,本文在简述地质雷达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叙大铁路某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岩溶发育段进行了预报,基本探明了掌子面前方岩溶发育情况,有效指导了隧道的安全施工,为同类工程提供了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工业水平也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良好趋势。在工程建设领域,岩溶地质地区隧道的处理和建设具有较高的难度,在以往的岩溶地质隧道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施工进度,通常要投入极大的成本。即便如此,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由于其地质条件的复杂和环境的多样性变化,都对岩溶地质施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岩溶地质的概念首先进行表述,根据其理论性质和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接下来从岩溶地质隧道处理的施工角度和技术方面进行隐伏岩溶地质隧道施工处理关键性技术的探究,深入剖析处理这种特殊地质环境中的隧道工程所应具备的专业技术和相关设备,并得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施工方案。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岩溶地质地区隧道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塌方是山岭隧道建设过程中出现概率最高的工程地质灾害,其发生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为了定量反映各因素对塌方的影响,首先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塌方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引入层次分析法,建立塌方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层次判别矩阵,对塌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权重计算。研究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所构建的模型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分析结果可信。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围岩自身属性(包括岩石强度和岩体结构类型)和地下水对塌方的影响最大,它们的权重之和为0.6565,占总权重的65.65%。施工中应注意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提高围岩的强度,并注意加强对地下水的处理,预防塌方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喻成云 《科技风》2013,(4):141-142
岩溶隧道施工经常遇到突水突泥,岩溶隧道涌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隧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涌水量预测的难度极大,提前预测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涌突水量,进一步评价隧道涌水对工程与环境的影响,给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隧道(涌)突水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本文从工程上应用较多的理论计算公式入手。结合马桑哨隧道实际工况分段对隧道涌水量进行预测,以求降低误差提高涌水量预测准确度。隧道施工涌突水防治做出建议和参考,提高隧道施工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岩溶隧道工程施工时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工效降低。本文将从溶腔处理、突水突泥、降雨、帷幕注浆、建设单位指令、超前地质预报以及释能降压这七个影响因素来分析。以求能够对岩溶隧道的施工有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候中元  彭新建 《中国科技纵横》2010,(15):362-362,354
涌突水是岩溶隧道工程建设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突出性问题,本文以武水高速公路白云隧道为例,通过对隧址区实地调查分析,采用多种计算方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了预测和对比分析。涌水量预测为深埋特长岩溶隧道施工提供地质依据,对隧道工程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工程施工是一项地质条件变化复杂、关键工程隐蔽、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的特殊施工作业,其施工质量合格与否,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判断,特别是岩溶较为发育的地区.故对岩溶地区边坡锚索施工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杨传平 《中国科技纵横》2011,(12):234-234,51
齐岳山隧道是宜万铁路高风险隧道之一,地质情况复杂多变,断层结构较多,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发生突水突泥,为了安全施工,需要进行超前地质预报.论述了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实施方案,并结合宏观地质,对隧道前方一定距离和隧道周边一定范围内的不良地质进行了超前预测预报分析,发现隧道施工前方地质条件的变化,确保了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3.
在岩溶隧道修建过程中,极有可能由于高压富水岩溶的存在而引发突泥涌水以及淹井事故,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通过秀宁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实践,分析了岩溶涌水发生的原因及危害,制定了风险控制及处理措施,对其它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塌方是隧道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处理方案视工程地质条件、塌方原因、施工方法、环境要求等情况而定,选用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治理。通过对永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影响隧道施工的地质因素及塌方产生的原因分析,针对永安隧道的特点,浅述了隧道塌方处理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查明隧道洞身段地层岩性、断层破碎带宽度、破碎软弱含水岩体和岩溶发育岩体的埋深和规模,可预防涌水和突泥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音频大地电磁法是工程物探的重要手段之一,可探测地下埋深1 500 m浅地层电阻率结构信息。隧道穿越的地层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隧道开挖面临较大的风险,结合铁路隧道工程勘察应用,采用该方法对拟设隧道进行探测,能够初步划分地层岩性,判释隧道洞身段断层破碎带的规模,初步划分隧道洞身段围岩级别和岩溶发育岩体。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探测隧道洞身段的不良地质体,初步查明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对隧道设计及线路方案的比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班玛 《青海科技》2010,17(4):71-73
受地质勘测条件的限制,深埋长大隧道新奥法施工中,常遇到未预料的不良地质体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产生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影响隧道施工。为保证新奥法的正常施工,弥补地质资料不足,及时了解施工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需要适时对不良地质体进行超前地质探测和超前地质预报,判断可能发生施工地质灾害的相对位置,为选择正确的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本文对长大隧道新奥法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7.
李青燕 《大众科技》2010,(7):59-60,23
文章阐述了隧道施工期中,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同时提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可操作性,在进行预报的过程中,根据隧道勘察阶段查明的地质情况,科学合理选用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鱼洞山隧道区多阶段的地质勘察成果,以及隧道施工揭示的地质和涌水情况,对隧道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重新分析和总结,全面阐述了隧道区地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隧道的影响,为隧道的施工动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山区隧道修建过程中,岩溶是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当前有关于岩溶隧道工程的论文,主要针对具体工程实例进行具体分体,所得结果的普适性有所限制。本文以千岛湖引水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Abaqus模拟隧道周围不同位置存在隐伏溶洞时的状况,得出了隐伏溶洞对隧道位移、应力以及塑性区范围的影响,为岩溶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拱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探测,在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和灾害地质调查过程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岩溶地区的铁道路基探测中,应用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探测相结合,能提高探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野外施工方法,查明铁道路基及隧道底部的岩溶发育情况,验证出这两种方法在实际探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为铁道的后期施工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