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代初期反思明末心学空疏之弊,提倡躬行实践,推尊程朱理学为正学。而程朱理学的崇尚,主要通过学校、书院的教育加以实现。故此际书院多以理学为宗,而且承继传统讲读方式,教化的目的比较突出,应试科举反在其次。其间,理学名臣汤斌、陈宏谋、张伯行辈均热衷倡建书院,施行教化,而尤以张伯行创建福建鳌峰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成效最著。乾隆以降,理学书院日益与考课式书院合流,沦为课试时文帖括的科举附庸,逐渐淡出学术的视野。于是,提倡经古实学的书院应运而生,且蔚成风气。  相似文献   

2.
于山,福州市区中心的一座名山。于山北麓,白塔之侧,丽景旖旎,澜清学海。这里教育文化蕴积深厚,岁月的演变在诠释着这块沃土的沿革与变迁……18世纪初,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始建鳌峰书院,书院至1905年撤销,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而且同学皆一时英济。这座当年福建  相似文献   

3.
于山,福州市区中心的一座名山。于山北麓,白塔之侧,丽景旖旎,澜清学海。这里教育文化蕴积深厚,岁月的演变在诠释着这块沃土的沿革与变迁……18世纪初,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始建鳌峰书院,书院至1905年撤销,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而且“同学皆一时英济”。这座当年福建的最高学府久享“文薮”美誉,如今已成了福州历史文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福建士子学风大振,特别是入宋以来,福建更是人才辈出,这些知名学者中,有不少与三坊七巷有着不解之缘。三坊七巷历代,尤其是清中晚叶学者东渡台湾筹办书院、推广传统教育,为清代台湾书院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福州鳌峰书院严谨、创新的学风更是对晚清台湾各地书院教育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5.
清代福建理学复兴,具体表现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学术传统形成和大批杰出人才的出现,而鳌峰书院的创办是其契机。鳌峰书院之成功,是地方政要与福建学人持续努力的结果。书院学术曾经历重宋学、重汉学、倡实学的变化,但始终贯彻注重人格养成、学行并重的主线,给福建知识界和社会风气带来重大影响,先后培养出许多杰出的经世人才,弘扬了朱子理学“躬行践履”的实践理性精神,并表现出有利于与近代文化相衔接的开放性品格。到了近代,福建知识界和教育体系比较顺利地实现从传统到近代形态的转变,知识精英活跃于全国舞台,这种现象与鳌峰书院所承载的实践理性品格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鳌峰书院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津门楼鳌峰坊于山(原九仙山)鳌峰北麓,始建于清朝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由当时福建巡抚、理学大家张伯行(公元1651~公元1725年)捐俸所创建,并因其正对于山的鳌顶而得名。在其建立后的近200年时间里,一直是八闽大地上最重要的文教中心和最高学府,在当时算得上是全国一流的"重点大学",为福建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壮大当时闽学的声势、扩大封建官僚队伍起到了重要的里程碑作用。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开创了官办书院之风,对中国书院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苏州府学经历了苏州府学阶段、紫阳书院阶段和新学阶段等三个阶段。胡瑗、张伯行、汪懋祖等优秀教育家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其目标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实践观等教育思想代代相传,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鳌峰书院是福建清代四大书院之一,是清初程朱理学复兴的重要基地,对福建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强烈的"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不仅培养了众多的封建士子,更为中国向近代化转型作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清康熙后期张伯行在福州鳌峰创办了一所具有全国影响的示范书院,鳌峰书院创办早期,有五位山长都是漳州人。她是康雍时期漳州学界在福建占有重要地位极具说服力的一个侧面展示。漳州学人在鳌峰书院早期办学中起了立范作用,也在闽台学界和社会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清代通渭书院教育蓬勃发展,先后建立了寿名书院、近圣书院、华川书院、华阳书院等四大书院,为当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化育民风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重点探讨了清代通渭书院设置情况、教育目的、教学制度、经费筹措、教育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清代通渭书院教育蓬勃发展,先后建立了寿名书院、近圣书院、华川书院、华阳书院等四大书院,为当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化育民风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重点探讨了清代通渭书院设置情况、教育目的、教学制度、经费筹措、教育影响等。  相似文献   

12.
《正谊堂全书》与鳌峰书院息息相关,一方面《正谊堂全书》的编刻,是由鳌峰书院建立者张伯行、书院山长蔡璧及诸同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正谊堂全书》刊布之后,作为鳌峰书院的学约、教材及藏书,发挥了多种功能,前后影响这所书院不下一百年之久。两者的结缘不仅表明书院功能的多样性,更展现出书院与理学一体化的深度;作为宋明以至清初程朱理学的总结性丛书,《正谊堂全书》也在当时由王返朱的理学思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以广东地区最为繁盛。从清代广东书院的历史发展、广东书院与清代广东学术源流的关系、清代广东书院的教育特色、清代广东书院的社会影响、清代广东书院人物研究等五个方面梳理清代广东书院研究文献,发现以往对清代广东书院的研究多是片段、零碎的,缺乏系统、动态的研究,对清代广东书院的地方特色研究也不够深入。今后可尝试多学科研究法来研究清代广东书院,使之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局面。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州书院在发展进程中逐步构建起一个层级书院网络,并通过这个网络影响和带动了广州乃至广东的文化教育发展,并有效地调动起商人阶层的求学积极性,争取到商业资本对书院发展的支持。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清朝的书院政策和科举制度的强力作为,也得力于官、绅、商的有效互动。清代广州书院城市化使书院的社会功能转向了协助地方官府规范和引导区域文化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代,贵州书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书院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这与书院的教学、藏书、供祀三大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教学事业的发展是清代贵州书院教育功能强化的表现,藏书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功能的强化,而供祀事业的发展是教育功能强化的保障。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清代贵州书院教育功能的强化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侗族地区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书院的发展对汉文化在侗族地区的传播,对培养人才、促进侗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清代侗族地区的书院教育独具特色,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徐州云龙书院草创于清康熙末,雍正年间正式建成书院,乾嘉时代的扩建令其规模备具。冯煦、张伯英等皆是肄业于云龙书院的著名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8.
以清代广州的联宗书院为考察对象,对联宗书院兴起的动因、联宗书院的教育功能以及联宗书院在清代兴起的社会功能和在中国书院发展进程的地位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章考述了清代江永、顾镇、郑之侨、王昶、阮元、皮锡瑞在江西书院的教育活动,分析了江西清代的学风,探讨了汉学与江西书院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清代陇西文教繁荣,先后重修了崇文书院和崇羲书院,新建了南安书院和襄武书院,为当地人才培养、士风培育、学术交流、民风导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探讨了清代陇西书院设置、办学定位、经费筹措、教育影响及传承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