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二元论主体哲学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这种教育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完整的自我的三重支离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要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技术理性的樊篱 ,需要运用整体有机论的视野重新建构人的主体价值 ,把主体性理解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内在统一 ,由此确立起哲学和人类生活中的“新主体性原则”。指向于“新主体”的生成、内化了“新主体性原则”的教育即是“新主体教育” ,追求“新主体教育”是建构教育中之时代精神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2.
“三个有利于”蕴涵着丰富的价值思想。它以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体现了邓小平的发展价值观,而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检验标准是实践标准在价值哲学上的应用。“三个有利于”深化了人们对价值评价的认识,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有关价值的哲学本质,国内哲学界有颇多见解,代表性的意见大致有这么几种:①“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②价值是“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司的一种关系”;③价值是“客体所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奉献”、(参见《哲学动态)92年第七期)如果以主体、客体这一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观点的话.可否是:①价值是客体的主体化。②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利益关系、③价值是主体的客体化。三种意见都有其合理的成份。第…  相似文献   

4.
德国哲学家布洛赫立足于20世纪欧洲人类生存境况,在理论方面博采众长,结合其个人生活背景形成面向未来、超越现存的“希望哲学”,并通过“尚未”“具体的乌托邦”“新家乡”三个内容展现了以人为希望的主体,具备批判维度和超越维度的主体超越思想。“希望哲学”主体超越思想对处在21世纪工业化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同样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文章从主观超越性、现实可能性、人本主义三个方面揭示了“希望哲学”对于中国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庄子哲学是一种以追求超然生命为旨趣, 以“道”的体认, 齐万物、齐生死为认识前提, 以“坐忘”为践履的系统的生命哲学, 现代性场景中的自我生命呈现出自我张裂、批判性反思力的弱化, 终极追求动力的丧失, 价值目标的短视和自我认同的危机。庄子哲学在与现代性遭遇中彰显出它的价值, 这种价值体现在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自我拯救的“疗法”。  相似文献   

6.
从李白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索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的政治思想、生活原则充分体现了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李白诗的深层意蕴是着眼于人生价值的层面。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道家思想本质上就是由“守静”的功夫,通过主体的修炼和自我的“反观”,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人的心灵的整体和谐,从而达到“同于道”的境界,老庄哲学中的“无为”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有为”。李白“进”与“退”的不同态度与表现,正体现了老子哲学密切结合的两个方面。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深得老子哲学之体要,他是对老子哲学理解得较为准确、运用得较为有效的诗人。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上,费希特是直接从康德出发的,他企图在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的基础上,解决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一问题,提出了“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我和非我的命题,开始把人的认识当作一个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加以考察,突出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理论和实践,必然和自由,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维教学目标与课堂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生生命的本真存在这一视域出发,建构课堂审美文化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课堂审美文化中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性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返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喻悦”。由此演绎出课堂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和要义:智慧、对话、愉悦。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金福尧刁凤鸣一、什么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所谓哲学意义的价值,就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用途和积极作用。简单地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人的价...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技术化和数字化对人的流动范围、频率和速度的影响,世界正迈入由“无场”构成的地理景观。“无场”不仅解构了教育的内在价值,而且将教育推向“抽象化”“同质化”和“商品化”的境遇。从认识论上看,教育的“无场化”是一种主体性困境,一种处理主体与客体、人类与世界以及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观念失当。因此,解决教育“无场化”的关键在于颠覆传统的主体性重构,将自我、他人和世界共为主体,包括重构主体与客体的知识关系、重构人类与世界的生态关系以及重构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1.
资料卡     
主体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哲学认识论基本范畴,指在与世界发生对象性关系中,作为认识、实践、创造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即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客体并创造价值的具体的人。(孙云、孙镁耀主编:《新编哲学大辞典》,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P249)主体概念,在哲学史上曾把它作为本体论意义使用。如亚里士多德在其《范畴篇》中以“主体”表示某种特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与“本体”“本原”是同一概念。从17世纪欧洲近代哲学开始,哲学界才更多地从与客体相对的认识论范畴来理解和使用“主体”一词。提出“我思,故…  相似文献   

12.
教育价值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谱系中的新分支——价值论出发,教育价值是教育价值客体对其主体的效应,明晰教育价值内涵的关键在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分清其主客体。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价值主体对教育价值的一种看法或观点,教育价值观是一种主体性的选择,但其正伪只能由教育实践来检验。  相似文献   

13.
从破现代主体性之主客二分论、理性至上论以及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后现代哲学对主体性问题的颠覆和反思,分析后现代主义“主体”理念的特性。指出后现代哲学关于主体性问题一破一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积极意义与失弊之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在“陌生人”社会、网络媒体的交往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反思的实践者”,如何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范式下进行自我主体教育和理性交往,需要以一种自我体验式的历练来达到真正的自知自觉,即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道路上引领自我。  相似文献   

15.
为集中交流近几年来价值论研究的成果,总结经验,开阔视野,促进价值论理论研究的深入,更好地发挥其实践指导功能,不久前,在西安召开了全国第三届哲学价值理论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就哲学价值理论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交流了意见,展开了争论。现将对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意见作一综述。一、关于哲学价值的含义及定义价值的方法问题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从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高度揭示世界、客体、事物对人、对主体的意义,是指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相一致、符合或接近的性质。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涵盖性,不限于某个历  相似文献   

16.
试论现代女性的价值结构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竞争机制在人才使用上的运用,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新的人才结构的逐步确立,一般女性较之男性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弱势和所处的某种不利地位,显得格外的突出。对此,我国妇女学界作出了相应的反映。有关“女人的出路”、“女大学生的去向”、“女教师的价值追求”、以及对“女士们潜能的评价”等的研究,一时成为一种“热”。在这股引人注目的研究“热”中,产生了众多的、有益的见解。作为一个女人,一个长期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女教师,萌发了关于现代女性价值结构及其走向的思考。 价值一词,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上去理解,哲学上有“真理的价值”之说,这是价值观上的最高层次。哲学上的价值观广泛地指导着各门具体学科关于价值的定义。经济学上“商品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社会学上“社会的价值”、“人的价值”等等,都是哲学价值的特殊形态。社会学所指的价值,一般是指主体(人)对客体(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及主体自身的发展程度。马克思主义论证人的价值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前提,认为,人的价值并不是抽象的,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它要受到一定的生产方式和时代特征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当我们论证现代社会“女人的价值”或“女教师的价值”时,自然也应当  相似文献   

17.
智慧课堂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转识为智、智慧发展,是信息时代课堂教学变革的必然趋势。文章以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电子商务实务为教学改革实践课程,基于活动理论,从教学设计、过程实施、评价体系以及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框架。从“主体—客体“”主体—主体“”主体—自我”三个向度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活动。研究表明,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更能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课程评价良好。  相似文献   

18.
张东荪认为,哲学关注价值既是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时代赋予哲学的神圣使命;道德哲学本质上是一门价值科学;道德是文化价值的一种,是“文化之最重要方面”。张东荪强调道德评价的标准是“社会心”,应从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的角度进行道德评价,道德价值与人生价值具有一致性。张东荪道德价值观带有明显的“自我实现论”之倾向,过分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了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与哲学》教科书有正文与辅助文之分,其中正文部分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看,它由仿宋体和宋体两种字体组成;从内容上看,它由探究活动和原理两部分组成,其中探究活动又包括穿插在原理部分的活动设计和单独设立的综合探究。据此,笔者从主体知识内容、活动设计和综合探究三方面对《生活与哲学》的正文系统展开分析。一、主体知识内容《生活与哲学》主体知识内容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表述,是正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20.
马力 《教学与管理》2009,(7):114-115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棵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下来界定价值,指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关于“取向”,在日常表达中,一般认为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选择标准或路径,类似于“取道”。我国学者黄凯锋在其《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中指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