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凡敬 《新疆教育》2012,(17):47-47
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诗教学更是承载着陶冶儿童情操、开发儿童思维、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儿童诗篇幅短小,诗中有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是最适合低段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训练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儿童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小学低段中发展儿童语言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儿童多学习诗歌,已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平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是最精炼的语言作品,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及现代诗而言,外国诗歌更难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是诗歌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现代文明意义上来说,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要进行"诗化"的强化,让"诗"的内涵隐现在作文中,使文章有诗一般的美丽、诗一般的激情……以诗般的想象,使文章空灵。没有想象便没有诗篇,同样,没有想象力驱使,任何一篇文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文教学以"诵读"为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强调通过"读"来体会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通过"背"来积累语言材料.然而,古代诗歌教学只重"读"、"背"是远远不够的.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诗歌教学更需要通过体味、理解、评析,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田,品读诗外之"诗",让学生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
诗是中国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美丽耀眼的花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诗歌是提高每个人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的中考、高考考试试题,从来不会缺失诗歌的内容。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学习诗歌的能力,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师生交流对话,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理想;带感情朗读,学习诗歌语言的美,感受诗中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7.
由于童诗能直抵儿童的心灵,给孩子快乐、温暖和抚慰,因此,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儿童诗篇幅短小,诗中有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因此,童诗是最适合低段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训练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低段的教材中,儿童诗的比例明显上升。我认为,要搞好童诗教学,只有善于借助各种媒介,扩展教学资源,才能让孩子们真正领悟诗中包含的情感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训练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教师缺乏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有学诗的兴趣。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钱理群 《小学语文》2009,(10):12-15
我曾经提过,要“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身上扎根”,必须使中小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这关系到能不能在孩子心里打好民族精神文化的底子”。具体到小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有三个问题是必须提出讨论的:如何认识鲁迅?如何认识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小学生,他们和鲁迅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鲁迅教学?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鲁迅本位”、“儿童本位”与“语文本位”的观念和立场,通俗点说,就是“回到鲁迅”,“回到儿童”,“回到语文”。  相似文献   

10.
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情实感的人.”“读诗的孩子不会变坏.”把诗歌引进课堂,让孩子读诗、赏诗、写诗,就是对他们进行美的教育,因美而真,因美而善,以美育人.利用晨读、阅读课把孩子领进诗歌的大门,从“诵读”到“欣赏”,从“模仿”到“创作”,让诗情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流淌,启迪心智,丰厚底蕴,培养诗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儿童诗歌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1.
程宏明的儿童诗歌《雪地里的小画家》被收录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久,多年来作为儿童的诗歌启蒙读物被人们称道。笔者以为,本诗之妙,妙在一个“趣”字。作为儿童诗歌,我们能够从中读出乐趣,读出童趣,而这种“趣味”集中表现在诗歌的情感、意境和语言三个维度上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诗歌文化最深奥,最美妙。而儿童酷爱诗,是天生的小诗人,对诗歌有特有的敏感和亲切。我们可以尝试,让诗歌滋补孩子的精神,成为孩子诗意地栖息的营养剂。让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更智慧、更诗意地走过人生。结合平常教学,谈谈自己对诗  相似文献   

13.
《错误》一诗中的“错误”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错误,需要引导学生稍加辨析.朗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宝,切实到位的朗读指导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学诗歌,要做一个有情趣的人.根据文本的特质,探究作者怎样写出“情趣”,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用最语文的手段和方法,把所有教学环节都落实到文本的最要害处,贴近诗歌语言的要紧处,散发着醇厚的语文味道,体现了纯正的鉴赏品位和丰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张丽霞 《语文天地》2013,(12):41-42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应该重视“道”,切实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理性方面把握诗歌语言、结构上的规律,在感性方面,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重新塑造一个艺术天地,切不能“重技轻道”。  相似文献   

15.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6.
正儿童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文本中的重要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及人文情怀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一、增强儿童诗歌教学趣味性儿童诗歌是小学语文课程中很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儿童诗歌内容通常都较为通俗,诗歌中有许多很美好的情愫。想要让儿童诗歌文本的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首先需要增强儿童诗歌教学的趣味性。许多学生在学习儿童诗歌时感受并不深,没有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对于诗歌的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性和意蕴感,饱含着诗人大胆的想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儿童采用画画、表演、填补空白、借鉴插图、多媒体课件、诗歌改写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儿童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利用课堂主阵地引导儿童充分想象,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从而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神。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诗歌的讲授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能初浅的理解,这实质上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既然读诗诵词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把这个目标融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呢?特别是当儿童已经学习了一两年的诗歌之后,让他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学会较好的运用语言,不是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似是而非”的儿童诗歌清晰地昭示了教材趣味缺失的来由。由于儿童诗歌本身的“趣味性”与“教材体”诗歌的无趣之间形成了鲜明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它在作为文体分析的时候具有了典型性。小学阶段的儿童是具有主动选择权的读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的对象,因此衡量小学语文教材的优劣得失,应该以教材文本是否给儿童提供了来自文字、意象、结构、想象等方面的趣味为标准。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诗歌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文章围绕加强朗读,体验情感熏陶美;动笔绘图,感受诗歌描绘美;陶冶情操,享受诗歌意境美;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