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认识新课程标准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新在哪里 ?1.明确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 ,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仍以区域地理为主 ,但除北京、香港和极地地区之外 ,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必学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科学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地理课是综合性、地域性很强的学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地理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地理观。1.利用“序言”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王文华 《学周刊C版》2010,(3):108-108
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5.
初中地理教学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激趣导入、自学尝试、合作探究、多样练习和课外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四川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指出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崇尚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重视课本教学、忽视课外活动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经过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近一年半的实施,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发现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惑,同时不断思考怎样处理好这些问题.以下就我校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广,不仅引发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也给教育的价值观、人才观赋予了全新的释义.学生观是教育者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观,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科学的学生观是教育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宗旨,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崭新的,基于每个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的学生观,从而使教育活动有"据"可依.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地理情感,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师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将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时代发展、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应视为一个整体.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审视传统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三中心"教学观、功利性教育价值观、机械教学观和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层面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2.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悉心实践,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13.
我们初中地理的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注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促进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知识本位思想,改变机械的灌输式教学,而是要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学知识、长技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这是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这需要我们要在教学观念、教学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和地理课程特点,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重知识的现代性、趣味性、有用性;2.注重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3.注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等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注重转变课程观、评价观。  相似文献   

17.
苏立平 《考试周刊》2008,(4):161-16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过程包括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主动型、投入型的学习,使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应该也必须掌握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技能,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原则、目标和意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8.
<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平时教学中,如何使地理课堂更具生活化,如何让生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搭建平台呢?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我们正是在与大自然长期和谐相处中,形成了一幅幅富有特色的生活画卷。而大  相似文献   

19.
李桦 《地理教育》2013,(Z1):40-41
<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一、转变地理教学观念,重视师生主体发展转变学生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要承认个体差异,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认真学习地理课程的性质以及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让学生理解地理,感受地理。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