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词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在翻译过程当中,如果词义选择不当或出现错误,就难以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如果词义表达不当,就会影响译文的忠实性。本文以The Shadowland of Dreams的译文为例,指出词义选择与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评析,认为词义的选择与表达,都会对译文产生一定的影响。词义选定要依靠上下文,表达要考虑,要推敲,要合理搭配,译文要忠实,要地道。  相似文献   

2.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同样,英译汉时,词义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译文的质量.词语意义选择恰当,译文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意思,否则译文将晦涩难懂.本文引用大量英译汉的例句,从词语的类别、搭配、作者立场、上下文、语法、习语以及专业领域七个方面探讨了选择和确定词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翻译时既要忠实原文又要译文通顺。目前《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所附译文中有些翻译片面强调“忠实”,过分直译甚至死译,致使译文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个别翻译没有准确表达出原文意思,有误译、漏译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英语中,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同一个词类中,往往具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因此,词义选择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翻译工作离不开理解与表达,理解是先决条件,表达建基于理解之上.有人会说:“词义有何难,查查词典不就行了吗?”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翻译中,我们要善于在许多不同的词义中选出最确切的词义,这是正确理解原文,确切忠实地用译文加以表达的一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5.
赵翔 《海外英语》2012,(7):50-51
翻译的目的是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忠实对等,而不是使译文与原文在词的数量上对等。因此,词的数量与原文相比就可能有所变化,要么增多、要么减少。所谓减词,是指将原文中需要而译文中又不需要的词语省去。减词的目的是保证译文简洁明快、严谨精练。需要说明的是,减词法不能更改或漏译原文的内容,不能随意删去难懂或难译的词句。采用减词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释义 选择释义是最基本的翻译要求。没有正确词义选择,就无法做到忠实于原句所表达的内容,也就谈不上一篇好的译文。由于在英语两种语言中均存在着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这就为词义正确选择设置了障碍。所以词义选择是个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7.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常常有必要在译文的词量上作适当的增加。在翻译时使用增词技巧,不仅能使译文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对英译汉的增词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翻译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阶段。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表达原文。理解原文离不开对原文词语的理解。词的理解,词义的确定是理解原文内容和风格的基础。本文对词语词义的确定进行了探讨。认为词语使用的情境,语言使用者的态度,情感,逻辑知识,语体色彩对词义的确定很有帮助。翻译过程中,译文表达要重视对原语词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陈丽君 《考试周刊》2012,(42):29-31
忠实是衡量口译质量的重要标准。基于释意理论,本文指出口译忠实体现在译文完整全面呈现原文信息内容,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且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上。结合实例,本文从译文信息、译文语言表达两方面对口译忠实进行分析,为口译忠实的评估提供一个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0.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表远方式不尽相同。翻译时既可能要将词类加以转换.又可能要在词量上加以增减。增补法就是在翻译时按意义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减词法也可以称之为省略法。省略是指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不译出来,因为其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省略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反而嫌累赘或违背译文语言习惯的词。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一种对原文及译文间的适应与选择。本文利用胡庚申提出的适应选择翻译理论,剖析了葛浩文英译本《红高粱家族》的翻译活动,发现葛浩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对译文在各种语境下都做了灵活变通,精确的选择目标语读者所在文化中的词来适应原著所要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近代翻译家严复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一直为我国翻译男所遵循。而真中的这个“唇”字尤为重要。“僵”菩,就事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文的风格、内霍和思想,即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是础上忠实的表达原文。“层”是译文质晏愿到保证的苗要条件,而理解只是“层”的第一要求。由此同见,理解对于翻译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真中,逻辑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造字用词中的逻辑问题词的翻译是最基础的一个翻译宰但。没有正确的词义选译,就谈不上一篇好的译文。因为在英汉两种语宫中.…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语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一词多义,在众多意义中选择既忠实原文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译词,实为不易。而英汉翻译中的文化障碍或文化空缺现象对翻译也带来很大的困难。该文文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一词多译"、"词类转换"和"文化空缺"的补偿手段方面作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英汉这两种语言在众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翻译时不能做到字字对应。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想准确的传达原文,译者就需要对译文做出一些增补与省略。本文依据增词和减词这两种翻译技巧的特点,认为翻译中的增词与减词并非随心所欲,任意增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操作。译文中所谓的增词与减词实则都是为了更加确切、更加忠实地来表达原文的意图。对此文中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词义依赖语境,语境制约着词义.在英译汉时,利用语境确定所指,使原文中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获得明确的单一性;依据原文特定语境的表达需要创造译文特殊的表达形式;通过语境确定词义的褒贬内涵;利用语境消除含糊,使词义具体化;借助语境的补衬作用,正确获得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6.
翻译标准多元化使译者翻译时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代表翻译无标准或译者可以任意选择翻译标准..在“笔译基础”课程考试中,评价译文的标准是给定的,即要综合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目的、功能和文体风格.这要求译者应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方面来考虑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如果改译甚至胡译或者乱译都将被处以“低分”的惩罚.因此,翻译标准在理论上是多元的,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却是唯一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7.
可译或不可译一直是译学领域的争论焦点。以往研究多通过原文与译文的比较,以忠实的标尺来探讨可译性存在的基础,这既难以弥合二者差异又轻视译者对可译性限度的影响。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译者对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转换能力左右着译文的可译度。同时译者译文"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律能促使不可译向可译最大限度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张谷若的译作《德伯家的苔丝》,通过若干译例分析,表现了他的译文意义表达准确,语言地道传神,原文意境完美再现。尤其是在语言表达上,张谷若表达力强,善于用具体词巧妙地表达抽象词,善于使用四字词组表意传神,其译文地道流畅,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翻译及其翻译标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跨文化互动的研究。“杰罗姆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强调词与词的对应翻译;“贺拉斯模式”主张译文必须忠实于其“顾客”,强调协商是翻译过程的核心概念;“斯库勒马切尔模式”主张“异味”翻译,强调为读者保留原文风采。而一般翻译标准则强调“忠实”与“通顺”。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译文必须体现原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内容和语言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译文还必须满足读者易于阅读理解和欣赏的需求,在其翻译技巧或方法的应用上不拘泥某一种固定模式,而要考虑到其变通性。  相似文献   

20.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理想的翻译是原文中所蕴含的认知结果可以完全忠实地反映在译文中。鉴于源语和目标语在句法、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译文和原文有时会存在差异,这使得原文中所蕴含的认知结果不能完全忠实地反映在译文中,译者在译文中对原文中所蕴含的认知结果进行了调整。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看,译者有时需要在译文中对原文中所蕴含的图形-背景关系进行转换。本文通过简单句、复合句的翻译实例简要阐释了图形-背景关系在译文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