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傅杰 《中国文化》2013,(2):247-249
王鸣盛乃有清一代通儒。钱大昕《实庵小传》称其"以著述自命,经史子集四部咸备"。沈懋德跋《蛾术编》复引述其晚年自述:"我於经有《尚书后案》,於史有《十七史商榷》,於子有《蛾术编》,於集有诗文,以敌弇外!《四部》,其庶几乎!"其博通则庶几,而论学养造诣较王世贞实有过之。《后案》、《商榷》及《蛾术篇》虽各有补正余地,但在学术史上的不朽地位则是绝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李慈铭断言乾嘉之世兼精经史的学者惟王氏与钱大昕二人而已,而《十七史商榷》"考核精审,议论淹通,多足决千古之疑,著一字之重",与钱氏《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皆为治史者必读之书,而"钱专考订,鲜及评议;赵主贯串,罕事引证。兼之者惟此书,故尤为可贵"(王利器辑《越缦堂读书简端记》)。胡玉缙举《商榷》可议者多处,而终推崇"其书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为博大,视赵翼《廿二史札记》为翔实,实史学中不可少之书"(吴格辑《许庼经籍题跋》)。惟王氏文集《西庄始存稿》为早岁之作,后人较少佳评。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云:  相似文献   

2.
同門友霍松林教授,老而好學,有袁伯業之風。凡所造述,胥著令聞於文苑,世人既得而讀之矣。近歲復病清編全唐文之未盡善,遂與友生考校增補,为新書曰《全唐五代文》,都若干卷,而以序命余。余不敢辭,謹援筆題其端曰:全唐文成於清嘉慶間,迄今將二百載。雖其書發凡。謂於應收之作,甄錄無遺,然又斥傳奇之猥瑣而屏之弗錄,固已自亂其例。至以限於時日、聞見而失收者,亦往往而有,又安得謂之無遺哉?同治間,歸安陸刚甫始为唐文拾遺及續拾以補其闕。厥後仁和勞季言及近世魁儒象山陳伯歿先生又为訂正沾益,然皆未有成書。建  相似文献   

3.
李商隱的<錦瑟>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篇.在中國,所謂名篇的含義就是誰都説不清它是什么意思.關於這首詩,各種各樣的説法大概有一二十種.有以爲悼亡者,有解以咏物者,有釋爲諷喻者,有歸於自傷者,有釋作哀時者,有謂爲暗戀者,有視爲集序者,有疑爲思鄉者①.但諸家之説皆爲鈎沉史料、稽考史實,試圖由復原詩之背景來尋繹詩之主旨,乃至以詩篇爲斷片,以背景爲主旨,最終也都是無充足理由的推理,亦即猜測.  相似文献   

4.
张大千画款书法作为其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功力扎实,形式多样,风格鲜明,促成了张大千绘画艺术的超迈绝伦。他的画款书法具有开张恣肆、清癯刚健的风格美;在形式处理上,具有随形就势、相映生辉的章法美;让观赏者感知文图并茂、意蕴深刻的意境美;总体效果而言,则具有书画并善的和谐美。同时,他的画款书法也给后世画家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潇湘入诗考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瀟湘一詞詩意醇釅,自不待言。而其積澱之深厚及風韵之綽約,實可算作詩美意象的一例典範。本文將分析瀟湘意象的內在情韵及其生成過程。所謂“入詩”者,在本文有兩層特殊含義:其一,本文主要以唐詩及唐前文學為考察對象,唐後從略,這是因為瀟湘意象的內涵至唐詩始豐滿確立,此後并無多大變化,而是作為一種詩美傳統影響着後世的文學創作;其二,本文雖主要考察詩歌,但亦不自限於詩歌一體,事實上一種意象的美學風格,是會在各種文體中都有表現的,故所謂“入詩”之“詩”,當以詩學目之。謹識於前,以免貽惑讀者。  相似文献   

6.
张咏 《中国文化》2014,(1):257-259
作为中国人物绘画体系之一大宗,罗汉题材之绘画有其绵长悠久之历史。作为曾被广大中国民众信仰之对象,罗汉造像与佛和菩萨一样,在佛教艺术中有着大量表现,而将罗汉摹写入图,则始於六朝,东晋戴逵尝画有《五百罗汉图》,是为吾国迄今所见最早之罗汉题材绘画。由唐宋至明清,  相似文献   

7.
同为国粹的京剧与水墨写意形式的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表现形式。对于表意的艺术,既能会得剧中意者,亦磐识得画中趣,两者相得益彰,利于提高观众的审美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8.
黄太勇 《寻根》2015,(2):87-92
支仲元,五代前蜀画家,凤翔(今陕西宝鸡凤翔县)人,擅长人物画,特别是擅长画道家与神仙像。《宣和画谱》卷三说其"画人物极有工,随其所宜,见于动作、态度。多画道家与神仙像,意其亦物外人也。又喜作棋图,非自能棋则无由知布列弈易之势,至于松下林间对棋者,莫不率有思致焉"。大致上因其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及南朝画家陆探微都擅画人物,又笔法相近,故后人多称其"画笔法师顾(顾恺之)陆(陆探微),细致有力,人物清润不  相似文献   

9.
李若暉 《中国文化》2007,(3):202-208
李商隱的&lt;錦瑟&gt;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篇.在中國,所謂名篇的含義就是誰都説不清它是什么意思.關於這首詩,各種各樣的説法大概有一二十種.有以爲悼亡者,有解以咏物者,有釋爲諷喻者,有歸於自傷者,有釋作哀時者,有謂爲暗戀者,有視爲集序者,有疑爲思鄉者①.但諸家之説皆爲鈎沉史料、稽考史實,試圖由復原詩之背景來尋繹詩之主旨,乃至以詩篇爲斷片,以背景爲主旨,最終也都是無充足理由的推理,亦即猜測.……  相似文献   

10.
中國佛教自會昌毀佛之後,由於經典、文物多遭破壞,各宗均呈頹勢,唯無須多少經典、儀軌之禪宗一枝獨秀。而禪宗自唐末、五代之後。又“一花開五葉”,出現了五祖分燈,其中:沩仰創立并繁興於唐末五代,開宗最先,衰亡亦最早,前後僅  相似文献   

11.
湖湘之學自胡安國以來,可繼承之傳統有二:一爲經史之學,一爲性理之學。經史之學方面,可注意之焦點有二:一在重祝經史之學之當代性;另一,則是於歷史成敗之探討中,着重分析决定歷史發展走向之歷史人物及其影響。至於性理之學方面,則可分述爲二:就哲學系統之建構言,安國之以"不起不滅"爲心之體,"方起方滅"爲心之用,"心"爲無所不有,謂"物物致察而能一貫"有三境,以及合"操存"與"省察"爲一;凡此諸項觀點,確實具有於程颢、程頤之外,另闢一徑之空間。其後胡宏於"生成"義,説"性"之遍在,而仍於"終極"義,釋"性"爲"有限"之論法;乃至主張一切"存有"之内部,皆内涵一特殊之具有形上意義之"存有因素",此一特珠而遍在之因素,與"氣"之形構條件結合,形塑爲"性"、"心"展現於氣化整體之成因,從而有"性無善惡"、"心無死生"之表述,皆是一種企圖於宇宙構成論與存有學方面,向前推進之努力。其發展,并非無成功之可能。而在義理學方面,由胡安國"心"之體、用説,落實爲合"操存"與"省察"爲一;此一路向,發展至胡宏,有"智"、"仁"合一之論,乃至"聖人執天之機,惇叙五典,庸秩五禮"之説,亦是一大推進。所難者,在於其所建立之"心""理"合一之論,由"識仁"始,即須有一"能觀"之位置;此點對於一般儒者而言,不易理解,亦不易掌握。以張栻之爲胡宏高弟而不免爲朱子所動摇,僅殘餘一種"體用論"之諍議;即是顯示此項困難。張栻之後,湖湘弟子有從陳傅良、戴溪游者,而如胡大時,且猶疑於朱子、陸九淵之間;以是於性理之義,其學無得而再傳,亦是實情。故就朱子而言,得吕祖謙、張栻之助,乃其成學之歷程中,屬於積極之因素;然張栻因朱子而受注意,湖湘理學之傳,却亦因朱子、張栻之講論而逐漸模糊化。理學之成系,以歷史發展之結果論,實亦仍止有程朱、陸王之形成對峙,真正具有"導引"之力。故就"理學"之嚴格義言,湖湘之學乃發源於胡安國,拓展於胡宏;其功不專在胡宏。而張栻之不足以繼承其脉,乃湖湘之學雖仍重視性理,却無法形成明確之"學派特質",僅能憑借"議題關注點"之特殊走向,發展成爲地域性學風之原因。唯若就"儒學"之寬泛義而言,則湖湘之經、史,乃至其重視"性理"之觀點,歷元迄明,其風習不少衰,不僅支脉分衍各有傳承,其於南宋所形塑之若干特色,即於其後兼受陽明學之衝擊而複雜化,亦仍有所延續。特須另有大儒,出於其間,將之涵融而出新,乃能見出力量。明末王夫之之崛起於衡陽,於理學另創新局,彼受世變之激勵,由經而史,以之深透於性理,彼之所論,不僅具有一種變朱子之"静態形而上學"爲"動態論"之勢能,彼基於"歷史哲學"之觀點而提出之獨創之"理勢論",乃至於"事變"中見"人物",於"群體"與"個體"之關係中,辨析"事理"與"事理中之義理"之眼光,皆非已有之理學、心學之舊軌,所可概括。此點顯示:南宋以後,湖湘於儒學之積蘊,乃至彼所受多方文化因素之影響,實有其屬於一地之獨特性,值得重視。  相似文献   

12.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堆》即将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元代画家钱选有锦灰堆小横卷,所绘乃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等物,皆食余剥剩,无用当弃者。作者以为历年所作,琐屑芜杂,与之差似,因以锦灰堆名其集。 甲戌五月逢王世襄先生八十岁诞,夫人袁荃猷手制刻纸大树图为寿,并撰写说明阐述刻纸创作意图。王先生亦作五言长诗《大树图歌》136韵。图及诗与《锦灰堆》自选集内容多相契合,故将置之卷首。今先发表於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政治罪惡論     
序言一①國無政不立,政所以爲治之具也。雖然,蓋難言之。有國以來,爲政不齊,治亂之生伙矣。夫何長亂之轍多,而即治之機遠乎?若不可見其足以爲亂,常若過其所以爲治者焉。夫人民亦何賴於政,而徒繭首罥足,甘心以受其亂邪?盗者殺人攘貨,奪匹夫之命,掠訾算之財,而弗能逭於刑誅。且夫元惡大憝巨奸,乘時竊命,假威柄悍然據人上,逞其淫毒,以賊我元元。則羣懾伏於下無與之抗者,若天命然,斯亦足駴矣。彼元惡大憝巨奸者,皆必躬致尊盛之位,力握樞軸之任,生尸肥禄,死竊大名,利薈於一身,禍流於無窮。其始焦思堅謀,含螫礪爪,巧襲而競營,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籍華裔學者葉嘉瑩教授自一九八二年始,每歲夏間來成都,與余撢研評論唐五代兩宋詞,竭四年之力,至一九八六年,共撰《靈谿詞說》四十二篇,自創體例,發抒所得,既已刊行问世矣。葉君嘗出示其舊作詩詞,而每有新什,亦必就余商榷利病,不憚删改。數年前,其女弟子某君輯錄葉君所作刊於台灣,曰《迦陵詩詞稿》(附有散曲),去取未盡當也。葉君擬删補重刊,乞序於余。余不  相似文献   

15.
孔子作《春秋》之説始见於《孟子》,然而這一史實的真相如何,古今學者則始终存有不同的理解,使之成爲中國學術史上懸而未决的重大問題,筆者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分析,以先秦時代著史制度立論,論證於孔子以前,作爲魯國史記的《春秋》實早已存在,其记事肇始於魯始封君周公旦,而孔子所修之《春秋》實際僅截取魯通史《春秋》中的十二公歷史以成篇,因此只是封魯史記的斷代編次而已,故直襲魯史《春秋》之名實致於原本《春秋》文本的正誤及内容之增損,孔子則未有任何作爲,孔子據其所编之《春秋》以説義,合於其"述而不作"的自我評價,适一問题的解决關乎歷史學、哲學史、經學史和文獻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反动道学对人们的思想统治 ,明代统治者 ,把宋代以来的理学家对四书的注解汇编成一部《四书大全》。王夫之的《读四书大全说》(以下简称“读大全说”)是对此汇编中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批判 ,并阐述他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的一部著作。王夫之在《尧典》一文中说 :“天之风霆雨露亦物也 ,地之山陵原隰亦物也 ,则其为阴阳为柔刚者皆物也。物之飞潜动植亦物也 ,天之厚生利用亦物也 ,则其为得失为善恶者皆物也。凡民之父子兄弟亦物也 ,统圣之嘉言懿行亦物也 ,则其为仁义礼乐皆物也”。我国王夫之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大都把自然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邸永君 《寻根》2003,(6):96-98
《论语》有云:慎终追远。意即于丧葬之事必审慎认真对待之,以缅怀祖先之功德。墓碑与墓志铭,乃与丧葬密切相关之制作,为“慎终追远”之重要体现,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领域内地位突兀,影响深远。先谈谈墓碑。广义而言,碑乃所有文字刻石之总称,包括刻石、摩崖和墓碑等数种形制。考碑之起源,最初为古时立于宫庙前,用以识测日景(影)及拴系牲畜之竖石。后渐有于其上镌刻文字者,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亦用于镌文告,以昭传布。秦代及以前皆称刻石,汉以后称之为碑。而墓碑者,则专指立于陵墓地表之碑,于墓前墓后者皆有之,而矗于墓前者居多。上刻墓主之姓…  相似文献   

18.
李若晖 《中国文化》2007,(2):202-208
李商隐的《锦瑟》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篇。在中国,所谓名篇的含义就是谁都说不清它是什么意思。关于这首诗,各种各样的说法大概有一二十种。有以为悼亡者,有解以咏物者,有释为讽喻者,有归于自伤者,有释作哀时者,有谓为暗恋者,有视为集序者,有疑为思乡者。但诸家之说皆为钩沉史料、  相似文献   

19.
到过北京的人,大约总会对那坐落在阜成门内的妙应寺白塔留下深刻印象吧,近读谈迁《北游录》和刘侗《帝京景物略》,始知此寺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后又改称妙觉寺,天顺元年(1457年)始称妙应寺。不过北京人多以白塔寺称之,因其塔身通体皆白,倒也名副其实。这座雄伟壮丽的喇嘛塔,建于元始祖至元八年(1271年),历时8年才告竣工,是忽必烈营建元大都的重要工程之一。塔高50.9米,塔基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复钵形塔身上环绕有七条铁箍,十三天顶上承托着径约10米的伞盖,周悬36个铜制风铃,伞盖上更有高5米、重4吨的铜质宝顶,是当时京…  相似文献   

20.
梁鑒者,梁任公之曾孫也,藏鏡多奇品.銅鏡乃漢代藝術之縮影,雖廣止數寸,而納天地於其間,四方八位,萬象雜陳,恍如仙境,試取其紋飾,較漢畫像石,可知吾言不虚.而古工匠鑄婦女哀怨之辭於鏡背,可補文學史,亦足珍貴.其中有女性賦體詩四篇,一向號稱難讀,覽者不知如何破讀斷句,至文義而不可得.今草短札四篇,以答梁鑒之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