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唐代边境战争性质不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历来对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价值有不同的评论.由于边塞诗是特定社会现实下产生的抒情诗,所以把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倾向定位于诗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现实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代边塞战争是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互有攻代的战争,如何评价唐代边塞战争的性质,关系到对反映这段战争的诗歌的评价。本文认为,虽然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王有攻伐,但从战争的起因与发展来看,几次主要的边塞战争如唐与突厥、吐蕃等都是唐王朝受到侵略后才予以反击的,其反击的政治目的是“保境安民”,其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唐王朝的防御与反击属于正义之战,反映唐王朝边塞战争的诗歌多是充满爱田激情的好诗。肯定唐王朝的边塞战争为正义之战,肯定唐代边塞诗为爱国主义的好诗,不会影响今天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倾向:一方是极力赞美唐代边塞诗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所描述的边塞美景,一方则是无情揭示唐代边塞诗所蕴藏的反战、厌战情绪和边塞的悲凉痛苦:章主要通过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分析,认为唐代边塞诗深层的思想主题应该是民族和解,主旋律是呼吁或赞美以战求和的民族和解方式与途径。唐代边塞诗人们无论是歌颂边战还是反对边战,心目中的忧虑和诉求是:一方面要敢于勇于用战争来制止边衅、平定侵扰,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安民怀柔的边疆民族和解政策,以战求和,因和化战:  相似文献   

4.
唐代边塞诗,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千百年来,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我国文学遗产的宝库中闪耀着璀灿的光辉。它热情歌颂抵抗侵略的正义战争,坚决反对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描写了雄伟壮丽的边塞风光,歌唱了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另外,它还揭露了封建部队中的阴暗方面,反映了边塞人民所受的战争灾难。它通过边塞形  相似文献   

5.
刘勇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72-74,81
在唐代边战频仍的背景下,许多诗人为建功立业远离家乡奔赴边塞,思乡怀亲成为边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边塞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借思乡之情衬托慷慨报国的雄心壮志,揭示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以及表达对战争的认识等等,从而将思乡怀亲主题与边塞主题完美结合,不仅赋予传统思乡怀亲诗以特殊的意义,也增强了边塞诗的审美内涵,使边塞诗更加厚重。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发展,唐代边塞诗诸多意象的意蕴也不断丰富。唐代边塞诗中除了山、关、陇、沙漠等地理意象,雪、风、云、秋等天气意象,旗、刀、剑、鼓、笛等特定的人文意象外,值得关注的是月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体意象。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唐代边塞诗不仅仅是战争场面和边塞风光的单纯描写,也不仅仅是少年意气式的建功立业热情或离情别绪之表达,而是因月亮特有的形、色、光、质和丰富的文化意蕴,通过与其他意象结合,更好地展现了战争及战争中人心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还有深厚的思想意义,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唐代边塞诗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唐代边塞诗,从历史的、哲学的层面把握其反映战争问题的本质。认为唐人边塞诗中充满着深沉哀婉的悲剧精神,它是古代边塞诗表现征战主题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的体现,大大提升了唐代边塞诗的思想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边塞诗人在创作中将文化、心理、情感诸因素积淀到“意象”中,形成了边塞诗独特的意象群。作为边塞诗人的情感媒介,“征衣”“陇头”“玉门关”这三个意象对深化边塞诗的情感境界和拓展边塞诗的美学意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着重 述了在诗歌全盛时代唐诗的创作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顾等人参与的边塞诗派,他们凭借着各自深厚的艺术功底,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边塞诗派在唐代众多的诗歌流派中,独树一帜,边塞诗人所创作的边塞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真情实感,也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边塞诗的和,犹如异卉奇葩,给唐诗盛开的百花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0.
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边将,唐代边塞诗中出现了大量与他有关的诗句.在这些诗中,"李广"或是英勇善战,抚爱士卒,让人赞赏;或是才高难封,命运不偶,让人感叹.诗人或借"李广"表达他们对边战立功的强烈渴望,或借"李广"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总体来说,唐代边塞诗中的"李广"是完美的.然而唐代不同时期的这些诗作反映的格调是不一的,唐代边塞诗中"李广"形象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但这个朝代也是战争比较频繁的时代,尤其是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战争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这种状况在唐诗中就有充分的体现。透过唐诗中或呜咽、或苍凉、或无奈、或痛楚的战争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一些社会历史状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尤其是给妇女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桑乾河发源于山西雁北,经河北西北部,穿越北京,汇入海河,注入渤海。历史上,在桑乾河流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但这条河流进入诗人们的视眼,要远远晚于这里发生的征战。始于北齐,至有唐两宋时期,以桑乾河为主题的诗作才蔚为大观。这些诗歌,大多以战争为题材,也有羁旅行役之作,或朋友间的问候与思念,或讴歌和平。风格多慷慨激昂。从唐朝至有宋,流淌在桑乾河中的诗歌里,其嬗变之迹明显。  相似文献   

13.
唐末五代,中央集权衰弱,天下群雄竞起,战争连绵。这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史册留名的庐州籍人氏较多。究其原因,一是庐州常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许多庐州籍人氏被战争的浪潮裹夹,在战场上奋勇搏击,通过军功晋升将帅为大臣,得以登上历史舞台;二是唐末五代初期统治江淮地区的军阀杨行密是庐州人,在开创霸业过程中,出于乡土感情,对家乡庐州人氏更信任、更青睐。以群体目光来看,庐州人氏有着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二是忠肝义胆,嫉恶如仇;三是为官清廉,政绩良好。  相似文献   

14.
南诏国自649年建立大蒙国,亡于902年,历十四王,254年,几乎于唐相始终。南诏与唐关系密切,除和平时期的遣使入贡学习之外,战争也多次发生。但纵观二者关系,和平交流占主流,战争区域在西南一隅几乎未跨出四川地区。笔者认为,除与南诏实力相关始终不敌唐以及在和唐长期接触中,对唐先进文化的向心因素之外,与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前期有少数官僚士大夫等上层人士因仕宦而迁来湖湘之地,一般民户因隋末唐初战乱而一度出现过移民湖南的高潮,平常亦有一些一般民户迁来,移民的到来使湖南人口有较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南诏德化碑》是著名的唐代古碑,碑文详载了南诏初期的历史、天宝年间的两次战争,及南诏与唐、吐蕃的关系,许多史实为诸多唐史典籍所失载。以碑文所记为纲,参照其它史书加以研究,可以认为:唐与南诏的关系带有功利色彩,虽然曾爆发战争,但合作是主流。  相似文献   

17.
玄宗朝歌舞升平,可在繁荣的表相下,潜伏着社会危机。特别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的思想,造成了人民的灾难。可百官缄口,而诗人独呜,李白、李颀和杜甫是其中的代表者。他们的诗句击中时弊,令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战争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向很少为人所关注,但战争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在历史上却是存在的.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武器装备的日益精尖,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不断强化和泛化.20世纪末的两场现代高科技战争--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突出地显现了这一点.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破坏、战后平民大量地死亡,这一切向世人昭示:西方所谓的"干净的战争"其实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对人类和环境所造成的灾难都更加广泛、深重和久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