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学作品教学专题研讨会上,刘宏业老师执教的《我的第一本书》和路晶老师执教的《老王》,体现出新颖、严谨、灵动的特征.如果从文本自身特点和贯彻教材编者的意图两方面来考察,刘老师的课,较好地贯彻了编者的意图;而路老师的课如能更进一步突出老王身上闪耀的“底层的光芒”,则更加完美.当然,这两节展示课仅是一个“引子”,其深层意义和价值是引领广大一线教师对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作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老王》作为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历来是示范课的常选篇目。而本文选取的课例则分别来自于玉城中学和玉峰中学两位老师所执教的《老王》,两位教者从教学流程和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不一样的解读,透过创设情感,引领学生细细咀嚼,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旨在为《老王》的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3.
几天前我应邀为优课竞赛做评委,老师上课的文章自选。巧合的是几位老师不约而同都选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但他们的读解我不敢苟同。在课堂上,竟有老师认同学生这样的理解:“从老王身上,我们学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回来查查资料,才知道大家对《老王》主题的讨论很热烈,《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2007年第1期,《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8期  相似文献   

4.
研习李华平教授执教的《老王》,发现其不同于之前听过或看过的《老王》课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导疑中逐层推动学生思维,二是在矛盾中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把握文本主旨,三是于无声处悄然渗透了圈点勾画、寻找中心句、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句、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深层意涵等学法,四是于无声处渗透了考试指导.  相似文献   

5.
<正>《老王》是杨绛于1984年写作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记述了自己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当时的杨绛已年逾古稀,却对一个逝去多年的三轮车夫念念不忘,他们之间的情谊在那个特定年代下显得那么渺小却又弥足珍贵,文章读来字字句句平淡朴实,然而,通过王君老师的解读,相信每一个到课者都或多或少领悟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厚谊。王君老师对《老王》一课的解读,有着一个女性教师的细腻与温情,又怀着  相似文献   

6.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佳作。作为教材,解读文章和课例在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期刊上不断出现.老王形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和“善”。其中重要片段: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大多解读为表现了老王的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近日读金易、沈义羚的著作《宫女谈往录》,发现其中“辞路”的情节与老王赠香油鸡蛋相仿佛.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恐怕也是“辞路”来了。而对老王来说,“辞路”表明的不仅是人性之善.更多的是一种尊严诉求。  相似文献   

7.
《老王》作为杨绛先生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中学各版本语文教材选用的经典篇目之一,它历来也是许多中学教师在比赛、示范课中的常选篇目,而其中自然也不乏许多著名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课例。本文选取的课例正是来自黄厚江和黄玉峰两位老师所执教的《老王》,从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作出比较分析,以期能为教师们在备课、执教《老王》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同课异构",不同老师、不同的风格,构成了不同风景线。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探讨出他们上课的异同,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这不仅对上课老师有促进作用,还对所有的听课老师很有启发。下面以我校《老王》教研活动为例:苏教版必修三《老王》这篇课文,我们语文组安排王老师和张老师进行上课。  相似文献   

9.
品评鉴赏李华平教授执教的《老王》一课.该课“教什么”定位准——聚焦文本解读方法,授人以渔;“怎么教”方法精到——充分关注学生主体,有盐融于水之妙;“教得怎样”实效突出——学生学得有方向、有条理、有方法、有习惯、有兴趣.  相似文献   

10.
一、检查预习,捕捉学情 师:今天我们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了吧?是怎么预习的? (生分别从生字词认读、美词佳句积累、疑难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写作背景知识收集、作者详细信息整理等方面谈预习方法、收获和疑问.师相机引导点拨.) 二、拈精撮要,暴露矛盾 师:现在,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要读懂《老王》这篇课文,哪一句话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1.
教读《老王》一课,最后升华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学生讨论的结果在往我备课时设定的方向靠,课  相似文献   

12.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老王》一文时,许多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文中人物的命运、文章的主题等内容上,而忽略了作者为表现这些内容而采用的艺术形式.施耐庵在《水浒》描写人物运用到的"由远而近"这一技法.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在对"老王"这一人物的描写上,借鉴到《水浒》描写人物的方法,真可谓匠心独运. 概括地说,杨绛先生描写老王用了四种描写手法:第一,由远而近:第二,由模糊到清晰;第三,由面而点;第四,由冷而热.  相似文献   

14.
马飞老师的成长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师成长的途径可能有多条,而积累"课堂作品"是最切实有效的一条。从他第一次执教《吆喝》,到后来执教《老王》《三峡》,再到获奖的《伟大的悲剧》《风筝》《王几何》参赛课,马飞老师经历了复杂艰苦的磨课过程,认识到一堂好课须经千锤百炼。这其中给人的启迪颇为深刻。  相似文献   

15.
《中文自修》2004,(2):9-12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母亲这样的女人》。这篇课文放在第一单元里面,我的感觉是——“一抹亮色”。为什么这么说?虽说本单元的主题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但第一课《陈奂生上城》是以调侃的腔调刻画小人物的;第二课《老王》是沉痛的,黑色的;而第三课《项链》更是一个警醒与劝诫的小说。只有这一篇,从形  相似文献   

16.
<正>在研读《老王》一课时,对此课《练习说明》第一题《教参》中有句话——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写此文而解脱,是作者的旨意?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文章的情感脉络。"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教参》)。作者以善良之心平淡之语向我们交  相似文献   

17.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18.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19.
本人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县高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讲授的是杨绛先生的《老王》。几个日夜的忙碌之后。现在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以前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忠实地记录了《老王》一课的教学现场。执教者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原初理解,展开一系列追问,引导学生深读文本,深入思考。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主旨的理解,从老王的善良本性走向杨绛的反思品格;二是对艺术表现的理解,体会对比鉴真、细节传神的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