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是英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女性的代言人,她们的作品犹如一阵清风,促进了受男权压迫的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是简·奥斯丁和艾米丽·勃朗特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中皆应用私奔情节来衬托爱情和理性在婚姻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私奔女主角的形象与和周围人群对私奔的看法,可以窥探这一时期英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对卓文君故事中的“琴挑”与“私奔”两个情节进行了频繁的借鉴和模仿。在众多蹈袭中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由“琴挑”生发出“传简”、将“私奔”最终改成媒妁姻缘。这种模仿改造,一方面说明了卓文君故事中原型模式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特定审美习惯以及文化心理对于文学创作的潜在规约。  相似文献   

3.
“私奔”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为表达女性对于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以及对家庭礼教的冲破所偏爱的素材.然而这一做法是否真的能够使女性摆脱社会传统的束缚从而获得幸福生活呢?私奔究竟是不是解除女性不幸命运的“万灵丹”呢?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伊芙琳》深刻地揭示了这些问题.倘若从女性意识产生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伊芙琳》中女主人公的行为,即会得出“私奔”仅是外在的形式,真正的幸福还要靠女子自身不懈的追求和努力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亲爱的,我们‘私奔’吧!”我常常会和兔子撒娇,吵着要去“私奔”。然后,两个小女生就开始窃窃私语,要去哪里哪里,如此云云。  相似文献   

5.
雷虎 《八小时以外》2011,(7):110-112
"结婚"和"私奔"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前者是由电影《最爱》引起,后者则是从微博诞生。电影发人深省:郭富城和章子怡扮演的底层农民公告天下,我们结婚啦;"围脖"耐人寻味,商界精英此地无银,我们已私奔。结婚和私奔,本是很个体的事件,但当两件事情在同一时间出现,我们才发现,"结婚"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私奔也不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爱》台词的流行,"私奔体"蔚然成风,都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鹰 《八小时以外》2011,(8):106-106
某人在微博上发表《私奔之歌》,并毅然决然地与人私奔后,引得一些女人羡慕不已,效仿的念头蠢蠢欲动。我的侄女就说,能与这样钟情的男人高调私奔,就不枉当回女人了。当时就遭到我的痛击。  相似文献   

7.
"出走"在20世纪的中国是十分流行的现象,见于各现代文学小说和戏剧中。"出走"的说法是一个舶来品,源于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戏剧中也存在着"出走"现象,这种出走现象通常被称为"私奔"。私奔与出走,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不同的话语与结局。  相似文献   

8.
与书私奔     
《课外阅读》2014,(8):34-35
<正>《鲤·与书私奔》,是鲤送给爱书人的一份礼物。历时四个月,《与书私奔》温情来袭。无论你是纸质书的拥护者,还是逆袭的电子文青;无论你喜欢菲茨杰拉德,还是波拉尼奥;无论你热衷图书馆,还是地铁站。只要你是爱书人。阅读或许就是一个安全出口。到书  相似文献   

9.
我刚下飞机,你赶紧收拾收拾最迟一个小时后跟我在火车站碰头,大爷我带你私奔,本次活动代号SB计划。  相似文献   

10.
“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XX私奔了。”一时间,伴随着知名投资人王功权私奔事件被炒热,其“私奔体”也被诸多职场人效仿:“我放弃全勤奖,明天起请假一星期,不要打我手机………‘我放弃加班费,与女友约会比加班更重要……”“我放弃本月工资,明天去另一家单位工作了……”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这三重关系的协调性去建构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伟大而深刻的转折。从伦理的角度来看这三重关系就是需要我们爱自然、爱社会和爱人类自身。传统发展观相对于科学发展观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缺失了这种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对西北民族大学本科生的婚恋观现状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呈现复杂多元化趋势,应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优化家庭教育以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等方面加强高校大学生婚恋爱情观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新感觉派小说所表现的洋场都市中,病态的"洋场爱"成为情爱生活的主潮.解剖和批判这种不健康的、病态的情爱生活是该派小说所着力表现的一大主题.透过新感觉派小说所书写的洋场情爱生活的表象,不难发现一个令人深味的潜在的事实,那就是这一时代的情爱理念对"五四"所倡导的情爱价值观的猛烈冲击和颠覆.  相似文献   

14.
在宏观观照西方文学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分四个阶段分析了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爱情观的发展轨迹。通过西方文学史中女性形象爱情观的演变,清晰地展现了女性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艰难足迹。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88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恋爱观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恋爱观既传统又开放,在对恋爱的态度和看法、喜欢的爱情类型、恋爱动机、如何应对失恋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专业、是否师范生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这代人有着不同于前几代人的鲜明时代特征,由于"90后"大学生尚处于思想不成熟阶段,且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巨大影响,使得他们的恋爱观出现许多问题。通过对"90后"恋爱观的研究,可以把握这一群体的恋爱特征和恋爱心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教学,赋有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使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又是大学语文爱情题材作品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大学生品味爱情经典,领略人生真谛,珍视校园爱情.塑造健全人格,使他们认同社会主流的爱情价值观,从而培养其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恋爱出现低龄化和普遍化的发展趋势,而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一直被忽视和回避,导致大学生对婚恋行为认识不足,因恋爱而引发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教育者应提高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认识,转换传统的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9.
对香港言情派作家张小娴小说的情爱观进行探究。同时,对这种情爱观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0.
描写和颂扬爱情的美好,表达对爱情执着追求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不胜枚举,也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作者对待爱情的观念。近年来,一些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宣扬不受任何约束的、不担负任何社会责任的性爱观、婚姻观,并用“人性”作为支撑其观点的理由。影视作品的作者应牢记自己的社会职责,坚守爱情婚恋观的道德底线,创作恪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颂扬健康美好爱情的作品,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修养,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