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桑”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于表示采桑劳动过程的同时,亦有男女情爱之意蕴。这在《陌上桑》等诗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相似文献   

2.
汉代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成为古代学的奇葩,也是语教学的名篇。然而就其主题思想的研究而言,最有代表性的应是朱东润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中对《江南》的解题:“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现在许多人还承袭着这种观点,事实上这里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从化学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主题辨微     
“主题”概念和主题功能一直是写作理论中争议不休的问题。本文从下述几方面对“主题”作了辨析:通过结构分析,阐明主题含有“十二因子”,合为“五个要素”,体现“三大型类”,通过主题义衍过程追溯,说明主题释义驳杂多样的原因;通过写、读动态序列,证明主题具有多维、多重和多解现象,具有意念、文本和描述三种历时性状态。根据这些分析,作者认为,主题是文章、作品的中心意向,包括中心内容和中心思想两个基本义项,主题和题材应当划清界限,主题表述按具体情况使用详述或简述形式,中学语文教学中适宜使用“中心意思”一词。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莲是风靡江南的农事、民俗活动,采莲民歌产生于采莲过程中。南朝中,文人拟作《采莲曲》大量出现,采莲从民歌走向文学,成为当时文学中常见的题材、意象。南朝《采莲曲》最终沦为宫体诗,经过王勃、贺知章、李白等唐代作家的扭转、发展,采莲歌曲恢复民间本色,焕发生机,具有丰富的内涵。采莲也从相对单纯的发展成为具有多重象征的母题。  相似文献   

5.
胡风的主题观是统摄在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之下的,在他的主题观中蕴含了“主题先行”的思想。本文试由胡风主题观思想来源以及其它相关文论的分析来重新诠释“主题先行”这个被误解多时的观念,从创作过程、实践经验两个角度来探索“主题先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本文也探讨了胡风主题观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葛余健 《江苏教育》2023,(24):56-59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以主题意义引领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这就需要英语教师结合教材单元主题,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扩展三大主题语境的内容,开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主题拓展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顺序型主题拓展阅读教学”和“整合型主题拓展阅读教学”两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从上古的神话传说中,看出桑林与祭祀高葆有关,也反映了古人对桑林的生殖崇拜,因而桑林与男女之情和孕育生命相关联。在《诗经》时代,采桑已是女子重要农事活动之一,受上古神话传说的影响,桑林也成为爱情欢歌的地方,采桑诗多反映了男女之情、女子伤春之情的主题,并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古时期有一系列的桑林叙事诗 ,这些诗情节都发生在桑林中 ,主人公都是采桑女 ,都遇到官员调戏。它们都从上古桑林原型和西汉秋胡洁妇故事发展而来 ,在发展过程中诗歌主题有所演变 ,这个演变的过程也正是诗歌强化抒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主题是儿童小说的灵魂,其统领着结构的模式、题材的提炼和题材的表现,没有主题的儿童小说是不存在的。百年中国儿童小说从诞生之初就要面临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在着力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主题,即“启蒙教育”、“青春成长”、“苦难新生”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贯穿儿童小说现代和当代两个发展时期,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儿童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独处”时的“心理独白”,或者说是朱自清先生刻意营造的一个“梦”。文中作者所“梦”到的地方在哪里呢?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身处北京清华园的朱自清先生到底惦记着江南的什么呢?我们来看作品的描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句子。显然,弄清楚“采莲的事情”所包含的意蕴是解开作者江南情结的关键。朱…  相似文献   

11.
时下,“永恒主题”的说法较多,时常见诸报端,甚至某些重要场合的讲话中。那么,主题是否真的能够永恒呢?笔者认为,作为谈论的题目或范围,话题是可以永恒的,而作为一种看法、观点或思想,主题是不可能永恒的,必然会受到时间、地域、民族、宗教及作者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永恒主题”这一伪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混淆了主题与话题两个概念,本文拟从主题的主观性、时代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助读者准确理解和把握主题这一文章要素。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古时期有一系列的桑林叙事诗,这些诗情节都发生在桑林中,主人公都是采桑女,都遇到官员调试。它们都从上古桑林原型和西汉秋胡洁妇故事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诗歌主题有所演变,这个演变的过程也正是诗歌强化抒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主题反弹     
这个乐句,就是“命运”的“主题”。这Theme,是指乐曲的核心,也就是最富特征、表现整首乐曲内容的一段旋律。在一首乐曲中,“主题”往往不止一个,尤其是大型乐曲。这与我们现在说的文章的主题,涵义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主题”是课程与教学内容范畴的概念。较高层级的较为概括地表述的主要课程内容,称为“学习主题”,学科类课程也称“学科内容主题”。“学习主题”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本中的关键词之一,但其所指是“人文主题”“活动主题”。“人文主题”作为语文课程“学习主题”须有假设前提,“活动主题”不是语文课程“学习主题”。对课程层级“学习主题”的概括描述,或者依据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或者依据国家语文课程的学习领域。对单元层级“学习主题”的概括描述,较为合理的有两个角度,一是文类文体,二是读写的功能目的,这两个角度所指向的都是阅读和写作的任务类别或任务类型。  相似文献   

17.
《蝴蝶梦》是关汉卿的重要剧作,但迄今为止,还很少人对它作全面深入的分析,关于它的主题,作单独阐述的就更少,一般认为,它在关汉卿的剧作系统中,属于“揭露官场黑暗和阶级矛盾并歌颂人民反抗斗争”①一类。事实上,如果我们能从作品实际出发,对《蝴蝶梦》作全面深入地分析,那我们不难发现,暴露黑暗歌颂反抗不是此剧的主题。此剧的真正精髓在于倡“贤”导“孝”,从“贤”和“孝”的角度探索底层人民的出路,这可以从剧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者引用的这两首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笔者试作如下解读。《采莲赋》的引用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引发的。作者在前面对“月光下的荷塘”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