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石墨清风 《家长》2012,(Z2):28-29
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教孩子从挫折中学到了多少东西。那天,同事说:"我经常对孩子说‘你总这样听不明白我说的话,将来到社会上谁哄着你、顺着你说呢’。我怕我总顺着他,他没有受过一点挫折,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我发现同事的想法颇具代表性,他们认为给孩子增加困难和障碍,逆着孩子的意愿做事,不夸奖孩子,就是在进行挫折教育。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努力理解孩子的  相似文献   

2.
一、改善家庭教育 (一)接受挫折,磨练意志 许多家长说:“我们吃过的苦太多太多,不能再让孩子去受苦,要让他们生活的快乐幸福”。但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应是让孩子成熟、成人、懂事。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挫折,又怎能成熟、成人?一个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你尽管费心费力地给了孩子那么多,可孩子未必能理解、能领情。由于没有苦的体验,就很难有甜的感受。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经受些困难和挫折,通过对苦与难、失败与挫折的切身体验,使他们得到一种悟性,并得到意志的磨炼,从而学会自立自强,学会自己成长。  相似文献   

3.
正今天的孩子大多是"温室"里的花朵,受到家长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家长在生活中唯恐孩子吃一点点苦、受一点点委屈。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会越来越弱,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就不知所措,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消极对待。人生道路上荆棘丛生,总会遇到各种挫折,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当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中真正独自去面对时,如果没有抗受挫折的能力,就无法在社会上生存,也无法面对社会的竞争。学生若想成为一个强者,教  相似文献   

4.
摔倒时,你是选择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还是拍拍灰尘,站起来?你坚强么?你会因为一点小事哭鼻子么?会害怕黑夜么?会因为一点小伤就小题大做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老人与海》这本书将教会你坚强. 《老人与海》中刻画出一个在艰难的环境下与大海搏斗、奋力生存的老渔夫.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老人的渔船上那破旧的帆布,就像是一面失败的旗帜,仿佛在宣告着老人永远都捕不到鱼的倒霉运气.”但是,老人并没有放弃,仍然选择了出海捕鱼.在现实中,我们能坚持做到么?很多同学面对挫折就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逃避.和那已经“一无所有”的老渔夫相比,那些逃避的人根本就不会知道什么才是挫折,什么才是困难.当然他也不会知道什么才是成功,什么才是喜悦.  相似文献   

5.
年仅28岁的他从来不把从小到大遇到的挫折看作困难。“只有经历了这些人才能长大”。“我还会给自己5年的奋斗时间,如果这期间能做好也许就可以做得更成功,如果失败了。也许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和精力了。不过.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我追求过、奋斗过.也证明过。”  相似文献   

6.
《家,为什么让孩子们烦》一文真切反映了孩子们的心声,也客观揭示了当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①孩子在家里没有自由,父母教育孩子非打即骂;②父母的过高期望,常使孩子感到力不从心;③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将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信任孩子,使代沟加深;④有些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放任自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体验不到家庭的温馨。显然.这样的家教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心理学家诺尔蒂生动地描绘了教育环境与儿童行为的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  相似文献   

7.
我们身边屡屡发生孩子因承受不了一点点挫折而自杀、轻生的事件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是否给孩子提供了太多的保护,是否回避了现实世界的许多负面的东西,以至于孩子面对挫折,没有一点抵抗力?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  相似文献   

8.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两者关系密切。挫折情境导致挫折感受。挫折感受是一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包括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对幼小的孩子来说,他想要玩具,妈妈却把它收起来了;或者他想吃肯德基,妈妈不允许,这些都可能导致他有受挫折的感受。面对挫折时,年幼的孩子通常是以哭闹或发脾气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孩子在长大,亲子关系交往方式也要随着孩子的长大而变化。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孩子的心就会筑起一道生硬的闸门。一、变"正式交往"为"非正式交往"一位知识型父亲说,他跟女儿沟通有困难。我问他女儿多大了?他说读初二;我又问他,和女儿关系如何?他说很好,女儿从小就和他亲。  相似文献   

10.
刘萍 《宁夏教育》2006,(1):69-69
1、使孩子软弱无能。父母溺爱孩子,任何事情都帮孩子去做的话,就会使孩子软弱无能。同时,通过帮孩子做事情,父母也向孩子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因为我对你不放心。如果孩子一直接受这样的生活观念,对他的心灵成长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强。而且,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为父母为他解决了一切阻碍他成功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artifice-1:了解——他的个性 此年龄段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最低,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常常一屁股坐在地上,踢打哭闹一番。不管你怎么安抚都没用。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他抱离这个房间,或是干脆离开他,让他独自一个人在房间里,等他安静下来以后再去看他。孩子这些激烈的表现,主要是让你知道,他遇到了困难,或是他受够了。如果你事先了解孩子的个性,知道他承受挫折的极限,那么,当他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你就能及时转移他的注意力,或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 artifice-2:包容——他的能力 如果你能事…  相似文献   

12.
学习教育的艺术强调共情。婴儿从一开始就有共情的表现——别的宝宝哭了,他也哭,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如何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感受,关键在于家长。如果孩子用玩具打了小朋友的头,一定要让他知道小朋友会很痛,同时问问他如果别的小朋友打了他,他会有什么感受。言行一致。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必须以身作则。如果你为了避免买全票而谎报孩子的年龄,或者在邻居背后说他们的闲话,你的孩子会和你有什么不同吗?而且,仅仅做一个榜样是不够的。Lickona博士说:“你必须用语言清楚地告诉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  相似文献   

13.
感谢困难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街上问人:“请问您可不可以给我一些困难、一些挫折、一些痛苦?”所有的人都拒绝我,我着急地恳求别人:“那么,我雇用您,每小时五百元,请您给我一些折磨!”那些陌生人摇摇头,沉默地离开,我因找不到愿意折磨我的人而惊醒。我坐在床上发呆,是呀!困难,折磨,痛苦是多么珍贵!如果一切平顺,谁会静下来沉思,谁会生起智慧,谁又能在平凡安逸的日子中超越自我、登上高峰呢?如果没有困难,谁又会谦卑地跪下来祈祷?谁又能相信有无边的宇宙?谁又能寄情于来生呢?我深深地感谢着困难、挫折与痛苦。也深深地感恩那些曾经折磨过我的人,他…  相似文献   

14.
胡凡中 《师道》2007,(11):41-42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这样阐述:"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5.
一位学者在论及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时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  相似文献   

16.
当看到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的事迹,大家无不被他深深感动。但是,面对洪战辉,除了感动,作为同龄人,我们更应该反思:在挫折和困境面前,我们该做什么?挫折和困难从来没有征服过洪战辉,他反而把这些磨难当作财富,在逆境中成长。这是一种乐观向上、自  相似文献   

17.
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智力的竞争,也是心理品质的较量,孩子们将来面对社会,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经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面对挫折,帮助他们战胜挫折,培养其适应能力,成为生活的强者。一、将挫折留给孩子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挫折、困难、失败、痛苦,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让孩子从小吃点苦,跌几个跟头,在逆境中锻炼意志,才能使他自如地面对一切挫折、困难,保持乐观与自信。如在游戏中孩子们常会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教师要教孩子学会忍受碰到的伤痛,头上碰到的紫包可以渐渐退去,但受了伤的勇气却难以恢复。所以我们要让孩…  相似文献   

18.
肖川博士在《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一文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  相似文献   

19.
肖川博士在<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一文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肖川 《辽宁教育》2010,(11):1-1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