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伟娜 《考试周刊》2013,(39):169-170
信息化时代,与"显性逃课"相对应的"隐性逃课"逐渐成为国内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所谓隐性逃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聊天、看小说、打游戏、睡觉等与课程无关的行为。是什么导致了隐性逃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晰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发现隐性逃课受到五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体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制度因素,以期为改善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许幼青 《文教资料》2014,(32):190-192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人在心不在"的消极听课行为,隐性逃课所造成的后果长期以来都被低估甚至忽视。本文对隐性逃课的危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在本质上消除学生隐性逃课心理,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以保证课堂教学和管理有效展开,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  相似文献   

3.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逃课、旷课、隐性缺课现象比较严重,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不足,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师的解释是教师评价重心、评价导向出现了明显的偏误。因此,基于调查结果,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中存在的偏误,是破解高校课堂教学低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大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45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较低,逃课现象较为普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科类别、教师因素、学生的显性和隐性逃课行为、课程类型及是否专业课,都能够影响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办法来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逃课",即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隐性逃课虽然不违反校规、校纪,但却比"显性逃课"更加普遍,其危害远比显性逃课来得隐蔽和严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西师范大学24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隐性逃课行为与班级团体动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理性逃课行为、娱乐逃课行为与班级心理氛围相关显著;随着年级的上升,隐性逃课行为增多,班级氛围降低。  相似文献   

6.
何静丽  韩彩虹 《考试周刊》2011,(10):206-207
课堂教学是高校发挥培养人才功能的主战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管理制度的加强,与"显性逃课"相对应的"隐性逃课"日益凸显,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剖析目前高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隐性逃课"这一现象的原因及相关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易亮  周守珍 《文教资料》2013,(14):151-152
逃课行为可以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文章详细介绍了大学生的逃课现状及特点,并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业规划、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观点,以及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学校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统一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当中,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顽疾。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漠视,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师素养有待提高,以及教学管理和制度的缺位,是导致学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为解决“隐性逃课”,重构课堂秩序,就要关注学生内在需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完善教学管理和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存在,它的存在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试图从个体和制度两个层面来探究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寻找减少学生"隐性逃课"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然而长期以来,研究生思政课中明显存在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对此,虽有相关分析和研究,但都很少关注隐性逃课的内生机理。文章依据扎根理论,选取X校16名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构建研究生思政课隐性逃课的“意向-行为-经验”三角模型。结果发现:首先,研究生的态度、主观准则和行为控制知觉共同决定其隐性逃课意向;其次,个体囿于思考的有限理性会诱发隐性逃课行为;最后,经行为积累的经验会不断强化越轨行为的合理化认知,形成了隐性逃课的闭环机制。解决研究生思政课隐性逃课问题,需要提高思政课程含金量,敦促教师守正创新,优化课程环境与条件,引导研究生承担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生"隐性逃课"的成因,然后阐述了"隐性逃课"对高职生的危害,最后提出了应对"隐性逃课"的策略,包括高校从严管理、创新课程设置;选取教学知识点、改善教学形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2.
段海丹  汪滢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0):108-113
为探讨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问卷与大学生隐性逃课问卷对4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1.0及PROCEESS插件和Amos21.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无聊感与隐性逃课呈正相关,手机依赖在无聊感与隐性逃课之间起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无聊感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并且会通过手机依赖间接导致隐性逃课现象的增加.建议未来在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预防和干预中,除了改善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直接因素,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无聊感,还要加强对手机使用的科学管理:根据需要,既可提倡无手机课堂,也可充分发挥手机的互动功能,增强教学的交互性,以减少、消解隐性逃课行为.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河北省2013级民族预科生英语听说课堂"隐性逃课"现象进行了问卷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SPSS分析,通过此项调查掌握了民族预科生英语听说课堂上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民族预科生英语听说课堂"隐性逃课"现象的表现、原因和学生对"隐性逃课"现象的看法,为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却非常普遍,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逃课族",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大四毕业班学生出现"空巢"现象,这不仅折射出就业难与扩招热,更使得大学本科教育无奈"缩水".因此,高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就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随机抽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隐性逃课”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隐性逃课”在性别、课程类型、表现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成因分析。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师课堂教学、完善评价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新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其中新教师的无效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应采取各种措施克服这些无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给新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系统地观察其他教师的授课,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小教学"、"讨论教学"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课堂教学的隐性控制,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间接控制或通过潜在力量影响学生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种管理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地加强隐性控制,则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谈:课堂教学隐性管理李景华课堂教学的隐性管理是每位教师不应忽视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一环。所谓课堂教学隐性管理,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间接控制或通过潜在力量影响学生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种管理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目光示意、...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逃课有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学生对逃课的态度漠然.选课的原因有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素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与本科层次的要求不适应和学校教学管理模式陈旧三方面的原因.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是减少甚至消除学生逃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逃课按方式不同可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按目的和动机不同可分为"理性逃课"和"惰性逃课"。本文从博弈论、学生剩余、帕累托最优、X-低效率角度分别对大学生逃课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逃课会造成其福利损失的结论,并进而提出了应对大学生逃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