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身份是一个作家的标志,也是一个时代文学印记的表征。浩然是中国当代作家。从作家"身份"的视角审视浩然的创作,并结合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分析,发现他对身份的欲求与其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先是农民,继而成为基层工作者,又从事过记者职业,最终获得了"作家"身份。每一次身份转变带来的精神的、思想观念的,乃至心理的、行为习惯的变化总是会投射到创作中,影响了作品的生成。"作家"身份的确立决定了他言说的选择、走向与矛盾痛苦,也决定了作品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他的早期作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作家孙犁,形成了明丽柔美的风格;中期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形成自由不羁、肆虐狂欢的小说世界;后期创作更偏重于在本土汲取创作源泉,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气派"和"民族底色"。这种自"西"向"东"的回归,内蕴作家生命经验的转向,同时也意味当代文学在90年代后整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从"精神阳萎型男人"、"追求理想性爱的女性"、"理想性爱观的不同呈现"、"艺术审美感知的迥异"四个方面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包法利夫人》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两部作品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这一特质在不同时空中的一致性,以及作家对人性的关怀的永恒性。一部文学作品只有溶汇人性之光泽才能有其永久的生命力;一个作家也只有深怀对人性的关注,同时以不同的视界去作独特的审视,才能在文学这块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4.
过去有种习惯的说法,"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作家也是凡夫俗子,也有着自己的灵魂,而且他们的灵魂同样在时代与社会生活中"形成"、"生长"、"变异"、"抗争"、"生病"、"复苏"……孙德喜博士是现代文学研究者,他新近出版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青岛出版社2012年版)可以说就是本关于现代作家的“灵魂的诊断书”。  相似文献   

5.
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的女主人公艾丽丝将明明是自己写成的作品说成是与死去的妹妹劳拉共同用"左手"完成,这一表面"匪夷所思"的论断实际上隐含了阿特伍德关于写作的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写作是作家被某个神秘化身"附体"的过程;第二,"左手"是这种神秘创作力量的隐喻;第三,作品是作家与死者"协商"的结果。通过分析小说中母文本与子文本之间的生成关系和子文本的作者归属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出阿特伍德本人对写作的定位与态度,这将有助于我们换一角度来审视写作行为,同时对于理解加拿大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走向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20世纪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在中国文坛上女性作家的多元化写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审视着整个社会的变迁,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审美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创作特征。然而,在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女性作家在张扬女性生命主体意识和自由审美精神的同时,也陷入了商业和文化的双重危机。  相似文献   

7.
南阳作家群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他们以"在地"的姿态叙写本土生活经验和本土生命体验,在精神资源、文化视野、作品主题和文学风格等各个层面,都与地域文化紧密关联,从而写出了南阳的"灵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南阳作家普遍以敏锐的意识把握南阳现实所发生的变化,叙述南阳特别是乡土南阳在大转折时代经历的阵痛和新生。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南阳作家的南阳书写还存在"滞后性"等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8.
艺术作品的生成,可以说是艺术家与创作客体的完美结合。同时又是创作者的外在显现。然而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赋予了时代的烙印,更是作家整体素质的体现。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个人因素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如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所崇尚的书法乃心学也。然而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是,项穆把"中和"这一概念贯穿始终,不仅仅表现在创作主体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创作客体的客观因素中,更重要的是审美标准的形成,可从接受者的角度加以体现。各个方面无不渗透着项穆的这种"中和"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创作《史记》,既不像一般思想家那样通过立言进行思辨,也不像《资治通鉴》那样仅仅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他是要通过"一家之言"表达自己对天人关系的科学认识,从而探求社会历史的更替规律。本文从作家创作的科学意识入手,认识太史公的创作精神,包括家学渊源、创作宗旨、创作态度及原则等。  相似文献   

10.
废名的创作关注人类个体的精神和灵魂,他的"寡妇养孤儿"的故事模式对家庭残缺的根源、人性的至善至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乌托邦意境以及苦难救赎的精神之路的探求,体现了道禅"生苦""死苦"、"自然""无为"、"致虚""守静"、"贵柔""守雌"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纵观石天河六十年的文学创作,以“《星星》诗案”为转折点,经历了由“歌”到“哭”的转变,特别是后期创作更加显露人性的光辉。六十年来,他在文学的道路上默默地耕耘,在文学的暗夜中留下了珍贵的思想珠串.为一个时代的苦难提供了忠实的见证,为一代人的精神演义作了最好的注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而弥坚、上下求索的高贵灵魂。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蜚声海内外的作家,他的文章,语言精美,主题深刻,具有悠远的境界和无穷的韵味,许多作品已成为华语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白先勇的小说,体现着他本人的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悲怆与怅惘中使人的灵魂震颤,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白先勇真正做到了用文字来表现人内心中无言的痛楚。  相似文献   

13.
吴钧 《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01-104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价值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忧患的悲悯情怀。鲁迅是20世纪中华大地上最具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从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思想着手来论说鲁迅的忧患意识,进而分析其历史渊源及传统,以及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蒙克是挪威杰出的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孤独的情调等独特风格,并表现出在生命的痛苦中发出的声声呐喊。他在绘画作品中,描绘灵魂的印象,讴歌生命,在与现实的顽强抗争所体现出的思想、感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苏轼一生的主要经历来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过程,以代表性作品分析、探讨作者在人生观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富有艺术生命力,这与其内在情感和人格魅力有着紧密联系,作品反映出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佛老思想影响下的平和心态、豁达的人生态度等。苏轼作品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界的思考,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超然物外的人文精神,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7.
从描绘内蒙草原风情到书写神秘复杂心灵,张承志不断在创作中建构自己的心灵王国。他改变的是单一的参照尺度,一如既往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承担的道义责任和对内心信仰的执着坚守。张承志对草原的深情叙述是对青春岁月的追忆,浪漫中夹杂一丝感伤;对哲合忍耶牺牲精神的盛赞,偏激中是对弱小受欺的愤懑和对人类理想、信仰缺失的担忧。张承志在贴近这些文化时,持平等与尊重之态,汲其营养的同时保有反思,其作品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草原沙漠画凝聚着对生命的沉思,充满宗教情怀的叙述流淌的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一腔热血。  相似文献   

18.
《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身上的“权力意志”推动他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克服艰难困苦。潜在的“酒神精神”助他挣开束缚身心发展的枷锁,追求自由的婚姻。他的生命短暂却丰盈。他执着的求知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超越了时代50年,必将“永恒轮回”。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出发,运用“权力意志”,“酒神精神”以及“永恒轮回”这三个哲学命题来探析裘德的成长轨迹,旨在探讨小说的“成长”主题及其普遍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初,陈可辛即以自己的处女作《双城故事》在香港一片成名,他影片的对白和音乐等声音的运用都显示出更为鲜明的个人风格。其以直白主观的语言将人物的真实心理明明白白地告诉观众。更以抒情表意的音乐来构建影片的时代氛围,为观众营造一个记忆空间,并借此说明剧中人物的身份、难以言说的心绪以及情感的历程和角色背后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代表作《新民说》结合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梁氏以进化论为依据提出“道德革命”论,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出质疑;他论述个人精神自由的重要性,并指出“除心奴”是实现精神自由的关键所在,这些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但同时其伦理观又具有很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