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不仅指明了科学文化的重要地位作用,而且鲜明地指出了科学的人文品格,深刻揭示了崇尚科学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学教育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科学教育正处在发展的鼎盛时期,重建科学教育和科学精神似无必要。其实不然,由于科学教育过分注重灌输科学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使科学教育价值迷惘,科学精神迷失;同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长期不融,形成了人类发展的异化,重建科学教育,培育科学精神,实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50年来,两种文化的论战主题和主体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20世纪末发生的“科学大战”,对重构两种文化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逻辑实证主义盛行、科学与人文日益分离的时代,爱因斯坦以其理论和实践,艺术地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爱氏在探索的动机、科学与形而上学、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伦理、科学的直觉方法与真理的美学标准等方面沟通了科学与人文,从而阐明了科学的人文基础.科学不是孤立的科学,科学是人文语境中的并吸取人文滋养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关注与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今年是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100周年,也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全世界人民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物。我们关注与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也正是为了更好地纪念他。他说:物理给了我知识,艺术给了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他说: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直觉。他又说:关心人的本身,应当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他又说: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与尊严,伦理道德的宣扬比科学规律的发现处于更高的位置。爱因斯坦这些话及有关论述,既表达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各自的作用,又表达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胡志强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3):233-234,237,238
新世纪的前20年,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后出现的重大、深刻的问题,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贯通科学与人文精神,对于贯彻“十六大”精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02年夏天,路甬祥院长邀郑必坚同志(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出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一位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在商谈如何建设中科院的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7.
近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8.
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其间渗透作看的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全新理解的《科学的历程》,1 995年问世时曾掀起一阵科普著作阅读和出版的热潮。该书曾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种奖项。修改后的第二版近期出版后仍旧是好评如潮,首印第一个月,两万册即销售一空。近日我们走访了这位倍受瞩目的青年学者——吴国盛。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思想体系里,科学教育强调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人文教育强调人性和人格塑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旨在推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却常落入应试教育的老套,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相对缺失的一种表现。通过对当代教育现状的剖析,挖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可能性,并对如何加强二者的融合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人类经历的世界大战有两次,但经历的大规模学术之战却有三次。两次世界大战,惊天动地,最后以明确的胜负而告终。三次学术之战,虽只是茶壶里的风暴,却无休无止。世界大战带来的是人类文明的浩劫,而学术之战带来的则是人类思想的繁荣。三次学术大战,都是科学与人文之战。80年前在北京爆发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虽然集中在数月之内,但其回声却至今不绝。20世纪50年代在剑桥爆发的两种文化的讨论,几乎波及到了整个西方世界。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科学战,则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席卷全球文化界,至今仍如火如荼。如果说第一次学术大战基本上…  相似文献   

11.
厚宇德  潜伟 《科学学研究》2008,26(2):261-266
 科学家是现代科学世界的主角,一些科学大师较早就对两种文化问题进行了自己独到的思索并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解读薛定锷、奥本海默、爱因斯坦、贝尔纳、玻恩、费恩曼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展示了他们对这一话题以及对科学与人类未来等方面的思索而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认为两种文化存在对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是完全可能的,但一定是长期而持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需要合适的文化土壤,创新文化是一种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的文化。加强科学与人文教育,建设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的外部文化环境,加强科学与人文兼顾的创新价值评价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感悟到世界的意义和人的价值,提高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科学自由不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式的“永无限制”,它不能超越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不能违背人类文明的价值取向,不能脱离主体理性的制约。在科学自由中,贯穿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旨在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确立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17.
注重文理融合、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人文教育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利用专业课开展人文教育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同,本文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方面对我国大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8.
解释模式: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存在对自然界不同的解释模式,它们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解释模式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9.
金秋八月,丹桂飘香,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第17次技术科学论坛于8月30—31日在河南南阳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科学·技术·人文。南阳简称宛,历史悠久,人才荟萃,汉文化辉煌灿烂,这里曾是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的故里,在该地举办“科学·技术·人文”论坛,本身就体现了科学技术人文的交融。此行的40多位院士、专家围绕“科学·技术·人文”主题做了10多场精彩报告,河南省及南阳市领导以及社会各界近300人参加了论坛。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首先做了题为“文化:知识、思维、方法与精神的集”的报告。…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冲突已成为当今的焦点问题之一, 而关于这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更是当今时代的一大难题, 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本文试图从创造学的视角去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关系, 以期能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