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N种生活》是葛红兵的一部思想自传,他恰到好处的利用了自身评论家的视角和犀利,即而屏弃了女性写作中过分拘泥于身体的缺陷而注重了对思想的挖掘,介入现实,披露现实,解剖自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对现实的关注和对自身审视的完美结合,这一结合使他的写作具有了别样的魅力,他的这种个人写作在当前“个人写作”的浪潮中是一个“个案”。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是怎样放逐理想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创造的“乌托邦”一词本意是指无场所即并不存在的地方,后来人们用这个词泛指任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不存在而且将来也不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德国思想家卡尔·曼海姆曾经借用“乌托邦”一词指称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思想观念,在这个意义上理解的乌托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乌托邦,而是为社会现实辩护的保守型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在目前比较常见的主要用法中,“乌托邦”一词仍然是专指不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理想与乌托邦有着根本的区别。理想蕴含着必然性的成分,在现实中存在一定的根据,具有实现的可…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哲学是相信轮回的。于是东方文化中总少不了阿鼻地狱与西方极乐,西方文化中总少不了魔鬼与天使。受完了阿鼻地狱中的摧残与天使的照料后,灵魂将变成另一个的“你”,轮回开始了另一轮。“哇”一声,我呱呱坠地。我没有带着任何东西,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帝欲摧毁一个人,必先让其疯狂”。如今,能够每天奋笔疾书却又全然不为所动,我们也的确够疯狂了。我努力使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想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构建一个完全属于我的“乌托邦”。但是,猛然间,我发现,已过了1/4个轮回。“呵呵!学海无涯!”我自嘲。唉!我该做…  相似文献   

4.
“乌托邦”是指现实社会中实际并不存在而作者所凭空构想出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在文学作品中 ,这种构想都寄托了作者的一定思想 ,如“桃花源”就体现了陶渊明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那么 ,萨德的“乌托邦”所托起的不正是萨德精神“世外桃源”的一片希望吗 ?不正是萨德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倦 ?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作文“个性化”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个人一向认为:只要一提起“写作”,或一谈起“作文”,那指的就只能是:写作主体个人进行的一种精神产品的独特制作。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发展所显示的“异己力量”使人为物役 ,于是发出了“不物于物”恢复和回归人的本性的反异化的呐喊 ,这是乌托邦产生的原因。而“桃花源”和“乌托邦”在东西方不约而同的出现 ,证明了人类为了发泄对现状不满而去实现更加符合人的本质的那种可能性所具有共性。乌托邦的概念依赖于人本质上应该是和可能是的那样子与人在生存中所是那样子的区别。所以 ,乌托邦既具有否定现实的社会性 ,又具有追求超越的个人性。  相似文献   

7.
声音     
《语文学习》2020,(3):86-86
理想的写作是有“我”的写作一个作家所读过的书,所经历的人与事,所喟叹和希冀的,都在他的文字里留下印痕,这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写作,所谓有“我”的写作。但这个“我”,又不是简单的个人的窃窃私语,或者一种私人经验的放大,而是通过“我”的观察与理解,呈现出一个更广大的人生与世界,进而创造一个新“我”。任何一种经验都可能是极佳的写作资源,但任何一种经验也可能会困住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文学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补充和参照, 在西方文学中, 乌托邦文学运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 勾勒出一个和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以此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到了19世纪末20 世纪初, 乌托邦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对未来世界的可怕幻想代替了美好的理想; 悲观、失望的情绪代替了过去的乐观、自信。这种“反乌托邦”文学是乌托邦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观现实, 思考人生是其共同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必然的“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的教育很复杂,都冠以素质教育的名,却未必都实在。因此,不理解的素质教育、有误解的素质教育、真理解的实践着的素质教育也就并存不悖。如此说来,素质教育似乎就是“必要的乌托邦”了。这里的“必要”很有些主观随意性,其实质也就模棱两可,因为“乌托邦”毕竟是理想的。我认为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和理想的,就其发展的现实趋向来看,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只是由于它虽然就在“现实中”,却还不是普遍现实,所以说它是必然的“乌托邦”。素质教育是以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是它的实质目标,具体的教育内容是它的形式载体。汉语中的本源意义上…  相似文献   

10.
“老师,请你给我这篇习作打两个分数吧,一个按平常随心写作的标准,另一个按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学生心目中,写作评分有两个无法统一的尺度。升学分数压力造成的“生存危机”与中考满分优秀作文的诱惑形成一股合力,无形中筑就了一堵学生心目中的“柏林墙”!墙里墙外,是“率性写作”与“应试写作”的人为割裂。两者并非不可以融通,但拆除此墙,却非易事。  相似文献   

11.
一、何谓“乌托邦”? 有人说“桃花源”是“乌托邦”理想,那么,什么叫做“乌托邦”呢? “乌托邦”是指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本来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  相似文献   

12.
顾连梅 《江西教育》2006,(20):26-27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人性化的师生共同学习,日益成为现代学校的文化形态。针对学生将写作神秘化、抽象化等偏差认识而提出的“生活写作”,其实质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是师生个体生命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将写作作为个人生活事件,在写作中加深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使写作成为自我精神成长的必由之径。“生活写作”倡导在“生活中写生活”的写作理念,生活…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教书育人之谓,教书是教师的事,育人则是全社会的事,父母的责任尤重。学校教育是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它应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把学生培养成有经验有素质的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不止是限定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还包括社会化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等等。学校教育所起的作用不应该被夸大,被扩大,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教育。教育的乌托邦给学校教育带了过分的理想化。乌托邦的原始含义及其本真性即“不在场”(non-pres-ence),这表明,它既不存在于空间里的某一点,也不存在于时间内的某一瞬间。“不在场”并不完全意味着乌托邦就是纯粹的幻想,而是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哈贝马斯在谈到乌托邦与幻想之间的区别时指出“我以为,决不能把乌托邦(Utopie)与幻想(Illusion)等同起来。幻想建立在无根据的想象之上,是永远无法实现的,而乌托邦则蕴含着希望,体现了对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的向往,为开辟未来提供了精神动力”。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不止是教育工作者才能进行的工作,教育应该是全社会的,只有全社会都意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那么教育才可能在希望中发展,在希望中实现教育的理性思维。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涉及教育和社会之间...  相似文献   

14.
将莫尔的“乌托邦”概念与中文“空想”一词等同起来,或将“乌托邦社会主义”译成中文“空想社会主义”,类似的翻译和诠释不尽妥切,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解。文章以莫尔的原著为基础,并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内涵、莫尔的理想政治构架、西方思想的源流和学术界各种探索为视角,就上述学术问题作一个梳理、评述。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学人不应当用空想来替换乌托邦概念,事实上莫尔的鸟托邦是包含诸多现实内容、诸多现实矛盾的理想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15.
吕蓓卡和叙述者“我”是《蝴蝶梦》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不管是在外形还是性格方面都形成强烈的对比,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吕蓓卡是叙述者“我”另一个分裂的自我,她是被压抑的“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活动,盲目追求满足。叙述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是按照“现实原则”活动。两者相结合才构成一个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16.
“80后”这个写作群体一直呈现出两种写作类型,其一即架空历史的想像写作,譬如玄幻、悬疑、盗墓、穿越等写作风潮,另一种则是情绪化的私人写作。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一批“80后”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浮出水面,《交易》、《手腕》、《七年之痒》、《亲人爱人》、《纸婚年》等代表作品更是销售火爆,引领了市场风潮。这些“80后”为什么会作出这种选择呢?对此,《交易》和《手腕》的作者欧阳娟承认,这和她的经历有关,“我很早就参加了工作,  相似文献   

17.
所谓“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称,它应该是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现的个人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及理念内容的总和。中学生作文不能忽略“我”的存在,应强化写“我”的意识,这对解决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文中写“我”的作用一、就作文结构而言。“我”在叙事性作品中的作用主要是安排写作内容和顺序。作者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出来,按照观察、认识和思考的顺序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两种类别:一是“我”即作者,这类文章往往包括自述性文章和书信、日记、游记等。二是通过“我”把故事讲给读者,“我”只…  相似文献   

18.
《毕升》这篇课文,介绍我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升,表明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世界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却记载了两个“毕升”,小朋友可能不太知晓了: 一个写作“毕羿”,指的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家。因为“异”这个字简化成“升”了,所以语文书中写作“毕升” 另一个写作“毕升”,指的是一位冶炼家,在他死后二十五年,活字印刷术方才问世。 因此,宋代有两个著各的“毕升”,一个是印刷工人出身的活字印刷发明家,一个是精于炼金术的锻造工人出身的冶炼家,不能因为汉字简化而把他们混…  相似文献   

19.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言语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表征,生命是言语创造的不竭动力。真正的言说,是生命的歌吟,是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言语表现,是人的生命的本然。然而,作为人生命的另一种存在,语言却成为人们的痛苦。这在儿童学习写作的时候已经清晰而无奈地表现了出来。儿童因为缺少一个“支点”,无法也无力撬起自己言语生命的“地球”,那种我口写我心,我手写我口的美妙变得那么地暗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刘娜 《教师》2012,(6):73-7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个人觉得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