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岔巴沟流域不同下垫面对降雨径流关系影响规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不同下垫面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选择黄河岔巴沟流域,采用野外人工控制条件下的降雨实验,针对不同下垫面类型、不同下垫面覆盖度以及不同的处理方式等情况下进行了水文过程的实验研究,并对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耕作措施、降雨径流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下垫面对径流系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黄土沟壑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有很大影响,其中耕作措施的使用对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远大于地表覆盖率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地表覆盖率单因素变化时,稳定产流时的产流量变化不超过10%,而当采用耕作措施进行单因素分析时,稳定产流时的产流量大于20%。在相同雨强下,草地与裸地的出流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草地的出流量约为裸地出流量地50%,草地与裸地对降雨径流关系地影响差异较大,在小雨强的时候,草地对降雨有较强的滞留作用,随雨强的增加,这种功能明显减小,而裸地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由于城市化发展程度加深,使城市土壤水分入渗情况发生变化。因此提出在城市有限空间下,研究植物景观设计对承德市土壤水分入渗情况的影响。首先,利用室内实验模式的方法,对土壤质地和城市下垫面景观结构进行人工模拟,设定不同土壤质地与不同景观结构等条件,研究以上条件与土壤降水入渗的关系。其次,在相同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的条件下,分别利用3种不同质地土壤和不透水斑块的4个因素,获知降水产流量的情况下,计算降水后入渗率。实验结果显示,土壤入渗率随着不同景观结构及不同土壤质地的变化而变化,在土壤颗粒直径增大过程中,对入渗率影响程度大的因素逐渐转变为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6,(8):71-73
本文研究并探讨了垃圾填埋场场覆盖层上的面积、上覆植物根系对覆盖层控制渗液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耗散覆盖层土壤水库的水、库容以滞留降雨入渗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覆盖层的面积蒸发对土壤水分进行了有效调节,相比无植物覆盖,植物覆盖条件下在水势梯度作用下,水向上运动的能力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缺资料地区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雨是流域水循环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雨强时程分布对于流域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相同的下垫面条件下,如果降雨强度不同,产流机制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然而,要想获得完整长系列的短历时降雨资料,难度很大.本文以黄河流域为例,提出了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模型,探讨了缺资料地区通过日雨量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生成短历时降雨资料的方法.文中根据黄河流域降雨特点,把全流域分成5个降雨区划,采用1991年~1997年731个站点大于10mm雨日的短历时降雨记录,对向下尺度化模型的参数进行了分区率定和分析.通过分析实测短历时降雨资料发现,黄河流域日降雨量和历时相关关系很差,相比而言,与雨强相关关系较好.文中建立了1个日雨量~雨力关系模型,并分区率定了模型的参数.日降雨时间上向下尺度化模型的参数反映了雨强日内分布的集中程度,大体趋势是从西到东增强的.本文采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和MSEQ两种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评估,分区统计结果显示,提出的模型和方法是有效的,下一步的工作是在流域水文模拟中进行应用和作进一步地验证.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植物生长以及微生物活动的基本条件,水分的充足与否与植物能否存活、生长好坏有着莫大的牵连。在长武长期连续定位试验设三种施肥处理:A:设施有机肥(羊粪),施肥量为30000 kg/hm~2;B:施秸秆,施肥量为9000 kg/hm~2;C:不施肥,以AO(施有机肥,不种植物)、BO(施秸秆、不种植物)、CK(不施肥、不种植物)作为对照,探寻植物在单播、混播模式下对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效果。在长武长期连续定位试验数据基础上,采用实地种植和长期观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模拟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分规律,为该地区合理利用降水资源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在降雨入渗对非饱和黄土边坡水分场的影响规律的基础上,研究由此引起的边坡稳定性的变化,而且进一步应用简化比肖普条分法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黄土边坡的安全系数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安全系数与坡度、坡高、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量、降雨历时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吊罗山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气负离子不仅具有镇静、催眠、减轻咳嗽、增加食欲、降血压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还是评价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吊罗山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及气象要素(雨量、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等)进行监测,旨在探索不同天气状况下(尤其在降雨条件下),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降雨强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具体表现为降雨强度越大,空气负离子含量越高。降雨过程中,雨滴与与植物叶片、枝干、土壤等发生撞击时发生了雷纳德效应;②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量与降雨强度发生变化时的雨量变化量呈显著正相关;③降雨强度较小时(15min内降雨量2mm),负离子浓度与非降雨条件下无显著差异;晴天、多云、阴天等非降雨状况下,负离子浓度也没有显著差异;④无论在降雨还是非降雨条件下,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与气温、风速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降雨格局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从种群和群落的长期观察与降雨历史记录的关联、短期人工控制的土壤水分试验、模型模拟和站点之间的相互比较四个方面论述了降雨格局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中国内陆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研究利用NOAH陆面过程模型模拟了1986年-1996年,2000年-2008年两个时间段内的中国大陆地区地表水热过程参数的变化。按中国大陆的六大分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分析了1986年以来这六大区域的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198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四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地表反照率数据、降雨数据及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的模拟结果,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地表蒸散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蒸散有下降趋势外,其余5个地区的年蒸散量都有所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地区依次为中南,西南,华东,东北和西北。地表温度与地表蒸散间有较好的响应关系,华北地区中部和山东半岛蒸散量下降趋势较明显,地表温度呈明显增加趋势;西南地区南部蒸散量增加趋势十分明显,地表温度呈现的下降趋势也十分明显。降雨的变化趋势与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降雨还是影响表层土壤水分的关键因子。除东北地区外,年降雨量与年蒸散的趋势也很一致,说明这些地区降雨量仍是决定蒸散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袁再健  孙倩 《资源科学》2016,38(4):750-757
以海河流域大清河土石山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微型径流小区、普通径流小区、微型小流域——万亩林、小流域——崇陵小流域与杨树沟、中大流域——拒马河上游与唐河上游5种空间尺度的水沙关系。结果表明,这5种空间尺度次降雨产沙模数与地表径流深均具有较强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并且可以用比例函数来拟合;小区及小流域尺度的产沙模数与次降雨量也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而各尺度的产沙模数与平均降雨强度无明显相关性;在侧柏林、松树林、灌草地、荒地(有枯枝落叶覆盖)与裸地这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中,裸地的产沙模数、径流系数最高,其次是荒地,侧柏林最小,且枯枝落叶覆盖能大大减少坡面水土流失;侧柏小区的产沙模数、径流系数均小于松树小区,其原因可能是侧柏的树冠截留较松树大;在小区尺度,侧柏、松树、灌草地与有枯枝落叶覆盖的荒地小区具有相近的水沙关系。因此,在大清河土石山区,植被覆盖可以通过减水来减沙。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进RUSLE模型的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IS与RS技术,以RUSLE模型为基础,增加流域输沙能力与淤地坝拦沙效率模块,并在黄土高原粗沙多沙区流域皇甫川进行验证。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率定期1991-1999年皇甫站实测输沙量与模拟值拟合较好,纳什系数(Nash)与相关系数均超过0.7,而验证期2000-2009年的模拟结果相对较差。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的土壤侵蚀模数表明: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超过15 000t/(km2·a)的区域主要发生于裸露的砒砂岩与植被覆盖较差的沙地;而土壤侵蚀模数小于2 500t/(km2·a)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河滩地与植被盖度好的高原区。在相同降雨条件下,皇甫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顺序为裸砒砂岩沙地耕地草地林地。根据修正RUSLE模型分析皇甫川流域淤地坝的拦沙效益发现,1991-2009年淤地坝平均年拦蓄泥沙约为0.42亿t,几乎与皇甫站(1955-2010年)年均输沙量0.41亿t相当。  相似文献   

12.
官厅水库上游地区植被覆盖对面源污染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被覆盖是影响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代表官厅水库上游地区的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坡地径流场7个不同植被盖度坡面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垂直照相法以15天为一个周期观测和控制小区植被盖度,采用传统取样和测定方法测定小区产流后的径流量、泥沙量及污染物流失量。利用2003年和2004年7个植被小区24场降雨径流泥沙资料,分析了不同植被盖度下径流量、土壤侵蚀模数及污染物流失量,来定量说明植被覆盖对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流失量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呈负指数相关关系,当植被覆盖度达到30%时,土壤流失量已小于北方土石山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200t/km2;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径流量和污染物流失量逐渐减小,与覆盖度为0的裸地小区相比,当植被覆盖度达到50%时,径流与污染物减少效益均达到65%以上。  相似文献   

13.
1 前言大量的试验数据表明 ,在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下 ,尽管由于生产条件和农业措施有所不同 ,使得紫花苜蓿 (简称苜蓿 )的产量有较大变化 ,但其需水量却比较稳定。由此可得出结论 ,在保证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之后 ,水就不再成为其高产的限制因素。内蒙古自治区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区域内 ,水资源的匮乏限制着苜蓿草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本文的宗旨是 :通过了解苜蓿的需水规律和降水及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采取与之相适应、相协调的应对措施 ,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 ,降低自然风险 ,提高苜蓿草地的产量和效益。2 各规律的特点与关系2 .1 苜蓿的…  相似文献   

14.
考虑生态环境交应的节水灌溉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文中初步总结了不同土壤水分调控措施下土壤水分分布与运移规律的研究,以及不同土壤水分调控措施对保护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状况,并对渗灌技术的研究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3)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降雨类型的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变化,利用Geo-Studio软件进行渗流场和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只影响边坡表层的孔隙水压力,不同降雨类型根据每天降雨量的不同孔压和稳定性也不同,雨量多,孔压变化大,稳定性地;雨量少,孔压变化小;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6.
FAO-56土壤水分胁迫指数计算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洁  罗毅 《资源科学》2010,32(10):1902-1909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对FAO-56建议的土壤水分胁迫指数(KS)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和改进,修正了水分胁迫发生前根区消耗土壤水分占总有效土壤水比例(p值)的计算参数,利用实测土壤水分数据来计算Ks的改进的FAO-56公式;根据禹城综合试验站新水分池2006-2007季和2007-2008季不同水平胁迫条件下冬小麦的实测土壤水分(0~60cm)对修正前后的Ks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并利用2006-2007冬小麦季lysimeter实测数据与改进的FAO-56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检验改进后方法的模拟效果;最后,根据改进的方法进行了不同处理下土壤水分的动态模拟,分析了冬小麦生育期内Ks的变化。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土壤水分胁迫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土壤水分变化动态,计算得到的日蒸散在冬小麦生育中后期(4.7~6.6)更接近实测值,误差减小:RMSE为0.72mm,MBE为0.06mm;模型效率系数提高:ME为0.77,模拟的精度均高于修正前计算得到的结果(RMSE为0.95mm,MBE为0.43mm;ME为0.60);Ks的模拟变化规律与控制的灌水下限一致,说明改进的FAO-56土壤水份胁迫指数计算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神东矿区同—土壤类型区内,选择4个具有植被覆盖度、土壤初始含水率、坡度等条件相似的试验小区.在选定的试验小区内,进行了不同微生物结皮覆盖程度(微生物结皮覆盖度分别为0、40%、50%及60%)下的强度为1.5 mm/min人工降雨模拟试验.通过对各场降雨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获得单场降雨试验的累积产流曲线、径流含沙曲线以及累积产沙曲线.结果表明:(1)存在微生物结皮区径流量要大于同等降雨条件下的无微生物结皮区,并且微生物结皮覆盖度越大其径流产生量越大,其中微生物结皮覆盖度为60%的试验区产流比无微生物结皮区增加了130%;(2)存在微生物结皮区的同期径流含沙量要比无微生物结皮区要小,其中微生物覆盖度为50%的试验区径流含沙量最少,且存在双峰特征;(3)存在微生物结皮区的累积产沙量要比无微生物结皮区小,其中微生物结皮覆盖度为50%的试验区累积产沙量只有同等降雨条件下无微生物结皮区的45.5%.  相似文献   

18.
杨萃娜  张妍青 《内江科技》2011,32(8):35+12-35,12
本文使用SWMS_2D模拟了降雨入渗条件下边坡含水量分布的变化过程,利用基于FLAC的强度折减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以某公路边坡为例,模拟了不同时刻降雨入渗条件下的含水量分布,采用基于FLAC的强度折减法进行计算,结果显示:降雨过程中边坡内土体含水量上升,非饱和土基质吸力减小,孔隙水压力值上升,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明显降低,降雨结束1500min(25h)后边坡安全系数达最小为1.09。2D2D  相似文献   

19.
黑土土壤水分光谱响应特征与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土壤水分对土壤反射率的影响机理,并为其他土壤参数遥感监测提供理论支持,以吉林省德惠市黑土野外、室内高光谱反射率为研究对象,运用光谱分析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水分光谱特征,建立土壤水分光谱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土壤光谱反射率在400-2500 nm范围内主要有5个吸收谷,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光谱吸收谷的面积增大;而秸秆光谱反射率在土壤前2个吸收谷附近没有明显的吸收特征;未翻耕土壤由于秸秆残茬的影响,第二吸收谷左右两部分面积比例增大,这一特征可用于判别土壤是否翻种;土壤表层0-5cm含水量与反射光谱数据的相关性强于5-10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光谱反射率之间是指数或线性关系;土壤含水量高光谱模型稳定性较好、精度较高,可以用于土壤含水量的速测。  相似文献   

20.
降雨型滑坡的机理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有效应力原理,降雨引发的规模较小的浅层滑坡,主要受岩土体的内聚力控制,而规模较大的深层滑坡则主要受摩擦力控制。对于大多数的降雨型滑坡易发地区,就滑坡预报而言,预报日前期的降雨量和土体含水量观测是非常重要的。影响滑坡的临界孔隙压力的因素在空间上是变化的。因此,在降雨条件相同时,在不同地点降雨引发滑坡的概率不同。根据目前物理学对颗粒物质的认识,可以推测:降雨引发的斜坡破坏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如果把降雨型滑坡的发生过程看作一个系统,降雨和环境因素作为它的输入,滑坡发生概率作为其输出,则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由此,可以认为在降雨型滑坡预报中采用非线性的方法将比确定性的模型或一般线性统计方法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