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在“对话、合作”等教育新理念的冲击下,语文的“外美”彰显有余,而其“内美”却日渐冷落,大有“浮云遮望眼”之势,为此,大力“立美”,慎用“借美”,把语文的文字美、教学美、情感美、人文美尽情展现,才是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
张载是关中理学的创始者,其美学思想既具有传统儒家美善合一的伦理美学观念,又将内心修养的趋于完美与亲身实践美政理想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天理之美、人性之美和名行之美三个方面。天理之美广布周遍而清湛明净,是宇宙间的至美;人性之美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层面,天地之性作为气的普遍本质构成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而气质之性则体现出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气质;名行之美是天理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实践表现,在内完成持中敦厚的自我完美,在外实现匡时济世的“四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进入文本最有效的方法。《乡下人家》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写法之美和情感之美。美文美读,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读出美文的情感真味。  相似文献   

4.
服饰是文化的化身,气质的浓缩,身份的象征。而服饰的审美元素包括了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 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缺陷掩饰之美、整体搭配之美等,服饰的审美应融合服饰、穿衣者、看衣 者三方面,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这样人人均可成为主宰自己个性,把握潮流命脉的服装设计师。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力作,作者在力与美的展示中,立体雕刻了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这一文学史上典型的"硬汉"形象。整部小说像一曲宏大的交响乐,处处回荡着沧桑而坚韧的精神之美、自然界的宏大之美、温和柔软的人性之美的旋律,巨大的混响中,生命之美、精神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被提升到令人仰视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美"的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着感性和理性两条若隐若现的美感意境.感性美主要包括映身之美和悦身之声,理性美主要体现为虚壹而静,愤悱之境和"化无为有"之境.两种美相互依存,最终与人性美和谐统一.作为创造美境的教师不仅要有浑厚的专业功底、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审美修养,使课堂之美顺利开展、实施.  相似文献   

7.
黄永玉工笔重彩画作《山鬼》题材取自屈原楚辞《九歌》的第九首,从其画作中的山鬼可以感知纯洁之美、自然之美,更有一种恣意徜徉于楚巫山泽与天地太虚的豪放不羁的美。山鬼的美是公认的,而山鬼的美之根源,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黑 ,是大自然的属性 ,它保持本真状态 ,其中包孕着美 ,需要人们去挖掘、发现。但是长期以来 ,黑因为不被视为美的正宗、嫡系而受到冷落、诋毁。甚至有人把矫饰当作美 ,而把属于美的黑当作丑。针对这种现象 ,莎翁透视了美人黑之美 ,并指出黑色之美 ,美在自然 ;美人之美 ,厌恶矫饰。所谓“黑是美的本质”,就是指黑属于美 ,美归自然而言的。文章还论述了黑与白之美  相似文献   

9.
徐美娥 《文教资料》2008,(29):48-49
英汉语言的音乐美从不同方面展示出各自语言的语音及其结构特色.汉语是集声、韵、调之美的语言,而英语是轻重型语言,它们的节律与韵律构成了各自特有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0.
营造美术课堂教学之美 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美术课堂教学本身是审美教学,而审美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深入钻研,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的各要素:"巧设情境之美"、"追求语言之美"、"展现创造之美","运用演示之美",在探索教学新模式、寻找教学新方法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方面作思考、下功夫,在艺术化的教学中达到最美,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以体现艺术的美、教学的美。  相似文献   

11.
衣衫     
人们都喜欢美而讨厌丑,可有些时候,我们却很难一下子就把它们分辨出来。开始时也许会有人说丑就是美,美反而是丑,但人们知道真相后便肯定不会这样说了。因为,美的东西永远是美的,丑的东西永远是丑的!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个小故事,做一个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描述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严谨美、统一关等,系统阐述了数学之美,从而揭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学之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禅宗和书法关系的研究,一般从禅宗和书法的相互影响去切入。本文尝试从另外一种角度,即禅宗美学的特质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理路的相通之处去研究。禅宗美学主要有四个特质:自由之美、空寂之美、圆融之美和顿悟之美,而这些在书法(无论是创作还是理论)的理路中都能找到。  相似文献   

1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众多美感因素的学科,作为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美在语文课堂上流光溢彩。我结合教学实践,从教会学生感受文字之美、画面之美、语言之美、想象之美四个方面,来阐述"美"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5.
文本的美,往往隐藏于语言文字之中。怎样与文本对话,才能读出其美呢?叶燮云:“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所谓“神明才慧”,说得诗意点,不就是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更新,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开辟了审美境界的新领域,艺术之所以具有“化丑为美”的美学功能,就是因为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读的审美视野也向本的写作提出暗示,而作家、艺术家对世相态的体察入微,内心蕴蓄欲吐的激情,出神入花的“生花之笔”是“化丑为美”的关键所在。艺术的“化丑为美”具有辛酸之美,畸形之美、奇妙之美、反衬之美、狰厉之美、悲壮之美等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人的美是指人在历史实践中不断远离动物性而形成发展和完善的那种人性、人格精神和人体和谐共同呈现的整体形象的美,它具体体现为自然形体美、气质修养美、仪表风度美、人格情操美。研究人之美,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吕文侠 《成才之路》2012,(18):33-33
和谐语文课堂是语文课堂的最佳表现形态和最高境界,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核心就是教与学的各种要素关系和谐,最主要的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和谐,让语文课堂达到"净""竞""敬""靓"四境之美,即"简约之美""竞争之美""尊重之美""诗意之美"。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王实甫怀着极大热情塑造的一个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是《西厢记》的灵魂之所在,而形貌美与灵魂美亦是莺莺形象的灵魂之所在.莺莺之美构建了崔张二人爱情的平台,可谓是《西厢记》之"戏引".本文试对王实甫赋予崔莺莺的第一美(形貌美)与第二美(灵魂美)进行逐层分析,以期把握形象实质,挖掘作品精髓.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之美是社会关的重要内容,它凝结着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特点,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日常生活之美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对日常生活之美进行研究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