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自成书以来,注家风起,有多少注本无法统计。但不管有多少注本,大致脱不开或"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的路子。在当下,国学一直喧嚣,但因国学底子早就丧失,"我注""注我"功力不够,就玩讨巧,撇开文本,直接将《论语》当成"丝"的兴奋剂了。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于丹讲"。开始看"于丹讲",也满怀兴趣。看了几讲以后,发现她说的《论语》与孔子八丈远,纯粹是给"屌丝"们端上"心灵鸡汤",就不再看了。心想,《论语》被讲到这个份上,孔老夫子若地下有知,还不  相似文献   

2.
一本书起家     
我家有九个大书橱,顶天立地紧靠在屋墙边。再也没有书橱立锥之地了,便将阳台封闭,又安放两个。那么多书,“文革”期间损失的还没算上,其实都是从看一本书开始招来的。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候,我父亲见别家孩子会看小说,觉得我也该会,就买了一部《西游记》给我。我一放学,跑回家就抓起来看,看得连饭也无心吃了。父亲怕我误功课,再也不给我买小说。但很幸运,我家附近有个西安市场,里面有一家小书铺,卖书,也收购旧书。我看完《西游记》,就拿去和书店老板商量好,换他一部薄些的小说。看完之后,添一点钱换另一部来看。如此这般,在上初中三年里,几乎把这书铺里的小说看个遍。那时候我爱看打仗的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隋唐演义》、《杨家将》、《精忠说岳传》、《施公案》、《七侠五义》、《东周列国志》等等,好几十部都看了。更爱看滑稽有趣的书,如《西游  相似文献   

3.
七月中旬,我去看望重庆市的老领导孟广涵同志,他把他刚出版的小说《莽原传奇》送我指正,我说我一定好好拜读。返家后,连饭也顾不上吃,看了内容简介,又一连看了“单骑遇险”,“上任伊始”,“王府巡礼”,“不速之客”,“绝处逢生”和“王府遭袭”六章,我不仅为《莽原传奇》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所吸引。晚上我爱人放弃了看电视节目的老习惯,捧起了《莽原传奇》一直看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她说孟书记的书太好看了,孔冬的人生太传奇了,她争取尽快看完。  相似文献   

4.
上小学时,我就有一个写作梦:梦想自己能当一名作家。于是,为了不增添父母的经济负担,我就到村里藏书的人家当“短工”,报酬只有一个:借书给我看。在给人家扫地、放羊、割草等“义务劳动”期间,我断断续续看了《西游记》、《天下第一棍》、《月塘演义》等古典和武侠小说。不久,我竟痴痴地在练习本每一页的背面写起“小说”来,还请爱读小说的村里人品头论足。结果,村里人、老师和父母都说我“不务正业”。  相似文献   

5.
有个学生问我看到《发现论语》(杨润根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没有,我问他这本书怎么样?他说作者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治学有新观点,自然是好事,这唤起了我阅读的兴趣,找来该书一看,只觉十分吃惊,作者对《论语》一书所作的新的诠解,我不敢妄加评说,书中对许多汉字的分析解释,使我感到惊异的同时,也实在不敢苟  相似文献   

6.
漂泊北京     
我觉得《垃圾人》是一本自传,至少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这本小说,我的一个朋友也看了,他对我说,你不能因为小说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认为这些原型真的就生活在她身边,并和她构成一种暧昧的关系,也不能因为这里面流露了那么多情感,就以为作者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7.
“从深层背景看,这次会议是毛泽东导演的、纠正斯大林错误、显示中国共产党自主路线的一个重要部署。” “英国一本小说《双城记》中,男主角在向女主角表示爱情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好像一个在幼年时期就死去的人。  相似文献   

8.
符驮和西屯     
近年来,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感觉,由于杨争光的小说《从两个蛋开始》问世,书中写到的“符驮村”似乎成了一些人来西安后一定要去看看的一个景点。当然去看的人,职业爱好都和文学艺术有关,都是读了《从两个蛋开始》这部小说之后产生出这样的想法的。是钱钟书说过的吧,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当红青年作家兴安说,国内小说市场低迷,无法达到足够的发行量,缺乏真正“类型小说”作家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国外,每个“类型小说”作家后面都跟着一大批忠实的读者,而我们的作家好像永远搞不清楚在为谁写,给谁看。我看作家最需要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和分流。不要看不起“类型小说”,因地制宜,脱胎换骨,因材“写作”,搞好了照样能成为大师。丁  相似文献   

10.
青柠 《新闻天地》2008,(8):48-49
通常,人们评价一部烂片说:不看第二遍。但对《赤壁》,我连第一遍都不想看完。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病态。  相似文献   

11.
郑慧 《中国档案》2008,(5):67-68
对《论语》的定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人把≤论语》喻为”心灵鸡汤一、有人认为《论语》是研究先秦饮食文化的典范、有人判断《论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档案学的角度对《论语≥进行定位,以见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2.
南京布     
我大学时,好读狄更斯原文小说——说起来简直是个大笑话,我现在的英语能力只够羞涩地道:“My English is poor.”还字不正腔不圆。但我的确抱读过,沉迷于一个个瑰丽的小说迷宫。每一本都很厚,我大半囫囵吞枣,《大卫·科波菲尔》里,女房东把手搁在“nankeen bosom”上,我一错眼看成nake bosom(裸胸),顿时血往头上涌,一定睛才发现是个生词儿。字典说:nankeen,南京布,一种原产我国的本色布。穿南京布的伦敦市民?我小小疑惑。我看欧美小说也多,可真没见过这名色。但狄更斯不会我欺,新英汉字典更不会,我也懒得管,继续跟着故事跑了。这些日子看《…  相似文献   

13.
《朗读者》[德]本哈德·施林克著,钱定平重译,译林出版社,2006.1我分了三次看这本不长的小说。德国人说,不论问哪个读过《朗读者》的人,对方都说“我把它一夜看完”。而事实上我读完每一部分,都要到窗前透口气,过路人给我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这以后才能回到那关乎爱情,或关乎道德、关乎历史和命运的小说中。它无论如何不能被轻松地拿在手  相似文献   

14.
李零 《出版参考》2007,(11):6-7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人民网》刊发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论语》成为蒙古畅销书"的消息,《新浪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称,2005年度蒙古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中,蒙文版《论语》位列其中,译者其米德策耶也因此获得了蒙古国翻译作品最高奖——"金羽毛"文学奖.该书在蒙古热销,先后再版4次,每次都迅速销售一空.相关报道还指出,蒙古读者愿意看《论语》,"很多蒙古人说中国的传统著作是巨大的财富,他们渴望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     
在我想把一些新春祝福转发给班上一个新加坡男生前,犹豫了一下:他过不过春节,有没有羊年的概念呢?但我还是发了,因为那个男生的中文说得很溜,也是我这里惟一可以用中文交流的同学。收到祝福,他向我表示感谢,但说他对春节不很在意,因为自己不是百分之百的华人。他爷爷是福建人,外公是海南人,父母都是新加坡出生的,会说一点中文。他小学开始学中文,说得非常好,但阅读上不如英文,所以连《论语》和金庸也是读英文版的。开始我总忘记他的身份。常常是“你国语很好啊!呵,对不起,是中文。”或者  相似文献   

17.
止庵 《编辑之友》2008,(2):62-63
我不止一次讲过,自己的人生观得之于《庄子》与《论语》。我最早接触《论语》,还是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报上连载“《(论语)批注》”,每天登段原文,再加一番批判。我对批判不大感兴趣,倒觉得“子日”的内容挺有意思。以后向朋友借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了《论语》的全文。“文革”结束后,报上登出拨乱反正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忘记了,引用很多孔子的话,令我颇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之懂得孔子,乃自此始。  相似文献   

18.
80岁的王蒙又出新书了,继《老子的帮助》《庄子的奔腾》后,这次他"瞄准"了孔子。《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对儒家经典《论语》进行了"王解"与"评点",再现《论语》的微言大义,是王蒙对《论语》的大量读书心得,经典解释转述,将《论语》作为一部活的、有针对性、有现实感、贴近人生与社会的书进行阅读理解发挥。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打破了《论语》原有段落的排列,重新编辑组合,根据其内容重新划分结构,分别予  相似文献   

19.
从《论语讲义》的成书过程看,它凝聚了作者一家上下特别是母系亲属的支持,这支持里面包括了对家族晚辈立志成才的关心,也包括了对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扬光大的朴素愿望。一两千五百年前,《论语》的直接生产者——孔子及孔门弟子、再传弟子因其衣装刻意保留古风而显得奇异,在当时成为耀眼的一族,据说儒家的得名就与其服装有极大干系。今天,《论语》的解说者、年过而立之岁的李里,也因穿着古式的长衫而引人注目,长衫先生讲《论语》成为当下国学热中一个异样符号、一道古色风  相似文献   

20.
仝蕊  王瑾 《大观周刊》2013,(12):21-21,58
自古以彩,为《论语》作注者可谓汗牛充栋,在清代,论语研究更是达到了顶峰,钱坫的《论语后录》是清代论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体例分为考异本、校谬勘、钩佚说、补剩义、正旧注、采通论和存众说七大类,此七例不仅概括了全书的内容,更是成书的重要方法,研究其体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