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以“无”为立足点,在“有无论”的广度中,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鉴于目前对老子“无”的研究中存在不少误解,以至于低估了老子作为一代圣哲的智慧。从古今西方哲学家对“无”的论述中,尤其把老子的“无”与西方现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无”进行了比较,给予老子“无”的思想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老子德论是关于人生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学说。老子“道德合一”的本体观体用形态,既逻辑地展现了老子哲学的德论主题,又首次点明了“德”即得“道”之德性的内涵和实质,并内在地构成德论之“道——德性——德行”的逻辑结构。“自然”的理念则是贯穿老子德论的基本原则。这一逻辑结构内在地体现了老子德论之本体论、价值论、修养论等基本内容,以及德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5.
要:“道”既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终极点;既是其基石,也是其核心。老子对“道”的反复变化的种种论证,则构成了老子哲学的全部内涵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有其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哲学的展开以“道”为中心,老子对“道”有着多侧面的界定和描述,综括而言,“道”具有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的五官无法把握、“无为”、客观存在、可以认识等特点。老子哲学对孔子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论语》中有老子“道”论的明显折射、“无为”思想深刻影响了孔子、谦虚不自满思想对孔子有重要影响、“不言之教”对孔子有明显影响。探讨老子哲学的体系,揭示老子哲学对孔子的影响,对把握先秦哲学的真实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中那个无形却又驾御世界万物的“道”到底是什么,一直都是古今中外老子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认定,可以解读出“道”的真谛其实就是“自然”.用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解释之,就是“自组织”.只有把“自然-自组织”作为“道”的本真意义,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道”为什么是无形无相的,也才能搞懂老子实践哲学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真义.  相似文献   

8.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前老子时期“道”语词的发展及哲学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于考察老子同时代以及之前“道”这一语词及其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考察它的原始义以及后来的各个衍生义,由此把握道从日常语词发展为哲学概念的完整过程。其具体包括:(1)“道”包括道路、引导在内的原始含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2)方法义;(3)社会法则义;(4)道德义;(5)自然法则义;(6)更为普遍的规律或法则义;(7)由原始而发展的言说义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老子之前或同时,关于道的语词内涵发展所已到达的进度,了解老子“道”的哲学的概念准备,了解前人为老子哲学所奠定的观念甚至是思想基础,并了解前老子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内在连接。完全有理由这样说,老子的道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是前老子时代关于道的丰富理解或认识构成了老子“道”的哲学的坚实概念与思想基础。老子所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向着抽象与系统高度的辉煌一跃。  相似文献   

10.
以自然论艺术的文论家可以说首标钟嵘。梁代的钟嵘在《诗品序》中针对宋刘以来的不良文风,即“文章殆同书抄……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提出“自然英旨”的创作原则。但钟嵘并没有对它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到了刘勰,作为艺术创作原则之一的“自然”才得到充分的论述。因为,一方面刘勰也看到了魏晋时期刻意雕饰的文风,如他评价晋代群才的文章是“稍入轻绮”,而到宋初的文章,则“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明诗》)。清代纪昀评《文心雕龙·原道》时也指出:“齐梁文藻,日竞雕华,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之处。”可见刘勰提出艺术自然论是具有针对性的。另一方面刘勰的艺术自然论受到“玄学”自然本体论的影响。自然最早是作为哲学术语出现于老子哲学中,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道。”的特点就是“自然”,而“自然”的含义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道是无为,无私的,但它又是万物产生的源泉,所以它又是无不为。到魏晋玄学,“自然”则上升到本体高度,何晏说:“自然者,道。”(《无名论》)把“自然”直称为道,也是万物之本。玄学“自然”本体论为刘勰的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的两个重要概念道与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它们构成了老子哲学(形而上学)的基础,并以此贯彻老子哲学始终,其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论、德论、政治论中。  相似文献   

12.
《鬼谷子》对纵横学说的理论构建,主要是引入老子的“道”论及其概念、范畴,使得纵横学说理论化、系统化。其具体做法是:把游说之术纳入“道”,寻找纵横学说的理论依托;把道家“阴阳气化论”引入游说领域,解决游说理论的产生过程;利用老子“崇阴尚柔”的思想揭示谋略的本质;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袭用,设计纵横学说的总原则;利用道家的辩证观念,总结纵横之术的方法。从《鬼谷子》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袭用与改造来看,《鬼谷子》的成书不可能晚于战国后期。  相似文献   

13.
从李约瑟与史华兹的作品来看,两人提出的共同议题主要在于老子的“自然”观是否可与西方之科学的自然主义寻获共通性。由此而展开如下的议题:1.道家之“道”,李约瑟认为有如希腊哲学中Heracletus(赫拉克利特)的主宰(logos),史华兹却以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reductionism)的倾向;2.“自然”的统一性和自发性;3.道家对自然之态度及其科学观察之心理一“静心”,李约瑟认为可与希腊Epicurean(伊比鸠鲁)和Democritus(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观念相提并论;史华兹则以为“静心”虽可与科学家处理自然的态度共同使用,但事实上并不能提供任何有力的证据,说明老子从事“自然的观察”或“科学的探究”。而史华兹除了以多元的角度来反思李约瑟的观点,又提及老子的二元对立说可与希腊哲学中Anaximander(阿那克西曼德)与Heracleitus(赫拉克利特)的二元辩证法作比较。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老子哲学基本思想和范畴命题入手,论述了老子哲学对中国美学的意义:一、“道”的哲学成就了一种伟大的、形而上的超越思想和传统,并对中国古代美学重意象、重直觉感悟的思维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二、“德”的范畴提出,说明老子“道”的哲学,实际上也是关乎人生论的,这对中国古代以人生意义追求和人生境界实现为主题的美学形成有启示意义。三、“有生于无”论,则提供了一种特殊、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即从负面和“无”方面看问题,这对中国古代美学辩证思维方式和许多范畴命题形成,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两千多年来,它对我国民族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历代的唯物主义者,无不从《老子》的“道论”吸取其精华,以发展唯物主义。“所以老子是中国唯物主义的始祖,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第一枝鲜艳的花朵。”(第490页)詹剑峯教授的遗著《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以巨大的篇幅系  相似文献   

16.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不能照字面直译作“没有作为”,或误解为“无所谓”。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相似文献   

17.
孙华玮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中国传统化认为,自然界具有着无限的生命意义,它不仅是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不仅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在,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学理论家大都推崇艺术的自然本色美。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哲学美学范畴,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题。《周易》亦云:“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些字都是对“小包”的卅美特性的描述。继老子开启的“自然本色”论之后,汉代的《淮南子·说林训》也提出了“白玉不琢,美珠不”的美学主张;唐代皎然把“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视为诗歌六种“至境”的两种;司空图则把“冲淡”“自然”列为诗歌二十四种品格的两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恍惚”、“自然”、“玄览”体现了老子的审美思想旨趣。“恍惚”是“道”的本体状态,朦胧不定的深层生命律动是美所由自的源泉。老子有关“道”之“恍惚”描述,正合乎人类审美体验的特征。老子所谓“自然”可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认识:在形上层面,老子的“自然”指一种不见斧凿痕、未经人为操作的“无为”、“朴”的理想状态。在形下层面,老子的“自然”是“道”的运行之迹,偏重阴柔指向的自然体认。老子的“玄览”乃是效法“自然”的内指心态,是一种柔顺、无欲、无疵、无知的心态。“玄览”之心不是从当代心理学的意义上与审美相通,而是从中国古典哲学重视人格理想的意义上与审美相联。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论的人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道论的真正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以及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慕和追求,而不是单纯出于对宇宙自然的科学兴趣和对绝对实体的本体玄思。因而,老子的道论也是一种人学表体论。老子据此阐发了其复归于道的最高人生境界思想及一种“玄同于道”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原和真诠,求真、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老子对“道”的阐释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尊道还世界的自然本色;返朴归真,实事求是;兼收并蓄,人尽其才以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都是老子“道”论中科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