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乌托邦是哈维空间批判理论的重要维度,这一维度从对空间的现实审视导向了一种对于未来理想空间的探索。乌托邦与"空间的生产"之间有着辩证的多维联系,空间的生产中潜藏着乌托邦诉求,乌托邦的实践也要着眼于现实的空间构型。"空间形态的乌托邦"和"社会过程的乌托邦"代表了人类乌托邦探寻的两种不同向度,彰显了人类在乌托邦建构中对空间条件和历史过程的不同关注,"辩证的时空乌托邦"着眼于将时空维度融入乌托邦构想,是两种话语的批判性重构。立足于当代的历史地理条件,一种可能的乌托邦探寻应着眼于重建乌托邦批判、乌托邦想象和乌托邦理想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2.
30年代左翼革命小说有些作品描绘了作家想象革命后将来临的理想社会的图景.这些文本所展开的"革命乌托邦"的图景明显是以当时中共苏维埃政权所承诺建立的"苏维埃农村"为蓝本.它们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底,但更紧密地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政治实践联系着,凝聚了共产党当时的革命政治纲领和革命规划.显示出为中共苏维埃政权张本的征象.在乌托邦精神已成为人类普遍稀缺资源的当代,"革命乌托邦"小说为众人设想美好生活的精神和想象乌托邦的能力仍有动人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当前"乌托邦终结"的论断在世界范围内铺开,对知识分子的精神诊断陷入停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雅各比深入社会历史深处,以求看清当前知识分子和乌托邦之间存在的张力。他通过乌托邦这一研究视域,来试图建构公共知识分子的想象空间,并寻找知识分子背后隐藏的弥赛亚情结,力求澄清极权主义和乌托邦的界限以给真正的知识分子正名,同时在多元主义的扩散中挖掘知识分子的乌托邦精神遗产。雅各比出于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对知识分子和乌托邦之间的张力进行不同以往的缓解方式。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最早创造性地发现了"异托邦"空间,并创立了"异质空间"理论,将其不断深化,他认为,与"乌托邦"一样,"异托邦"的异质文化空间可能是想象的真实场所亦或是非场所,可能是真实的亦或是是被想象和体验到的,因为空间本身就是"被观看的,被想象的和被直接体验的"①。王德威教授在《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一稿中认为:科幻文学属于"异托邦",对刘慈欣的《三体》赞赏有加,他把这个1900万年之后宇宙毁灭的故事总结为"是用一个未来完成式的说法来投射已经发生的事情。"②《三体》这部科幻小说在异托邦的叙事空间中,还加入了乌托邦、恶托邦的质素,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作者刘慈欣对传统幻想小说的一种超越,即用异托邦的空间叙事手法处理人和宇宙的关系,使其超越了简单的善恶、进化等传统想象,不仅提供了多种可能存在的空间,而且在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研究现实等方面提出了方案。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所激活,使西欧哲人凭借对中国的想象批判现实,表达变革社会的要求,形成了乌托邦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中现代性的分裂,又使这种乌托邦转变为空想社会主义,反映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乌托邦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保持了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有其局限性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的思潮相契合,两者在寻求构建理想健全的人性和发展现代艺术上的思路与途径具有某种相似性与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是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思潮在中国的现代回声。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论述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所表达的人文追求-9艺术追求,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社会想象的两个重要维度。意识形态是政治、哲学、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当今学术界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乌托邦则是西方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一个永恒话题,尤其在西方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乌托邦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形成了一条少有间断的传统。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关系的理论框架内讨论这一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乌托邦文学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人的集体隐逸精神乌托邦,引发无数文人墨客遐思.从虚构与想象理论诠释<桃花源记>并诗引起的想象混乱,阐明其政治影射和隐逸精神乌托邦建构的用意,对全新理解<桃花源记>并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国族话语”与“社会变革”这一特定的历史心态文化语境中,清末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借助将现实置于虚幻之中这种鸟托邦想象展开“中国梦”叙事与抒写。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人类对未来和理想社会的一种想象、寄托与表达,乌托邦和文学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乌托邦创作便在东西方文学宝库中层出不穷,源远流长。中西方乌托邦文学的发展路径和文化品格不尽相同,但其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源于对人类当下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的不懈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浪漫主义高举想象旗帜之后,罗蒂进一步肯定了想象的作用。罗蒂把想象视为一种创造隐喻的官能。利用想象局部新创的隐喻,把不同领域的对象或事件重新描述一番,不仅可以实现"自我"创造,还能够实现公共"团结"。不过,想象并不是取理性而代之的另一个不变"核心",而只是一种可以有效规避理性的负面作用、更好地实现"诗化"乌托邦的官能。它在和平繁荣的环境下,不断发挥作用,使人类的未来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信仰的表达方式,乌托邦寄寓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莫尔的《乌托邦》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西古典乌托邦的经典范例。世俗化是中西乌托邦的共性特征,“乡”与“城”则是它们不同社会形态的表征。但不论呈现何种程度上的殊异,中西乌托邦都为人类的文化想象注入了空灵而高蹈的基质。  相似文献   

13.
侯长燕 《文教资料》2014,(29):81-83
自乌托邦产生以来,中西文化界对其解释就一直存在着争议,直到近年来一再的重读与阐释,乌托邦才重回正轨。在中国,乌托邦书写以或隐或现的方式存在于文学史中。由于极其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制约,乌托邦想象往往以乡土社会图景的呈现作为表现方式,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再到现当代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乌托邦的文化传统一直在延续,甚至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话语模式充斥于新时期的文学史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一)康有为的乌托邦世界和大多数精于政治运行规则的人物相比,康有为更像是个孤独无助的"先知"和预言家。《大同书》的出世在满眼充斥着功利心的芸芸士子之中,总算留住了一丝乌托邦的想象种子,使他比同时代那些热衷经世技术的乱世英豪更多了些对未来的期许憧憬。  相似文献   

15.
晚清通俗小说中的国家想象充满了强悍任意的“桃花源-乌托邦”意象。这一想象意象,深深烙着中国文学想象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印迹。描绘单一且集中的强国乌托邦意象,就是对国人进行思想动员的一种文学承诺,表达着20世纪中国人的百年现代化之幻梦。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精神是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与人性根基的自由精神,是对人的有限性与生存状态不完美性永远说不的超越精神.反乌托邦主义话语遮蔽了乌托邦精神,现代人"类"的丧失与社会"犬儒化"的存在状况又导致了乌托邦精神的失落.重建乌托邦精神是时代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这一精神的重建必须在康德与马克思之间寻求"信仰"与"运动"的张力,通过对这两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实现有效的整合才可实现,在"信仰"中点滴地创造"运动"的历史契机,在"运动"中加强"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爱伦·坡在作品中把东方描绘成为幸福与智慧的乐园,呈现出一种肯定的、乌托邦式的异域想象;但是,客观存在的东方并没有将其作品中所描述的得到真实的重现,而是成为他反思19世纪美国社会的媒介和对自身文化进行批判的手段。因此,联系19世纪历史文化语境,考察爱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十九世纪美国作家对当时的"进步观念"的反思及其复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乌托邦》开创了西方乌托邦传统,为西方人打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乌托邦概念。西方的学界对于西方之外是否存在乌托邦一直有争议,国内对乌托邦的研究也一直使用西方的定义与标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为中国人创造了一片精神乐土,它也是引起西方学界对中国是否存在乌托邦文学争论最多的一部作品。分别将二者置于各自的历史、哲学、宗教背景中,不难发现二者都是作者在面对不堪的现实时,用想象力创造出的精神乐土,但是《乌托邦》面向未来,而《桃花源》回归上古世界。想象力是道德之善的工具,而艺术有助于实现这种道德之善。想象中的乐土存在于艺术中,它能够陶冶情操,拯救感知麻木不仁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一种理性的反思,《乌托邦的大学》批判了大学中盛行的工业化、专门化、哲学多样化、政治与社会的同质化等现象及其后果,并审慎地提出了一种乌托邦大学的构想。然而,该书用意却不尽于此。《乌托邦的大学》中贯注了一种"古希腊三哲"的遗风,充满了对苏格拉底式的探寻真理的热爱。以"乌托邦"为名实则促使大学人对大学的Idea的理性沉思与热切希望。在此沉思和希望中,大学人实现对自身的反思与精神的升华。《乌托邦的大学》重启大学人对自身存在的反思与特有品性的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