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改对课程的范式是一种巨大的突破,课程建设更加注重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和教材将传统的“法定教材”推向了“师定课程”,将教师从教材的传授者推到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管理者和评价者。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实现课程三维目标的主要媒介。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一批例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视教材为“圣经”,一味死搬教材,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呈现方式把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就背离了新课程的方向,削弱了教材的功能,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潜心“走进教材”,又要善于“走出教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创设路径。所谓“走进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编…  相似文献   

3.
王敏 《考试周刊》2010,(3):214-215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如今我们倡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但教师为什么要调整、补充或加工教材.教师为什么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邱修庆  徐嫄 《广西教育》2007,(4B):18-19
新课程主张“课程发展就是教师发展”,强调课程与教师一体化,鼓励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融入自己的学科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个性的教学,真正发挥教材给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本文就驾驭建构教材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从如下三方面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二次开发” 的基本涵义,不仅包括教师对既有教材的灵活运用,还包括教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 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教材资源。从本质上说,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有五种过 程:课程情景化的过程,“课程重构”过程,多元主体的“对话”过程,课程教学 一体化的过程,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从传统的课程“消费者”转变为积 极的课程开发者。通过“二次开发”教材,教师也拥有课程开发的话语权。与专 家、学者开发教材所不同的是,这种开发存在于教师的日常职业生活,是教师专业 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从2008年秋季开设至今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在五年的实施过程中,延庆县的通用技术课程跨越了“三个门槛”——“教教材”、“用教材教”、“实施项目教学,整合技术”’。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着眼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更着眼于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与发展,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广大一线教师潜心研究,认真实施,  相似文献   

7.
陈静 《湖南教育》2006,(5):43-43
教材是教师最常用、最熟悉的课程资源。教材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平常我们使用的教科书(包括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新的课程观认为,教材是一个活的文本,一个充满张力的不竭的学习源泉,是学生成长的坚实平台。教师必须注意教材与生活、社会的融合、沟通,使学生对教材这个“点”的学习能基于一个广阔的“学习的面”。教师要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做到既走进教材,又大胆地超越教材。  相似文献   

8.
庞海峰 《新课程研究》2009,(11):133-134
长期以来,“教材”被误以为是数学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致使互动的、生成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被解释为教师“教教材”与学生“学教材”。新的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资源观,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除了教材以外,还存在以下一些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教材作为知识、方法和情感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课标版的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同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对教材也提出了诸多的不同看法。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鼓励教师充分而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起激活,形成富有创新、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的教学设计。因此,新课程的教学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的过程,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一、确定创新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物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它规定了物理课程  相似文献   

10.
一、课程教材,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惟一的“法定课程”的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但也有的教师仍以旧的观念和方式驾驭新的课程教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由课程教材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开发教材资源就是根据现有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要求,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关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打破原教材结构,灵活地对教材适当地“采用”“增删”“替换”“调整”“融合”,形成全新的学科知识系统。其次是将其他学科的教材资源及各种媒体资源开发成物理课程资源;然后是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转化成物理课程资源。最后是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重构,经过教师消化、吸收,在课堂上精心组织,从而构建出高效的物理课堂。  相似文献   

12.
以前的课程观念,认为教材(实际上过去的“教材”概念往往是指规定的文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讲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教材”被误以为是数学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致使互动的、生成的、创造性的教学过程被解释为教师“教教材”与学生“学教材”。新的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资源观,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笔者认为除了教材以外,还存在以下一些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4.
“教学做一体化”就是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动手“做”等各方面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商务英语“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建设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组成一个个教学项目,以工作任务或操作载体方式,打破原有教材系统性,用工作任务驱动学生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表面的热闹、活跃,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并未真正被激发和调动起来,教学改革仅停留在操作层面,甚至流于形式。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整合在已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教材转,教材是“圣经”,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提出课程不等于教材,“生活世界”都是课程的范围。这就需要教师在…  相似文献   

16.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和重视程度.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资源”,充分认识其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文就对新课标下物理教科书中“课程资源”的利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的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教学的凭借和资源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改变了将教材视为圭臬的教书匠心态.不断努力地实施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深刻转变.这与新课标“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凸现了课程资源的意义,不再把教材看作是“圣经”。它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工具,一个“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范例”,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渐入人心。广大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开发、加工和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使之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服务。然而,部分教师没有领会课标精神,为了追新求异,一味地否定教材资源的价值,甚至对教材中的“三言两语”也弃若敝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材资源的浪费。那么,应该怎样把握和利用教材资源呢?本文以鲁人版教材为例,从教材“三言两语”资源的价值视角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改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内涵的理解以及对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接触和学习数学.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谓高屋建瓴.”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科学而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