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美国研究生资助公正客观的资助评审制度、科学规范的资助管理制度、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相结合的资助类型、强有力的多元资助体系和差异化的资助分配制度。提出我国应改革奖助评审制度,促进评审公正客观;强化和落实高校与各院系职责,健全与完善研究生资助管理制度;拓宽资助渠道,促进资助类型多样化;加强资助力度,扩大资助受益范围;实行差异化的资助分配制度,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资助法治化是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而完备的法律规范是高校学生资助法治化的前提。相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实践,高校学生资助理论研究和法律制度供给明显滞后,其中,资助法律属性有待厘清,资助管理机构、资助资金管理、资助信息管理、资助评审机制、资助程序和监管责任亟需依法规范。在厘清高校学生资助的行政给付性质基础上,应当确立教育公平、隐私保护和资助育人的法治化理念,构建高校学生资助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建立高校学生资助监督和纠纷解决机制,推进依法资助,进而实现资助资源合理配置和教育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国家资助政策是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资助育人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我们国家也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资助体系,资助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困难学子得以顺利入学。但是现行的资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总存在一些偏差,难以满足资助工作的要求。精准资助是解决当前资助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精准资助和分析当前资助存在的问题,以期对资助工作提出建议,实现精准资助。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应从无偿资助为主向有偿资助、奖励资助转变。扩大有偿资助比例和范围,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减少无偿资助。既要发挥资助体系的扶贫解困功能,还要发挥其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和公众、舆论关心关注的热点。学生资助工作特征研究有助于高校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科学分配资助资源,进一步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研究表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资助实施的政策性与敏感性、资助执行的普遍性与差异性、资助对象的庞大性与独特性、资助运行的程序性与协同性、资助工作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积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资助模式,积极推行精准资助模式,实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学生需求精准、资助形式精准、资助效能精准“四精准”,努力提高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水平。通过分析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精准资助队伍建设、构建精准的分层分类认定体系、实行精细化管理、精准育人、拓宽资助途径,提升精准资助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新的时代要求,但目前地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诸多环节存在很多问题,使地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成效没有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地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助对象识别认定不到位、资助方式不够科学合理、资助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资助帮扶在心理和思想层面缺位。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更精准更科学的贫困生认定体系有待完善,资助工作人员管理力量和专业化水平有限,资助育人的实效性需要切实有效增强等。地方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成效提升的路径:利用大数据推进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对象精准认定,全面统筹规划保障地方高校资助力度和资助方式精准,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地方高校资助管理精准,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推动地方高校资助育人精准,积极构建科学的地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机制。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资助资金的提供主体、资金发放形式、获得资助的标准、资助的经营者和资助目的。从不同侧面来看"多元"其内涵不同,从而形成多元资金提供主体、多元资助形式、多元资助标准、多元资助经营主体和多元资助目的。在多元大学生资助制度体系中,政府资助占据核心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资助来源、资助力度、资助方式、资助分布四个方面分析美国联邦政府对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生的资助情况,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对资助进行规划,制定法规制度保障资助顺利实施;资助力度较大,有意识地引导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资助来源广泛、方式灵活,重视研究生职业发展;积极开展资助效果评估,强调研究生资助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这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生资助体系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否遵循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原则是有效开展新形势下大学生资助工作前提。本文力图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原则: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资助与励志相结合的原则、资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经济资助与心理资助相结合的原则和显性资助与隐形资助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后脱贫时代,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机制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表现在资助理念的转变、资助结构的多层次化及资助模式的精准化等层面。但由于资助育人管理制度的落后、资助认定精准度的不足、资助育人功能的缺位及资助育人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高校资助育人机制建设步入困境。为此,高校应推进精细化管理,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机制,并结合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价值观教育的深化及资助评价体系的健全,推动资助育人机制的精准化、全面化发展,在创新实践中提升资助育人机制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政府资助与民办高校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政府资助能有效地促进和引导民办高校的发展,而民办高校的发展迫切地需要政府资助。政府资助民办高校发展的机制主要有:供应—需求导向资助、输入—输出导向资助和地区或当地政府资助三种类型。研究认为,政府资助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制定应坚持直接资助、间接资助和重点扶持相结合,以间接资助为主,并积极优化民办高校融资的制度环境,适时地推行教育凭证制度。  相似文献   

13.
博士后资助体系是博士后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中国博士后资助体系经过30年发展,反映出的是机构条块分割的分散式资助,导致资助强度不公平、成果归属难确定、影响有价值课题申报和增加站点管理难度等问题,它已威胁到博士后制度生存。改革博士后资助政策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改革基本思路是采用全额资助,资助体系由"教授资助、政府资助和站点资助"三类构成。  相似文献   

14.
近代苏南地区国民义务教育优于其他地区,与家族给以大量的资助密切相关。资助资金的来源主要为家族个人资助、慈善组织和实体收入、家族产业利润资助。资助范围方面表现出族内子弟、贫困子弟、优秀学生优先资助的特点,资助年限都超过当时国民义务教育的年限。同时,苏南家族对国民义务教育的资助也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资助年限超过国家义务教育标准,资助具有连续性,积极支持女子入学,资助范围由亲及疏、惠及大众等。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关乎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等核心问题。资助育人实践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认定、合理资助、学生全面培养等环节。系统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进一步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做好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的互动,把好资助源头奠定精准认定、精准资助基础,实施分层资助推进国家资助政策科学落实,打造育人体系实施"三全育人"促进全面发展,完善评价体系推动资助育人工作成效落实的对策,以期提高认定精准性与资助育人针对性,提高资助育人成效,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发达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其大学生资助工作呈现资助理念多元化、资助法制健全化、资助性质多样化、资助效益最优化、资助覆盖面广等特点,这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受助机会,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文章在介绍分析美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的同时,探讨了借鉴美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水平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美国在博士生资助方面有其特点,即强化科研资助,凸显博士生资助的国家战略;奖优和助困资助类型多样,助学贷款的政策力度逐步加强;实施多类型报酬型资助,多举措激励博士生自助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实施差别资助、定向资助和分段资助,重视博士生资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中国博士生资助的现状,美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有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问题,使其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并不乐观,其资助理念、资助认定、资助对象教育方面均存在问题。对此,应通过转变资助育人理念、建设资助育人机制和丰富资助育人活动等路径,全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高校资助体系,以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公平。但是,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存在无偿性资助占主导、资助工作缺乏有效操作程序、国家助学贷款主体地位缺失、资助停留在经济层面等弊端。相比较而言,美国高校资助体系具有资助理念多元化、资助结构多层次、有偿资助占主导及“资助包”制度有效可行等优势,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20.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方师范生资助具有的主要特征:就整体资助力度而言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政府的资助力度比重达到整体资助力度的84.85%;资助正朝着兼顾公平的方向发展,资助范围不断扩大,且资助力度稳定;但同一般大学生相比,地方师范生享受到的资助恩惠仍有限,处于可以忽略不计的境况。为此,在扩大整体资助额度,调整资助贡献率和受益率结构的同时,有必要为地方师范生设立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的专项资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