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亚敏 《小学语文》2012,(12):30-34
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但是,“民主”“平等”绝不意味着“放任”“平庸”,课堂中任学生天马行空、没有目的、没有层次进行议论的做法,严重影响课堂效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当好课堂学习平等中的首席。  相似文献   

2.
新课堂的特点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不应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应是学生自我探究、获取、形成知识的过程,所以新课堂提倡学生的活动。在此理念指导下,许多教师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如形式化、复杂化、高成本化等问题。本文谨从几种常见的课堂活动行为出发,分“质疑”、“探究”、“反思”三个步骤对课堂活动主体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望能为教师“去伪存真”、“把准学生主体性之脉”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构“让学课堂”不是让教师“无为”,而是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赋予学生。在建构“让学课堂”的过程中,只有教师“让”得巧妙,学生才能“学”得深刻。“让学课堂”是一种开放性、主动性、深刻性的课堂。建构“让学课堂”,要求教师打开“学”的动力源,打通“学”的障碍点,打破“学”的边界线。构建“让学课堂”是对学生学习权利、学习时空、学习能量等的多维度赋予。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本”、“互动”等词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亮点,“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盈人关怀的融洽氛围……。课改的确让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是,审视我们的课堂,由于部分教师没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或实质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  相似文献   

5.
面对全新的课程,广大教师以空前的热情积极接受教育教学新理念,努力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涌现出了生动活泼的教育景象。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有的教师却迷失了课改的方向,诸如误解师生“合作”弱化教师“主导”作用,教师“主导”僵化生硬;学生“探究”“参与”形式化、表面化;片面强调张扬学生个性而无味的表扬过多过滥;  相似文献   

6.
张玲 《湖南教育》2007,(11):39-39
一、张扬的个性“遮蔽”必要的秩序 新课改所倡导的理想课堂,应该既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又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即课堂上学生“自由”而不“放纵”,“约束”又不“刻板”,真正做到“自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要想让语法课堂“活”起来,首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动”则“活”。“动”既是前提又是过程,决定着“活”的始发和质量。“动”要求教师在分析语言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交流活动和情感体验,将不灵活的语法课堂变成快乐游戏的课堂;“动”意味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叶澜,2002),充分释放其内在能  相似文献   

8.
周玲萍 《考试周刊》2009,(45):221-222
课堂“意外”往往是指课堂的现实情景与教师的预设情景不一致,具有突发性,无准备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意外”也随之增多,面对“意外”,教师需要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发挥教学智慧,让这些“意外”演绎精彩。  相似文献   

9.
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给孩子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该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课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这些天真无邪的天使们?我思索着、思索着。给孩子一“个红色”的课堂“红色”:热情、充满激情。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造就的。我常常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只要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课的老师都会有这种感受:窦老师一上课,学生的眼睛就发亮,听课老…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主体性体验的缺失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更不用说创造者。这就造成了学生主体性体验的缺失。学生的主体性体验的缺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萎缩,这是一种“去我化”的教学活动。只有“他(她)的”而失去了“我的”体验的教学无疑失去了课程的生命关照,学生得到的并不全是他们自己体悟到的,“我们听得到声音,却得不到印象;我们听得到声响,却看不见行动”,“因为它们缺乏对内在生命的直觉,它们缺乏内容”。在这种教学情景中,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被置于教学之外,疏离了真实的体验,失去了自已的话语权,本应丰富完满的“全人”不知不觉成了机械的、冷漠的人,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可见,表扬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很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表扬学生是教师们常用的“招式”,可大多数教师只是“守株待兔”式地消极等待表扬学生的机会的到来.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被动地等待学生做出成绩再去表扬,表扬的大都是班上的优等生。长此以往,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学习”、“个性化阅读”让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课堂热闹许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课堂上搜肠刮肚地寻找有自我创新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口号。但在这热闹繁华的背后,有些隐患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对个性化阅读的过度追求。有的教师盲目追求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创设愉快课堂环境,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启智 《考试周刊》2011,(60):185-185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总是教师“满堂灌”,课堂上只有教师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自然没有轻松、愉快可言了。即使有些能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无非是知识的容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部分学生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了物理学科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学质量自然不佳。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重视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努力引领学生快乐学习,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许多教育学者在描绘未来理想的课堂教学时称,课堂中不再有“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式的学生”及“学生式的教师”。这里是倡扬“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教育教学理念。但,这并非意味着取消了教师引导的作用。在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中,教师溶入学生但决非淹没于学生之中。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做教师的总受到“师道尊严”的影响,课堂上,摆出一付我是教书的“先生”模样,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课余,与学生交往,以“长辈”自居,学生必须尊敬和听从自己。实践证明,教师这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和做法。不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也不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教师若能放下架子,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新的教学模式走进数学课堂,学生成为主体的局面已形成,教师的主导角色也得到了新的定位,高质量的数学教育等于“双基”加“创新”,忽视“发展创新能力”和以“教师为中心”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是立足于“人的发展”而提出的。开放的语文课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展示。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就目前看,真正要实现课程的开放.首先要实现课堂的开放,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活泼、健康发展的天地。而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先成为一个“开放”的人,需要教师用开放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为学生的个体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具体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实施课程改革,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作“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地随意表扬,…  相似文献   

19.
评价是一缕春风,学生是一池春水,风吹水起。在素质教育的天地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激越的浪花,翻卷成一幅壮丽的美景,教师要驾驭好这股“风”,既不能“风平浪静”,让课堂死水一潭,又不能如“狂风暴雨”,让课堂失控,而是要“润物细无声”、“百舸争流忙”。为此,笔者在实施初中英语教学评价中尝试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营造课堂氛围,让师生沐浴在身心愉悦的学习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实施正使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斥责的少了,表扬的多了;打击否定的少了,鼓励肯定的多了。学生听课情绪高涨,态度积极———表扬正日益成为小学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由于理解上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在运用表扬这一行之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时存在着过于“简单化”的倾向,因而使得形形色色的表扬背后潜伏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本文拟从几种常见的课堂表扬方式对这些问题作一简要阐述。“好极了”果真好吗在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年、月、日”上,教师先让学生合作观察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