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她曾有机会当一名公务员,而她却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当了一名教师;她曾有机会走上管理岗位,而她却选择奋斗在教育第一线;学生称她为超级老师,而她则称自己是教育的农人。她就是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高级教师——郑英。因来自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所以她怀念乡间的阡陌,也对忙碌于阡陌上的农人有着独特的眷恋情结。再联想我们的教育与农耕是如此相似:耕作的对象是庄稼,它们有生命,有着各自鲜明的独特性,稻麦桑麻,形态不一;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也是有生命的,也有着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青年教师白杨。当我问及她的教学改革情况时,她侃侃而谈。她说:1991年参加工作后,正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9年来的工作实践使自己对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不断加深理解,并且正在努力探索,全面实施。工作中认识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全面发展”相对于“主动发展”抓得比较扎实,而后者却注意的不够。为此,她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实施“主动发展教育”。她认识到实施“主动发展教育”靠师生双边活动,如何把学生从被动的、苦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在…  相似文献   

3.
<正>在“双减政策”推行的今天,人们呼唤魅力教师的涌现。那么,什么是“魅力教师”呢?她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平时总是轻声细语,学生却对她言听计从。好几个学生曾因为她而放弃报考顶级院校,誓要报考师范类中文专业,为的是今后也能当一个像她那样的语文老师。她担任初三班主任时,班上好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听说她会跟上高中,就放弃了上其他重点中学的机会,非要继续当她的学生不可。这类小事不胜枚举。她,  相似文献   

4.
她曾是老师最钟爱的学生。当走出师范学校时,年轻的她坚信,自己有一颗博爱的心,世界上有什么是爱心所攻不破的呢? 她真心地爱着每一个学生,用心地教着每一个学生;嗓子喑哑了,眼睛熬红了,然而学生却依旧茫然,忙忙碌碌一年,她写给自己的评语是:误人子弟! 一向骄傲自信的她胆怯了、自卑了、动摇了。她开始明白,想当一个好老师和当一个好老师,其间的距离有多大! 她收起了所有的娱乐,开始重新学习,每一期《山东教育》都被她翻得“体无完肤”,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被她缠得“见她色变”。当梦中寻了千万次的事——脱产进修梦想…  相似文献   

5.
編輯同志: “人民教育”一九五五年四月号讀者來信欄發表的周宜同志的“新滬中学不該以錯誤态度对待青年学生”一文,基本精神是正確的。我們已進行了專門檢查: (一)在对待刘秋月的錯誤态度上,暴露了我們在思想認識上对如何教育青年問题是不明確的,具体表現在:(1)把易於接受新鲜事物,也易於受舊影响感染的青年学生,因其曾有过悔悟表示而实际未改的情况,就錯誤地把她与某些受舊社会坏影响很深的成年人等同起來了。如当她对自己錯誤表示願意改正的時候,不是熱情關怀,坚持耐心說服教育的方針,而認为她是在作假,採取不信任的态度。我們也曾分析过她的家庭出身、社会關係,但未能据此更有效地來对她進行教育,却把这些当做了“难以教育”的根据。顯然,怀着这种錯誤想法是不可能坚持正面耐心教育的方針的。(2)对於流氓和被流氓引誘而沾染了流氓習气的青年学生之間的界  相似文献   

6.
最近,从电视上听到一个从12岁就开始痴追刘德华的兰州女孩林娟的故事。林娟为了能够到歌会现场亲眼见到华仔,不惜让父母变卖家产、倾家荡产而几次为她筹措旅资;为了自己的追星梦,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听刘德华的专辑而不惜放弃学业,从12岁一直追到28岁;为了自己虚无缥缈的梦想,当别人问她“在你的生活中父母与刘德华哪个重要”时,她甚至毫不犹豫地说“刘德华重要”。造成林娟这种行为和心态的祸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是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退让和缺少爱心、责任感教育所致。就连知道林娟一事后“很不开心”的“当事人”刘德华也说:“一个…  相似文献   

7.
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肖焱,十分庆幸自己一直都在学校。多年的校长经历,让她面对现实的“熙熙攘攘”,越发沉着和淡定。她称教育要“敬畏生命”,而非把生命当作面团来回揉搓。
  接手东郡小学五年来,用她自己的话说,便是“几乎屏蔽了外界”。“屏蔽”的是行政上的琐碎,而大力敞开的,却是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和国际教育的对接。
  “教育是可以美好的。美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发现美好的自己,享受美好的自己,成为美好的自己,即教育就是要成全每一个孩子。而能实施这样的教育,本身就是破茧化蝶般美好的过程。”她如是说。  相似文献   

8.
<正>从教28年,曾华容的教学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多个学段她都经历过;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两种管理体制她都接触过;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员,两种角色她都体验过……因此,2021年,当曾华容从普通教育跨界到特殊教育时,身边的朋友笑称:“你的教育生涯快要‘通关’了。”这些年,每当上级领导下达工作调动的命令,曾华容总会谦逊地服从安排,“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哪怕偶尔有些想法,她最终也会设身处地地为大局着想。  相似文献   

9.
<正>《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美国女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英文版本名称是Educated,翻译过来就是“教育”的意思。中文版名称是作者自己拟定的。初读书名以为是作者希望我们要追寻自由。品完之后,含义却远不止如此。鸟儿飞向的那片山川究竟是哪里?作者自己也有一番思考:也许是转变,也许是蜕变,也许是虚伪,也许是背叛,但她称之为“教育”。对比英文名称,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人生     
以教育认识自己天下最可怜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不认识自己。有的人因为不认识自己而走入歧途,一切堕落,事业不得成功,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何等的危险。认识自己有两方面:一为自己的主体,或称“自我”;一为自己的环境,或称“外物”或“客体”。单是自我,不会有正确的认识;单是被认识的客体,也不能认识自己:必须明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了环境,方能认识自己。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的就是我们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更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她自称是一个平凡的人,周恩来总理却称她为中国的“国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人们在提起她时,总是以“花园般的城市”来形容。然而,当你了解了她以后,在你的心里留下的却远远不只是她美丽的外表。笔者曾有幸和同事一行三人去新加坡考察了当地  相似文献   

13.
作为解放大路小学的一名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艺术节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艺术教育魅力无穷。一、艺术教育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艺术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我们班的艺术节节目是武术:“中国功夫”。教武术的赵超同学在我们班平时总是默默无闻,她不爱出头露面表现自己,一遇到什么事总是很胆怯。当我言明了艺术节的重要性,把任务交给她时,她欣然接受。然后,就找来了磁带,根据音乐节拍分解动作教给同学。这样既发挥了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树立了她的自信心。二、艺…  相似文献   

14.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日本女孩,自小嗓音就沙哑,同龄人都因她“丑陋的声音”而不愿与她交朋友。但女孩从未因此郁郁寡欢,她一直积极而快乐地寻找着每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还称自己为“文牛”。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怎样做人。在儿童教育上,他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细想起来,有以下八条:一、“木匠说”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文艺写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作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这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她教育了两代人──记“小箩卜头”的姐姐宋振平田沾霖当她被孩子们叫“阿姨”的时候,她就在“痛说革命家史”;当她被孩子们称“奶奶”的时候,她还在“痛说革命家史”。去年,她去高陵县中学作报告。一位中学生的父亲正是30年前在这里听过她报告的县委副书记。在陕西...  相似文献   

17.
最近,从电视上听到一个从12岁就开始痴追刘德华的兰州女孩林娟的故事。林娟为了能够到歌会现场亲眼见到华仔,不惜让父母变卖家产、倾家荡产而几次为她筹措旅资;为了自己的追星梦,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听刘德华的专辑而不惜放弃学业,从12岁一直追到28岁;为了自己虚无缥缈的梦想,当别人问她“在你的生活中父母与刘德华哪个重要”时,她甚至毫不犹豫地说“刘德华重要”。造成林娟这种行为和心态的祸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是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退让和缺少爱心、责任感教育所致。就连知道林娟一事后“很不开心”的“当事人”刘德华也说:“一个女孩子因为喜欢我,而做那么多伤害爸爸的事情,我觉得有一种遗憾,(忽略了)一种我们所说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智慧宝典     
《同学》2003,(1)
感谢庄重他终于娶了她。就在结婚那天,他告诉了她一个秘密:“多亏一位老人的帮助,我才有了认识你的机会。”“什么机会?”她笑眯眯地问。“我曾拜托过那位老人,当只有我俩上电梯时,请他悄悄地把电梯停止5分  相似文献   

19.
她曾经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当她走出婚姻失败的阴影后,却发现在失败的婚姻中最受伤害的却是自己的儿子。由于家庭的破裂,儿子变得自卑而孤僻。她非常愧疚,费尽心思给儿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最终让儿子走出了单亲家庭的阴影,也从中积累了许多教育孩子的  相似文献   

20.
常艳春  郭阳 《家教指南》2006,(11):11-14
她,3岁半就能阅读中学生读物;4岁开始编创童话;5岁时已有数百本书的阅读量。她小学免读;9岁进入市重点中学;15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在紧张备战高考的同时,她却忙里偷闲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校园小说——《晴天·雨天》。她叫张玄,一个满脸阳光的女大学生,大家称她“天才女孩”,而她却平静地说“:我不是天才、神童,只是我母亲教育的科学而已。”那么,其母是如何教育她的呢?近日,记者对张玄的母亲张鹤立女士作了专访,她表示: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您所说的“快速阅读法”是什么概念?张鹤立答(以下简称答):这是我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