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D3-Edit 是大洋公司推出的新一代非线性编辑系统,产品采用 Redbridge 数字视音频接口板卡,拥有齐全的模拟及数字视音频接口(IEEE1394、模拟分量接口、模拟复合接口、SDI 数字视频接口、模拟平衡/非平衡音频、提供同步和键输入输出),为系统提供高品质的广播级视音频素材。该系列产品内置 softcodec,利用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数字视音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地电视台纷纷进行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的数字化改造。电视节目制作从传统以录放机加字幕机的线性电编的模式,转变到普遍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及非编制作网;节目的播出也从以录像机为主播出信号源、以基带模拟视音频信号传输的方式,逐步转变成硬盘播出服务器为源设备的数字信号播出方式;文稿编辑也逐渐从手写转  相似文献   

3.
泰州台 E-net 制作播出网是全国首家整合了 E- net 制作、播出以及成熟的大型网络应用技术,是较为先进的非编技术。下面向大家作具体的介绍。一、基于软件编解码方式非编网络设计思路目前在国内使用非线性编辑网络的电视台中,其非线性编辑网络结构都是基于“视音频压缩/解压缩板卡 PC 平台”的方式构架。这种构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4.
刘建成  周芸 《声屏世界》2001,(Z1):43-44
概述 非线性编辑系统作为一种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的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系统,把数宇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和网络化带入视频编辑之中,给电视制作带来重大变革,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编辑方式,使电视工作者过去难以作到的许多美好创意得以实现,也使广大电视观众充分领略到电视的魅力。 非线性编辑系统网络方案 1、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优势和技术 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线性编辑而言的,传统的编辑方式为典型的线性编辑,系统由2台放像机、1台录像机和1台编辑控制器组成,以录像带为记录载体,视音频信号按顺序记录在录像带上,编辑时也必须按顺序寻…  相似文献   

5.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有视音频板卡、视音频编解码以及渲染引擎。当这三个部分都提供高清的处理能力时,非线性编辑系统即具备了高清编辑能力。笔者以电视台普遍使用的大洋高清制作网为例,解析高清电视节目制作的关键技术和  相似文献   

6.
李杰 《中国传媒科技》2010,(11):78-79,81
非线性音频编辑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在广电行业视音频节目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广播电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音频编辑方式——数字非线性音频编辑。以非线性编辑取代传统的线性编辑,不仅仅是编辑方式的改变,从深层次上看则是音频节目制作领域观念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7.
<正>非线性编辑系统启始于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并且随着数字存储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许多中小电台公司纷纷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提高其节目制作效率。本论文通过对非线性编辑技术、非线性编辑系统构成分析,并结合电台实际工作需要研究非线性编辑技术在电台节目制作的实际价值。非线性编辑改变了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实现了电影编辑和电视编辑优势的整合,利用非线性编辑技术有效提高了  相似文献   

8.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数字电视的建设在各级电视台已经启动。就制播而言,表现在非线性编辑网络和硬盘播出网络的广泛应用。因此,非编网与播出网之间的传输方式成为各台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目前,非编网与播出网之间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传输方式:1、数据传送,即将非编网的节目重新编码,通过网络传送到播出网的视频服务器;2、视音频信号传送,即将非编网与播出网通过视音频电缆相连进行传输。本台非编网采用的是大洋公司的X-edit系统,播出网采用的是格非公司的硬盘播出系统,主体均采用以太网技术搭建。两种方式究竟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9.
孙浩 《出版与印刷》2003,(Z1):63-66
电视的实现,不仅扩大和延伸了人们的视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且以其形象、生动、及时的优点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视频技术和数字音频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的编辑方式正从传统的线性编辑向非线性编辑过渡,表明电视节目制作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促进了电视节目制作从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的转变.而非线性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以及数字摄像机、数字录像机、数字照相机和其他计算机外围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不再遥不可及,许多业余或半专业的视频爱好者,都开始用DV数字摄像机自己拍摄素材,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特效的视频节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音视频采编的相关标准、视音频信息采集中的文件格式、视音频节目的编辑整理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方面,探讨了数字资源建设中视频与音频信息采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电视技术数字化及计算机技术在存储容量、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速度等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与传统的编辑制作系统相比,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素材编辑、特技制作、制作效率等方面的优越性和灵活性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信息处理容量、传送方式、节目和资源的共享等方面还不够完美。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基于网络技术和非线性编辑技术的非线性编辑网络已经大量应用于电视节目制作中,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视频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电视制作产生了一场革命,最为典型的要数非线性编辑与制作的网络化。整个制作与编辑是在键盘的敲击和鼠标的点击下完成的。以非线性编辑代替了线性编辑,以“盘基”存储代替了“常基”存储。  相似文献   

13.
非线性编辑硬盘播出系统及音频工作站是把模拟系统中输入、输出复合视音频信号变换成视音频数字进行存储与传输,用数字信号在非线性设备之间通过网络结构(以太网)进行连接。遗憾的是,大多数县市级台单纯地把音频工作站仅用于电台,忽略了音频工作站在电视台的使用,若电视台、电台并网,将形成一种资源共享,优化制作播出系统,达到优质、高效、安全制作播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非线性编辑已经取代传统的线性编辑方式成为电视后期制作的主要方式.本文结合非线性编辑制作网的升级实施过程,介绍了NAS与SAN存储技术在电视制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视频应用正变得越来越普及,数字视频技术也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在个人计算机上处理视频图像开始流行起来,并出现了像 Premiere和 After Effects这样的视频非线性编辑软件,他们与专业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区别仅在于不能实时生成编辑结果,但产生的最终结果却可以与专业级的非线性编辑软件比美。可以预计,电视节目的制作将不再是少数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视频处理技术、图象压缩技术、高速网络接口技术、硬盘存储阵列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电视制作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非线性编辑方式是计算机技术在电视制作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与传统编辑设备相比较,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了信号的全数字化处理,不损失视频信号质量;实现了编辑、特技、字幕、配音等多种功能的集成,提高了编辑效率,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变传统的串行制作为并行制作,降低设备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非线性编辑网络倍受各级电视台的青睐。吉安电视台于2001年10月引进大…  相似文献   

17.
国外视音频元数据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基于MARC的《数字动态图像元数据指南》、基于DC的《ViDe用户指南》、同时支持MPEG-7和DC的《MIC核心数据元素表》、视频元数据和文本元数据并重的开放式数字视频图书馆元数据这几个近年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视音频元数据方案.在国内外视音频元数据方案的基础上,总结了视音频元数据的特征,分析了视音频元数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招远电视台针对原有的摄录设备以及新增加的苹果数字视频编辑系统,以火线/以太网技术独具创新的组建了数字化新闻制作网络。该组网方式不仅实现全数字制作,而且大大降低组网成本,具有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详细介绍了制作网络的架构、技术特点及其关键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杨运国 《今传媒》2011,19(1):149-150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视音频声像设备从传统的模拟视频技术发展到现代的数字视频处理技术,其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在科技发展大潮的推动下,为了提高视音频信号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许多有条件的电视制作部门都已经将原来的模拟视音频设备更新换代为数字视音频处理设备。在现阶段,若要全部实现数字化,在经费上一时难以解决。能不能以较少的经费投入对现有的模拟电视节目制作设备进行更新,实现数字视频制作呢?下面根据我单位原有设备升级改造的工作实际,介绍一种投资少而实用的实现电视节目制作数字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中心播出网络概述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北京电视台新电视中心的建设也进入倒计时读秒阶段。我能有机会参与这样大规模的全数字化电视台的建设,是难得的机遇与挑战。新中心技术系统分为视音频系统和制播网络两大部分。其中视音频系统主要负责节目生产工艺流程中系统间的视音频信号的处理与交换;制播网络部分主要负责节目生产工艺流程中系统间的视音频文件的处理与交换,同时在两者之间建立必要的连接,以实现无磁带化的节目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