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2.
新闻敏感对于记者采写新闻至关重要。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指出:“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子能识别出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笔者1985年从街头拾来的一则新闻《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在商丘报刊出后,文汇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相继转载。这则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一书登载此文时,赵远化同志著文这样说:“这篇连标点在内只有415字的消息,是一篇以新取胜、因小见大的经济报道。它向人们报告一件悄悄地闯入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我今天想就新闻敏感与记者素养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记者贵有新闻敏感我最近与几位新进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交谈时,他们都为跑了很多地方而抓不到好新闻而着急。他们说,辛辛苦苦写来稿子,编辑部的同志却说稿子中间没新闻。这就使我想到,干新闻这一行,当编辑,  相似文献   

4.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拍摄出好新闻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我们常说,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就是指他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敏感而熟练地发现问题,随时观察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拍摄出深受群众喜欢的好新闻。那么,怎样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要想增强新闻敏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没有新闻敏感的记写不出好新闻,而没有新闻;敏感的编辑,不但编不出好新闻,还会葬送好新闻。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教人作文章的书汗牛充栋,如过江之鲫,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大作家靠读怎样写好文章这类书籍而成为名作家,没有一个记者靠啃怎样写好新闻这类书籍而成为名记者。古人云:“文无定法”,鲁迅先生对此也曾作过精辟阐述。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而且不断发展十分活跃的学科,海外有些学者甚至不承认新闻是一门学科,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读者阅读一篇新闻,总希望能明了这则新闻的社会意义;记者或通讯员写新闻,也总是希望读者能够充分理解这则新闻的社会价值。作为从事多年编辑工作的笔者认为,一篇脍炙人口、意义深远的新闻的构成,新闻背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尽管不一定每一篇新闻都要写背景。但一篇好新闻不能没有背景。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这样,记者才能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新闻、写好新闻,让自身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从而在媒体行业中发展得更好。本文浅谈了新闻敏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1968年我恰好12岁,升入初中。教我们语文的陈老师喜欢写新闻,就在班里成立了个“小记者组”,我是成员之一。我们除了向班里的黑板报和校报投稿外,还经常向上边新闻媒体投稿,可我写的稿件屡投不中,不免心灰意冷,觉得自己不是当“记者”的料。记者陈老师经常给我们上“新闻课”,讲得最多的是一名记者要有激情和敏感。他说,新闻记者一定要保持激情和敏感,没有激情和敏感,就发现不了好新闻。那天周末听了陈老师的新闻课后回到家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这样,记者才能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新闻、写好新闻,让自身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从而在媒体行业中发展得更好。本文浅谈了新闻敏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采编业务中,有的记者特别是新记者常常为抓不到好新闻而困惑,当看到别人能够从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中挖出新闻来,就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够发现这个新闻而自己却没有发现,别人有什么技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技巧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对新闻的感知能力,对记者来说,有了  相似文献   

12.
县市报由于受区域的局限,新闻源头较为狭窄,记者时常为写不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而苦恼。的确,在我们身边,不可能每天都有被称之为好新闻的事件发生,但好新闻又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也是事实。关键是记者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新闻。  相似文献   

13.
第一.闪现型新闻敏感。在无意中碰上新闻信号就立即直接与头脑中潜伏信号相印证从而识别其新闻性。运用这样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新闻敏感叫闪现型新闻敏感。从记者主观上看,他并未特意去找这件新闻事实,甚至可能正在专心寻找另一条新闻或毫无寻找新闻之意。处在无意之中。但是。突然出现了机遇,想不到的新闻事件在眼前出现了。别人不觉得它是新闻,而记者立即判断出这是一条好新闻。从客观上看。这种新闻信号生得突然.灭得迅速.瞬间即逝.如不立即识别也可能就错过了机会。有位记者上班路上,  相似文献   

14.
操守存折     
一位极具新闻敏感的年轻记者,一个有着新闻天赋的新闻从业人员,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好新闻,稿子写好后不是先给本新闻单位,而是将新闻捅到网上,被兄弟新闻单位的一位记者发现做了一条好新闻。结局并不出人意料:后者得到本报领导的夸奖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前者当然要为轻率的不  相似文献   

15.
新闻圈里往往有这样两类记者:一类是有着用不完的线索、写不完的新闻,善于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好新闻的“富记者”;另一类是经常为找不到线索、题材而发愁,甚至“身在宝山不识宝”,还抱怨自己所跑的区域和口子不出新闻的“穷记者”。他们之间的“贫富差别”其实就在于“新闻敏感”的强弱。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6.
陈植源 《新闻天地》2002,(11):48-49
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怪问题。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就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于是,有人就把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记者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就很可能弃而不看了。可见,这种"藏在新闻里的新闻",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相似文献   

17.
通讯《“开天辟地第一回”——记西地村为姑奶子们庆功》在第九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对我们既是鼓舞又是教育,使我们对评好新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说实话,从前我们在思想上没把评好新闻当作一回事,认为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好与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记者主观努力的程度。所以,曾误以为评好新闻对新闻工作者不会有多大促进作用,因而看到外报有好新闻中选也不眼馋,自己也不去争写好新闻。通过我们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和最后在全国评选中获奖这一事实,使原有的认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就站不住脚了。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短,不仅仅是字数的少。如果篇幅很短,没有什么内容,或者短了,仍然是干巴巴,这不是我们所要求的短新闻。短新闻,有一定的质的要求。我们要求的短新闻,准确地说,应该是短的好新闻,第一是新闻,第二是短新闻,第三是短的好新闻。它应当有这样一些要求:短而实,短而新,短而精,短而快。也就是说,要用最经济的文字和篇幅,迅速、准确、明了地把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这个功夫不是很容易的,正像胡乔木同志在他的文章里讲的那样,这是“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一条新闻,要用最小的篇幅,又要五脏俱全,要有新闻要素,又要写得精采,这确实是“事非经过不知难”,但这正是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如果没有这个功夫,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不能说已经上路。让我们来具体地看一看这几个要求。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后,经济报道成了新闻中最大的家族。然而,历届好新闻评选,经济新闻的比重很小,而工业好新闻更是少得可怜。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内容一般化,缺乏新意,表现形式死气刻板。怎样把经济新闻写活呢?谈点个人看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活写人物。 长期以来,经济新闻不大写人,似乎是约定俗成的。造成这种局面,我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习惯势力束缚。数十年来,报道经济新闻都是以写事为主,即使写人,也只是把人当作陪衬,沿袭至今。二是左倾观  相似文献   

20.
许多新闻同行经常这么说"好新闻可遇不可求"。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当记者天天都要写新闻,但想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抓"活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