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前卫 《今传媒》2014,(12):16-17
移动互联时代,微信与微博成为最常用的两大社交应用和信息获取平台,但在微信和微博中谣言传播泛滥,污染传播生态,影响正常信息获取与社会交往。本文从平台属性、用户关系、信息内容、平台开放度、信息甄别机制五个方面,比较了微信与微博的信息传播差异,在此基础上,从谣言的内容、谣言传播效果、辟谣机制三个方面比较微信和微博中的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微博和微信在高校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异同和优劣,以更好的服务高校,维护高校形象。  相似文献   

3.
微博的出现使突发事件的爆发更频繁、传播更迅速、影响范围更广、更加难以控制。近两年来每一次突发事件的爆发、传播、深化都与微博息息相关。我们必须研究微博的信息发布特点与传播机制才能更好的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能够及时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政府在发布突发事件新闻时,要尊重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而不能用以往宣传的理念,不能只讲宣传不注重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霍凤  姜玲 《新闻世界》2014,(7):134-135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不仅是社交工具更是实时了解社会资讯的重要途径。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微博、微信为受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不乏有谣言夹杂其中,并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本文根据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式,探析马航谣言在微博、微信中的传播特点及阻断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许楷 《今传媒》2016,(8):65-66
本文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微信微博与国内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关系的相关文章,分析研究内容主要集中的几个方面。从微信、微博的传播机制与特征,微信、微博在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跨媒体传播模式,公共事件中的舆情演变,微信、微博与公共事件报道的问题及相关策略性研究等角度来概括论述,探讨相关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微博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巧家爆炸案"微博信息传播呈现出突发期、扩散期、消退期、回现期和长尾期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不同特征与效应,对于认识突发事件与微博传播的本质性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要挖掘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各阶段的特征,从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的视角,探索突发事件在微博平台中的传播规律及价值功能,为突发事件处置提供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王娟 《东南传播》2014,(10):100-102
微博传播具有及时迅速、互动性强、碎片化、多媒体性、自媒体性等特点,因而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解构微博传播的特点以及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特征,试图分析探索出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引导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刘芳  金婧 《传媒》2016,(19):59-60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普及,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微信、微博等逐渐成为手机和平板用户了解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这形成了小屏传播的信息传播模式.在小屏传播时代,突发事件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同时,小屏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上存在不足,很容易导致流言的滋生与传播,甚至引发群体极化事件,给社会发展带来重创.  相似文献   

10.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等特点,在突发事件中,新媒体打开了信息传播的第一扇窗,第一手资料大都是由新媒体发布的。新媒体在传播方面的优势与突发事件有着先天的契合性,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遵循"谁主动、谁主流,谁失语、谁失信,谁抢先、谁领先"的原则,有效掌握突发事件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下面,笔者结合公安消防部门实际工作情况,谈谈新媒体在突发事件的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和把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的大规模应用,社会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次生舆情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传播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支点。在突发事件中,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出社会恐慌情绪高、公众无端猜测多、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所以地方政府要从网络次生舆情的传播规律出发,引导网络次生舆情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使网络次生舆情与官方主流舆论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2.
孙玮 《新闻实践》2014,(10):60-62
核心阅读: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和社群化等诸多天然优势,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方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然而,新媒体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开放性、匿名性、低门槛、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导致网络舆情常常呈现出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其中不乏虚假信息、个体情绪宣泄和偏激言论。一些负面舆论再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海量传播,“微言”极易变成“耸听”,甚至会影响社会整体情绪和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13.
谭吕婧 《新闻世界》2014,(12):108-109
今年七夕前夕,乐百氏公司为其维生素饮料脉动推出了一款微信小游戏“撑回复状态,收获唇爱≠”,这款游戏形成了由微博话题引流至微信客户端再回到微博分享的传播链环,平衡了游戏的传播性和品牌的植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该个案着手,试分析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如何互动传播以实现优势互补机制,并为其它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相关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马庆贺 《新闻世界》2014,(10):140-141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来临。微博与微信是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应运而生的社交媒体,是新兴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分享与获取的平台。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2011年,微信后来居上,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正在全力赶超曾经异军突起的新浪微博。本文主要通过新浪微博与微信的SWOT对比分析,来研究二者经营模式的不同,探讨微信是否能在将来激烈的互联网产品竞争中取代新浪微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频发,一些突发事件通过多种媒介曝光在大众视野下。微博,以报道的及时性、传播的广泛性和交流的互动性等优势逐渐成为重要影响力量。在微博中,公众发表意见、关心社会重大事件,形成了微博对突发事件独特的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微博、微信的发展,使得二者同属的社交媒体在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娱乐性事件中能够快速形成舆论场,抢占网络舆论平台甚至掀起全民狂欢局面。通过分析微博和微信传播特性,找出二者的舆论生成模式的差别和联系,对微博、微信在娱乐性事件中生成舆论过程中的特点及规律进行比较,掌握其特点,根据各自特征进行有效舆论引导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交互性及其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无论在组织内还是组织外,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信息的互动机制。顺应信息文化的传播趋势,微博、微信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微博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不仅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快速渠道,而且频繁的互动使得信息在组织内传播变得更为有效。微信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立体式、交互型的沟通平台,使其快速成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本期“组织传播”栏目以微博、微信、互联网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文化需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2&ZD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流动人口的微信使用与社会网络想象》,文章基于弱关系假设,对微信的功能进行分析与归类,并说明微信在流动人口使用的社会现象。第二篇研究探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及传播特点,对构建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末篇则是从共情原理、身份认同观念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技术给传媒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微博与微信二者都属社会化媒体,鉴于微信相比于微博更新、更接近于普通用户生活,一部分人持有微信有取代微博之势的观点.然而,通过分析微博与微信在传播、社交、沟通3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论证了微博与微信是相辅相成、相互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樊文涛 《新闻世界》2013,(4):197-198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对突发事件与媒体互动研究、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作用与影响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归纳了学者对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影响模式研究的成果与不足,指出了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在新媒体主导下的传播格局中,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媒介的组织传播模式及形态的改变。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发展引发了大众对微博、微信的追捧和使用,组织内、外部传播的新媒体沟通形态广泛以微博、微信为主。从传播学角度而言,微博、微信能够帮助人们多渠道的获取资源信息,使组织中的成员都有参与意见表达的机会。由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社会化的信息具有开放性和传播范围广泛等特点,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