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不同在于它强调未来性、生成性、双边性,放心托付、承诺兑现、责任承担、批评反思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可以生成诚意与诚实、关心与自律、责任等最基本的道德,另一方面则可以生成荣誉和高尚等的理想道德。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应该面向学生的未来,而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这就使信任成为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东西。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不仅意味着言行的一致,也意味着善意与诚心,包含着相互之间的责任,还体现着崇高与幸福。敢于托付、敢于承诺、敢于负责、敢于批评的策略可以促进这些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应该面向学生的未来,而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这就使信任成为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东西。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不仅意味着言行的一致,也意味着善意与诚心,包含着相互之间的责任,还体现着崇高与幸福。敢于托付、敢于承诺、敢于负责、敢于批评的策略可以促进这些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信任是人道德发展的源泉,它对于道德教育不管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道德教育中的信任缺失严重,表现为社会民众对道德教育缺少信任,教育主体之间也不再以相互信任为基础.改善道德教育环境,健全学校教育内部信任机制,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道德教育中信任重建的良好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际隔离成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需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从信任危机角度引发人际隔离背后深层道德困境等根源的现代性诠释,从强化道德教育、构建社会互动机制、培育社会信任文化等方面,阐述重建社会信任的适当路径,以期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信任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生活道德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本源性意义,重视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启迪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托现实生活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启迪,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合理性,在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合道德的现象,都可以也应该进行相应的道德评价.实现“道德的学校德育”是对学校德育进行道德性审视的一个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8.
现有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将道德教育的根本矛盾解读为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的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将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理解为道德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样的解读源于道德教育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教条式应用.我国教育学基本理论的不足使道德教育基本理论没有能够真正揭示道德教育内含的根本矛盾.现代道德理论尽管坚持"是"与"应当"的分离,但是包括麦金太尔在内的道德思想家竭力主张解决现代道德生活失范的路径是重新弥合"是"与"应当"之间的裂缝,回归道德的整体性.对道德生成本质的探讨表明,道德生成应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道德理解力的获得、道德领域"应当"的达成、"是"与"应当"的一致与和谐.通过对古今教育的分析表明,教育在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功能性领域,主要承担技术培训和知识训练的任务,倾向于去道德化.但教育的世俗化、专业化、功能化和技术化倾向并不能去除教育所担当的道德责任,道德教育要求教育活动必须符合道德生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对话道德教育模式凸显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自主建构,使得师生在对话交往中理解道德意义、关注价值生成、敞亮个体道德视界以实现精神共享。对话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为道德宽容、价值多元;倾听理解、自主建构;师生平等、价值共享。它的一般过程可分为话题生成、对话交往、价值理解、精神共享四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自由的道德氛围和价值空间,运用情感共鸣等策略,引导有效和谐的对话,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真诚是道德教育必备的一种品性.只有真诚的道德教育才能促使道德主体和道德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的关系.缺乏真诚的道德教育不仅不能增进人们的道德修养,反而会削弱人们的道德能力.真诚的道德教育不仅要负载道德真理,更要展示道德的真实.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教育的真诚已不仅仅表现在致力于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而且表现在对道德教育真正意义的捍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