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到灯塔去》伍尔夫是与体现其与传统小说分离主张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各种象征意义和人物流动的内心描写揭示了作者追求人与人之间,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望。本文通过分析《到灯塔去》中主导意象重复意象,逆变意象和随伴意象的建构,挖掘《到灯塔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探求伍尔夫通过象征给读者带来的启发以及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是伍尔夫众多杰作中的一部。故事本身很平淡,没有什么情节,仅书名就道出了内容的一半。小说中写的去灯塔一事只是一个轻薄稀松的外壳,里面才是奇妙无比的迷宫,它的目的是串联人物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本文通过《到灯塔去》来探讨意识流作品在作品叙述艺术的改革与创新,在结构和创作技巧上表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海浪》是伍尔夫的一部颇具实验性的小说,别具一格,不仅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小说,与伍尔夫所写的其他意识流小说如《到灯塔去》《达洛维太太》的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海浪》设置六个人物的多重叙事视角,并且有意淡化叙事时间的连贯性,从而将小说叙事从平淡和习以为常的视觉感受中移出,以陌生化的叙述展现了六个人物不同的人生选择。小说还运用意识流语言和诗化语言增添其艺术审美效果和表现力。整部小说运用多种陌生化效果,迫使读者自主做出思考和解读,从而在展现作品深度和唯美意蕴的同时使读者获得独特新奇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为女性的地位和价值而奋斗终身的作家,弗吉尼·伍尔夫在《到灯塔去》中通过运用区别于男性作家的叙事方法和技巧来体现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即采用双重视角叙事和象征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也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而著名作品《到灯塔去》更是被公认为最能体现意识流思想的杰出作品。文章通过结合意识流的起源和发展,解读了《到灯塔去》这一作品中伍尔夫的意识流思想及意识流表现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到灯塔去》中,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不仅实践了作家的艺术创作理想,而且极大效度地参与了作家探索世界、思索生活的过程。《到灯塔去》所实验的象征主义和其展现的男女两性不同的精神文化在叙述与被叙述、表现与被表现、突出与被突出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达到了互为利用、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运用意识流叙事技巧的力作之一,更是向读者展示她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品之一。文章从空间政治学角度切入,通过分析伍尔夫在作品中塑造的艺术空间,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伍尔夫认为女性生活在一个由男权话语、权力结合而形成的层层网络的真实空间中,其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外界空间的排挤和渗透,致使女性思想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能按照自己原有的轨迹发展,只能在和外部空间不断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到灯塔去》是一部探索人生意义,追求光明生活的杰作。本文通过对《到灯塔去》的研读,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所受思潮的影响,指出小说体现了作者对情感世界的否定,对理性世界和艺术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论《到灯塔去》的“非个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作者从多个角度对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描写.作者的女性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紧扣伍尔夫女性主义的写作手法,从人物的话语,人物在作品中的角色,以及人物的价值观三方面对《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了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的叙事特色——“多角度叙述”,揭示出伍尔夫富于女性主义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达洛维太太》的叙述视角属于典型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的分离,由于这一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得以在多个人物之间自由流转,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多重自我.伍尔夫由此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消解了男性的自我中心,实现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意识流小说以其细致入微的叙述手法和独特的人物刻画而傲立现代主义文坛,而它结构安排上的“随物赋形、寓形于物”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其美学意义。以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了意识流小说在文理结构、“重要的瞬间”、象征性意象和音乐相似性方面的审美特性,从结构美学的角度验证了伍尔夫的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The Mark on the Wall by Virginia Woolf mirrors the features of modernists’ fictions.By a close analysis of the smart use of mixed tenses as well as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in the short story,the paper exemplifies Woolf’s unique writing style,an innovation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devices.  相似文献   

14.
伍尔夫《达罗卫夫人》的现代叙事艺术的精要之处表现为多焦组合式的叙述结构、自由间接式的叙述话语以及功能层次的诗意拓展。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高度实验性作品《海浪》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体裁于一体,书写了对现代社会本体不确定性的哲学问思,同时流露出作者颠覆叙述权威、调整叙述策略的迫切需求。模糊交叠的体裁类别、本体论倾向的主题思想、自省式的元小说叙事特质汇聚成流淌于《海浪》文本之中欲与传统决裂的后现代暗涌。《海浪》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彰显了伍尔夫力图走出现代文学表述困境的突围之举,折射出她作为小说家和评论家的具有前瞻性的文学理念,为找寻未来理想的文艺之花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16.
《阿弗小传》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重要的实验之作,它通过狗与人、事实与虚构、空间与时间的二元对立叙事,打破了维多利亚时代以精英为传主、过分被事实束缚和主要以时间线性叙事为主的传统,为传记艺术的创新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7.
伍尔夫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王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篇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两者的小说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确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内部结构等方面存有显豁的不同。本文在以上各个方面的探寻中,对意识流小说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艺术表达效果,从情由景生、情寓于景、景引发思考三个渐进层次指出小说运用情景交融的叙事手法展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主旨,使读者从"情中景、景中情"的交互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对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生活和真实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和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彻底决裂,将小说聚焦于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对象的变化必然带来艺术形式的变化。本文以《到灯塔去》为例,通过对小说的艺术技巧间接内心独白和多视角叙述的分析,探讨伍尔夫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内在真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侍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